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精神疾病與自殺危機幹預(2)(2 / 2)

剛轉到市裏的重點高中複讀時,他就被一個男同學當眾取笑;老師讓自我介紹時,他麵對台下60多雙陌生的眼睛,突然感受到從未有過的緊張。見他很久都講不出話,一些調皮的同學不懷好意地吹起了口哨。小劉的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從此他開始變得害怕見人,一和同學說話就臉紅、出汗、發抖,講話也是結巴或大腦一片空白,不知從何說起。課堂上,他害怕與老師對視,尤其害怕被老師提問要求發言。課餘時他習慣獨處,集體外出活動時也總是以各種托詞推搪。到最後,小劉發展到覺得自己從農村來,身上總帶著一種臭味,隻要有人注視他,小劉就不能正常言語,別人偶然的目光也會使他陷入窘迫;他也害怕有其他人在場時吃飯喝水,覺得自己會發出讓人不舒服的聲響。既然大家都不喜歡自己這個從農村來的“異族”,也不歡迎自己融入這個新班級,從此以後,小劉就回避了一切聚會,拒絕與新同學交往。雖然自己內心也非常難受,但是小劉始終無法克服自己的恐懼。

性格膽怯、靦腆、敏感、對自身的過分關注等特點,是小劉患上社交恐懼的土壤。偶然的刺激(被同學當眾取笑和自我介紹時說不出話來)使得小劉將恐懼的情緒與社交場景聯係在一起,於是回避就成為他避免恐懼的最佳選擇,同時也成為束縛他適應新環境的牢獄。作為擺脫焦慮的自我保護手段,隻要離開與人打交道的場合,小劉就會覺得自己安然無事了。因此,社交恐懼症的患者往往都會采取主動性的回避策略,不去接觸人,甚至把自己封閉起來,但是這種封閉在個別案例中可導致精神的全麵退縮,甚至貽害終生。在回避的時候,許多患者還會發生“過敏性牽連”,這是一種自我防衛心理機製。對害怕的場麵或人,會發生“草木皆兵”的心理泛化,對外部事物產生異常過敏的反應。如在上述事例中所提到的異臭感、別人在看他,甚至他人的一舉一動,都暗示著對患者的討厭、排斥、無奈等,從而加強其回避的理由:由於我不好,所以人家厭惡我,與其讓人厭惡,不如主動離開人群,何必自找沒趣呢?從而以這種投射心理使自己取得病態中的平衡。過敏性牽連,嚴格說來已把人的正常心理引上斜路,因為它脫離了現實,患者常常以病態的心去度他人之意。

不過,需要明確的是,一般人或多或少會對某些社交場合有些焦慮、不適的感覺,隻有在社交情境中害怕、恐懼、回避並明顯地影響了個人的生活、職業和社會功能,持續6月以上才考慮為疾病狀態。

第二節自殺的危機預防

【例一】

這個女孩是一所高校的大四學生,21歲,從小父母離異,她與母親相依為命。想自殺的原因是因為班主任把本應屬於她的保研名額給了別的同學。回家後,女孩買了安眠藥,又買了水果刀,隨時準備自殺。她說,如果不能上研,畢業後就根本找不到工作,她以後就完了。同時,她認為以前老師對她很好,課上老表揚她,現在老師對她也不理不睬。她感覺無法在班裏待下去了,心情越來越不好,這幾天不想去學校上學。

母親怕萬一孩子想不開尋了短見,抱著女兒哭著說,“孩子,你為了媽媽,你要好好學習,好好活下去啊!”令人吃驚的是,這個女孩冷冷地說:“媽媽,你讓我死吧!我活著隻能給你增加負擔,我死後,你再找個有錢的人結婚吧!我恨你,你為什麼跟爸爸離婚?你保護不了我,我恨死你了……”

【例二】

這是從一位自殺的人身上找到的一首詩歌:

我列出一張單子

左邊寫著活下去的理由

右邊寫著離開世界的理由

我在右邊寫了很多很多

卻發現左邊基本上沒有什麼可寫的

真正快樂的時刻,屈指可數

記不清楚上一次發自心底的微笑是什麼時候

記不清楚上一次從內心深處感覺到歸宿感是什麼時候……

在現代社會,由於生存壓力、日常困擾以及突發事件越來越多,個體的抗挫能力和應對技巧也相應受到了極大的挑戰。當這些負性事件不斷累積的強度超過個體承受的極限時,有部分人就會選擇以自殺作為遠離痛苦的最後抉擇。就像上例中的大四女孩,在家庭變故和學業受挫的情況下,感覺生活再也無法繼續下去,而自己除了一死,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