正文 第3章 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概述(2)(2 / 3)

二、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

(一)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的含義

在第一節中,我們探討了一般意義上的心理健康的內涵與標準,對於處於特殊的發展階段的中職學生而言,身心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年齡特征,因此,對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解也需要進一步具體化。

吳增強認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包括:

(1)具有良好的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心態與意識;

(2)能調節、控製自己的情緒,使之保持愉悅、平靜;

(3)能承受挫折;

(4)能較正確地認識周圍環境、適應環境並能改造環境;

(5)人際關係協調,具有合群、同情、愛心、助人的精神;

(6)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

(7)思維發展正常,並能激發創造力;

(8)有積極的人生態度、道德觀、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規範。

鄭日昌認為,學生心理健康標準有十條:

(1)認知功能良好;

(2)情感反應適度;

(3)意誌品質健全;

(4)自我意識正確;

(5)個性結構完整;

(6)人際關係協調;

(7)社會適應良好;

(8)人生態度積極;

(9)行為規範化;

(10)活動與年齡相符。

2002年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中明確指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是: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谘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綱要》還指出,要針對年齡階段特點,有側重地確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幫助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品嚐解決困難的快樂,調整學習心態,提高學習興趣與自信心,正確對待自己的學習成績,克服厭學心理,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培養麵臨畢業升學的進取態度;培養集體意識,在班級活動中善於與更多的同學交往;培養健全開朗、合群、樂學、自立的健康人格;培養自主自動參與活動的能力等。

中職學生可以對照以上有關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麵還存在差距。尤其是《綱要》的提示,不僅是對學校和老師的要求,同時也是中職學生追求自我完善的導航燈。

(二)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所麵臨的挑戰

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已構成了我國教育體係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中等職業教育的質量直接關係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中職學生則是社會主義建設重要的主力軍之一。

從2007年開始,國家加大了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步伐,每年招生約700多萬人。在這個數量龐大的群體中,有的是因為學業狀況、有的是因為家庭或經濟原因、有的是出於個人選擇等而沒有升入高中。然而,不管是由於何種原因,正值青春年華的中職學生都承受著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急劇變化所帶來的壓力,同時還承受著學習、考試、升學受挫、適應、就業、生存等帶來的種種壓力。在中等職業學校裏,中職學生麵對的是一個全然陌生的生活學習環境,裏麵有著比以前更為複雜、生疏的人際關係;他們在經曆了中考的洗禮後,可能已喪失了以前的優越感和被關注的地位,伴隨而來的可能是強烈的失落和自我否定;還有想象中的職校生活與實際職校生活的落差,各類考試、學習任務帶來的壓力;對集體生活的適應以及真正自己獨立麵對和處理各類學習、生活問題;需要比同齡人更早地麵臨擇業、就業的巨大壓力,過早地被推入社會競爭的旋渦等,都使他們的心理健康受到了相當程度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