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精神疾病與自殺危機幹預(1)(1 / 3)

得益於《美麗心靈》這部電影,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了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著名教授約翰·納什這個名字和他傾其一生與精神分裂症頑強抗爭的感人故事。他提出的“納什均衡”的博弈理論,曾在經濟博弈論領域掀起了軒然大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與貢獻。

在影片中,納什於1947年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學習,與這個優雅的上層社會格格不入,生性不合群的他,隻與唯一的室友有著頻繁的交往。他正演習數學的推理計算時,室友卻非常活潑好動,不停和他說話;當知道自己失去了去著名的惠樂實驗室的機會時,納什非常失落和苦惱,室友又告訴他這是別人從中作梗不是他的錯,並鼓勵他發泄不滿情緒。於是納什把自己撞得頭破血流,還把書桌推出窗外,摔得粉碎;漸漸地,他們成了知心的朋友,有一次在樓頂,納什談到自己從小就不愛與人交往,也覺得別人不喜歡跟他交往。他不想在大學期間按部就班地學習,而是想開創自己的理論……納什與室友相處的這些生動的故事,後來經妻子調查卻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事實上,那個與他朝夕相處了多年的室友僅僅是他的幻覺而已;在真實的生活中,幾年來納什一直就是獨居!

後來,納什被請去五角大樓幫助破譯軍事密碼。有一天,當他走出實驗樓時,看到國安局負責人威廉帕契來找他要求與他合作。帕契把他領到了學校中一個廢棄的倉庫,告訴他這是軍方一個秘密的實驗室。帕契說蘇聯成功地製造了便攜式原子彈,並向美國滲透了很多特務,計劃把炸彈帶到美國引爆。之所以找納什,是因為他是一個天生的解碼員,而蘇聯人聯係特務的方法正是利用報章雜誌。帕契讓他做的就是要記住那些報章雜誌的名字,並找出暗藏的密語。

此後,納什平靜的生活徹底被打破。有一次他帶艾利西亞參加州長的聚會,在聚會中,當他看到有人在小聲議論時,總是覺得別人都是在議論自己,而自己已被蘇聯間諜跟蹤和監視。一天深夜,當納什再次把破解的密碼送到指定郵箱時,蘇聯殺手開始追殺他,而恰在這時,帕契開車過來協助他逃跑。強烈的恐懼使得他變得特別緊張,無論在家裏還是在學校裏,總是覺得有人要害他,他甚至要妻子躲到她姐姐家,以免受傷害。

終於,艾利西亞開始意識到可能是納什有嚴重的精神問題,於是她給精神病院打了電話。幾經周折,納什被確診為患有精神分裂症,包括以前的室友和現在的帕契均不是現實中的人物,也從來沒有人命令他參與破譯密碼的間諜活動。

在經過幾個療程的藥物和電擊治療後,納什的精神症狀得到了較好的控製和緩解。但出院一段時間後,由於他沒有按時服藥,精神症狀又開始出現。

有天晚上,納什幻覺有人把他引到他家屋後小樹林裏,帕契出現了並且把他帶到一個小屋裏要求他繼續工作。納什很害怕這一切都是假的,但帕契許諾將來會讓全世界知道他的貢獻。於是納什答應繼續為他工作。很久後的一天,妻子去小木屋收衣服,發現屋後的小門開了,沿路尋找竟然發現了一個鋪天蓋地都是報紙的小屋,她很快意識到丈夫的症狀又出現了,便趕緊回去。當她要打電話給精神科醫生時,納什的幻覺中,查爾斯和帕契一起出現,要求他殺死妻子,並威脅說要是不然就殺了他。而查爾斯的侄女,一個同樣常常出現在他的幻覺中的小女孩這時也站出來請求他聽他們的話。在這萬分危急的關頭,納什突然意識到這麼多年來小女孩從來就沒有長大、長高過,他終於明白這一切的的確確都是假的。

從此以後,他依然常常看到帕契、查爾斯和小女孩出現在他身邊,並請求他和他們講話。在不斷恢複的自知力的支配下,納什決定不再理會他們,漸漸的他們也不再和他講話了,隻是遠遠的看著他。由此,納什終於戰勝了自己的精神分裂症,並帶著殘留的症狀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第一節常見精神疾病

上述故事的主人公納什所患的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疾病中非常典型的一類。所謂“精神疾病”,指的是在各種生物學、心理學以及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下,以大腦功能失調而導致個體在認知、情感、意誌和行為等精神活動方麵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為臨床表現的疾病。

盡管每個個體在生命的某些時期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擾和問題,但總體上講,大部分個體的心理都是正常的。隻有少數人患有較嚴重的精神疾病,並影響到他們社會功能的正常發揮,稱之為心理異常。常用的精神疾病診斷標準有我國的CCMD-3診斷係統(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和美國的DSM-Ⅳ多軸診斷係統(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其中,CCMD-3主要是從症狀表現、嚴重程度、病程長短以及排除其他軀體疾病這四個方麵來進行評估;DSM-Ⅳ通過綜合以下五個軸的情況做出診斷:軸I代表臨床症狀,軸II代表人格特征和精神狀態,軸III代表一般健康狀況,軸IV代表心理社會以及精神環境的問題;軸V代表整體性的功能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