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自殺並不是一個離我們很遙遠的話題,自殺很可能在某一天會和我們產生直接或間接的聯係。根據官方報告,我國每年的自殺人數是28萬人,這已經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比例。而由於各種原因沒有被統計的估計要比統計數據還多出5%~25%;而采取過非致命性自殺行為的人數就更多了,是報告自殺人數的40~100倍。
無論從什麼意義上講,自殺都是一個極端的事件,也必然會給當事人及其家庭、親戚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帶來強烈的衝擊。想想看,如果一個學校裏有學生自殺,那麼受此波及的人群不但有家長、親戚,還包括學校老師、同班同學和該學生的朋友;有一些即使是不認識這個同學,也沒有目睹現場的學生也可能因此產生強烈的恐懼和對生命意義的疑問。
因此,了解有關自殺的基本知識,學會辨別自殺的各種線索,是我們每一個同學都應該盡到的責任。
一、自殺的分類
(一)根據自殺的發展過程分
根據自殺行為的發展過程,可以將自殺劃分為情緒型自殺和理智型自殺兩大類。前者又叫衝動型自殺,指的是由明顯的偶然事件所引起,在失控的激憤、賭氣、絕望等激情狀態作用下所產生的突然性的自殺行為。這種類型自殺的特點是進程快、發展期短、突發性強,難以預測和防範。自殺者有時會產生極度後悔的心理,並采取力所能及的自救和求救措施。但是這類自殺者如果沒能成功實施,則過後比較容易走出自殺的陰影。
理智型自殺是個體經過長期評價、判斷和體驗而逐漸萌發自殺意念,並有目的、有計劃地準備、實施的自殺行為。這種類型自殺的進程較慢、發展期較長,在自殺發展過程中有比較複雜的心理表現,一般來講自殺者會在生和死之間有著激烈的心理鬥爭,這同時也為危機幹預提供了充分的機會與時間。
(二)根據自殺的動機分
在大部分時候,自殺可被視為由動機支配的有目的的行為。以下是比較常見的幾種內在動力。
心理滿足型:自殺者為某種堅定的理想、信念的實現或團體的利益而獻身,追求一種心理上的極大滿足。
心理解脫型:這種自殺往往是在遭受挫折和打擊時,個體感到極度的自卑、悲觀、恐懼、孤獨,感到個人無助、無用、無望,唯有一死才能解決問題。
抗爭型:為了對抗某些強大而不可抗拒的勢力,以死作最後的抗爭,達到不甘屈辱、保持人格尊嚴,警示和喚醒世人的目的。
報複型:這種人往往把自殺作為一種報複手段,試圖以死迫使對方承受法律的責任或者遭受道義與良心上的譴責。
要挾型:這種自殺者並非真要結束自己生命,而隻將其作為一種要挾對方、迫使對方就範的手段。
模仿型:這類人看到自己崇拜的偶像發生不幸時,精神支柱也在一瞬間崩塌,自感生存已經沒有意義。於是模仿偶像的死亡方式,結束自己生命。
二、自殺者的五類共同特征
盡管引發自殺的誘因各不相同,但還是表現出以下一些共同的特征與規律:
(1)境遇特征:自殺者都感到無法忍受內心的痛苦。重要的心理需求遇到極大的挫折。
(2)目的特征:自殺是試圖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之一,或者是自殺者想要中斷某種意識。
(3)情感特征:自殺者都無一體驗到絕望和無助,但是他們對自殺的內在態度又通常都是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