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思維是一些看起來毫無意義的,有妨礙的觀念、想法、意向,即使個人努力要忽視和以往,它們也仍然存在。當個體體驗到這些思維時是不愉快的、不想要的,並且常常會激起焦慮、內疚、羞愧或其他令人不舒服的情緒。強迫行為是指重複出現的刻板的單調的動作或行為,患者明知不合理,但不得不做,無力擺脫。常見的強迫思維包括:覺得物體或其他人在接觸細菌、疾病、垃圾或化學物品時被“玷汙”了,這種被汙染的感覺常常會伴隨清洗幹淨的強烈欲望;有的患者害怕門窗沒有鎖好,害怕掉了重要的文件等,他們會反複檢查以至於影響到正常的生活與工作;有的患者總是毫無根據地擔心意外事故或不好的事情要發生,他們認為除非自己像信教一樣虔誠地重複某種特定的行為或想法,才能避免這場災難;還有的患者會體驗到做壞事的欲望和衝動。比如用菜刀刺傷小孩,有的人還會體驗到褻瀆宗教人物的苦惱意向。
強迫行為往往是屈從於強迫思維為減輕焦慮而采取的順應行為。這些刻板行為也被稱為“儀式”,通常通過某些規則或非常嚴格而清晰的方式來執行。比如有強迫症患者在吃飯前需要進行一套清洗儀式,每個動作的順序都不能顛倒。這種儀式化動作可以暫時減輕患者不舒服的感覺,因此常常會固定下來成為一種習慣。但影響他們的生活以及在學校、工作場合以及在家的功能時,這些強迫行為已經變得無法停止和控製了。常見的強迫行為有強迫洗滌、強迫核對、強迫檢查、強迫性儀式動作等。
小格今年17歲,1年前因遇到一個身材魁梧的體育老師,無意中直視老師的下陰部,這個行為令她自己大吃一驚。她很擔心被人發現,別人一定會認為自己是一個道德敗壞的女孩。於是小格趕快移開目光,但從此這個心魔就纏住她了。無論遇到任何男性,她的眼睛都會直勾勾地望著對方的敏感部位,似乎那部位有股強不可擋的磁力吸引著自己的眼光、身不由己,就算強迫自己側過頭移開視線,但是她都會失望地發現自己的眼睛會傾斜過去用餘光注視。
漸漸地,小格遇到女性也出現類似的情況,專注別人的敏感部位。她自覺下流羞愧難當,可那種衝動卻無法自製。發展到後來,小格開始回避社交,嚴重時甚至不敢出門上街,也不敢去學校,內心非常痛苦。
這是一例典型強迫症病例,患者有一種注視別人敏感部位的強迫意向,但又自覺羞愧下流,故拚命去抵製,在強迫與反強迫的糾纏下形成了強迫症。
強迫症患者病前的人格多有一定的偏移,主要特征是過分追求完美,容易將衝突理智化;過分注重細枝末節,不能從宏觀上操縱全局;過分內省自製,循規蹈矩、墨守成規、不知變通;遇事優柔寡斷、無所適從,難以做出決定;思慮過多,喜鑽牛角尖等。強迫性格的形成與其成長環境和幼年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一般在家教甚嚴的環境下容易養成按部就班、認真細致、追求完美的習慣。
四、恐懼症
恐懼症是以個體對某一特殊物體、活動或情境產生持續的和不合理的強烈恐懼為特征的神經症性障礙,常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恐懼症常常是違背個體意誌的恐怖情緒,患者明知自己的恐懼過分、不正常並且無必要,但無法自製、無法擺脫。導致恐懼的對象很多,諸如:怕髒、怕細菌感染、怕尖銳物件、怕空曠廣場或擁擠的場所、怕高地和深淵、怕臉紅、怕對視、怕得某種疾病、怕死亡等。
青少年恐懼主要表現為社交恐懼。社交恐懼障礙的特征是明顯而持久地害怕社交性情景或可能誘發使人感到尷尬的社交行為和活動,一旦麵臨這種情景立即產生焦慮反應,而自身也能夠認識到這種反應是過分的、不合理的。具體來講,社交恐懼具有如下臨床表現:
(1)在特定社交情境中,不可控製地出現焦慮反應,如:怕自己出現表情尷尬、怕被人認為表現出焦慮、緊張、笨拙、臉紅或舉止不自然,與人交談時怕被人注意到言語不流暢、發抖等,因而常出現對相應場合的回避。
(2)產生相應的軀體症狀:心慌、震顫、惡心、胃腸不適、腹瀉、肌肉緊張、臉紅、口吃、尿急,嚴重時可達到驚恐發作的程度。
(3)患者的社會功能受損:對社交情景的害怕、恐懼會使個人異常痛苦,因而許多人會選擇改變他們的生活來適應自己的症狀,對恐懼的對象會有明顯回避,從而對其正常的職業、社交、娛樂等社會功能產生顯著地影響。
小劉是一名高三的學生,生性靦腆、害羞,社交圈子比較窄。因為高考前生了一場大病,導致他在考場上發揮失利,沒有被理想的大學錄取。小劉本是所在的縣中學的佼佼者,一直都是老師的寵兒和驕傲。他很淳樸也樂於助人,同學問他問題時,他總是毫無保留地耐心解答,因此雖然他不愛說話,也不太主動與人交往,但同學們對他仍然是非常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