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地對空導彈(1 / 3)

地對空導彈是由地麵或水下發射,用來攻擊空中目標的導彈。地對空導彈也稱做防空導彈。主要用來對付外來飛機、導彈的攻擊。地對空導彈是現代防空武器係統的主要角色,與高射炮相比,它具有射程遠、威力大、命中率高、攔截效果好等優越性。

地對空導彈的種類很多,按其作戰使命區分,可分為國土防空導彈、野戰防空導彈、艦艇防空導彈等。按其機動性能區分,可分為固定式、機動式和半固定式三種。按照射程高低區分,可分為高空、中空和低空三種導彈。按照射程區分,可分為遠程、中程和近程三種。

防空作戰指揮自動化係統按照射程和發射導彈的高低來區分,射程在15公裏以內,射高在6公裏以下的導彈,稱之為低空、近程導彈;一般射程在15至40公裏,射高在6公裏至20公裏之間的導彈,被稱為中低空、中近程導彈;射程超過40公裏,射高在20公裏以上的地對空導彈,稱之為中高空、中遠程導彈。另外,還有一種射程在5公裏以內,射高在3公裏以下的地對空導彈,被稱為單兵便攜式導彈。

地對空導彈是導彈發展中曆史比較長,發展比較快,生產的品種比較多的導彈,據一些國家的軍事部門統計,在20世紀中期之後,地對空導彈幾乎每10年就發展出一代新產品。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到50年代末,研製出的是第一代地對空導彈,一般射程在50公裏左右,射高在30公裏左右。主要用來對付飛機,當時,隻有美國和前蘇聯兩家掌握這項技術。這一代導彈,體積大,飛行速度較慢,隻能固定發射,且限於對付高空目標。而對於低空和超低空目標則無能為力。第二代地對空導彈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的產品。這一代地空導彈的機動性能好,反應速度快,能夠對付中空和低空、中程和近程空中目標。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發展出了第三代地空導彈,這一代導彈仍以低空和超低空防禦為主,並結合中遠程和中高空導彈,形成了全空域防禦係統。70年代末以來,又出現了第四代地空導彈,它的誕生,主要是由於飛機製造技術的極大提高,出現了隱形技術和高速飛行飛機,使原來的導彈難以適應打擊新的空中目標的需要。於是,新一代導彈問世,這一代導彈的主要特點是,采用了相控陣雷達和微電子技術,能跟蹤、選擇和攻擊多個目標。因此,盡管飛機技術有了很大發展,但是,在新一代導彈麵前,還是常被擊落。

地空導彈的戰鬥過程是,首先是搜索、發現、識別、指示目標;然後是跟蹤、瞄準和發射導彈;第三是製導導彈飛向鎖定目標;第四是起爆戰鬥部,摧毀鎖定目標。

我國研製導彈,首先是在地空導彈領域獲得突破,並取得經驗,然後發展出空對空等類型的導彈。在40餘年的研究中,中國自行研製出了多種類、多型號的地空導彈,下麵是較有代表性的一些地空導彈品種。

“1059”型導彈

1958年8月6日,中國空軍地對空導彈部隊正式成立,該部隊隻有4個營,裝備的是蘇製“1059”型地對空導彈。這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使用最早的導彈,也是中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見到的最早的導彈。當時根據中蘇有關協定,引進的導彈係統共5套,導彈62枚。這些導彈引進之後,主要有兩個用途,一個是當做樣品,供中國的科研人員解剖學習使用;再一個是裝備新成立的地對空導彈部隊。這兩部分人員,在導彈的研究和使用道路上,都創造了輝煌的成就。前者在此基礎上,研製出了完全國產化的地空導彈;後者則通過自己刻苦學習和訓練,先後打下了國民黨軍和美軍的高空飛機。

導彈對於中國官兵來說,既是新武器,更是高技術。對於文化水平偏低,科學技術落後的中國軍隊來說,掌握導彈發射和使用技術,確實是個很大的難題。中國空軍地對空導彈部隊剛剛組建時,還有前蘇聯的教官給予指導並幫助訓練。但是,部隊還未訓練出來,中蘇關係破裂,蘇聯單方麵撕毀合同,斷然撤走了專家。那些幫助訓練的教官,還根據他們自己的上級的指示,帶走了所有的材料。留給中國官兵的是不認識、不了解的導彈係統和黑乎乎的導彈。這些裝備是中國人勒緊腰帶,花大價錢買回來的,當時一枚導彈價值數十萬元,一套發射係統價值數百萬元。這是集電子技術、火箭推進技術、材料力學、工程力學於一體的高技術兵器,不能隨便拆卸,也不能像用槍彈打靶那樣試射。怎麼辦?沒有洋人指導,中國的官兵能不能把這些現代化裝備“玩轉”?中國的官兵們作了肯定的回答。

導彈營的官兵們,在蘇聯專家撤走之後,立即收集整理已經作過的筆記,並憑借每個人的回憶,把蘇聯人教過的東西盡可能多地整理出一些材料。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他們自己編寫出教材和訓練大綱。搞訓練不能僅僅紙上談兵,在沒有任何儀器和訓練裝備的情況下,他們利用木板、廢鐵皮等,自己動手,製造出導彈的彈體、彈頭、發動機、推力室模型。一邊按照自己編寫的講義學習,一邊利用這些粗糙原始的訓練器材進行演練。經過幾個月的努力,這支新成立的部隊,終於掌握了地對空導彈的發射技術。

軍事訓練的質量要靠實戰來檢驗,新成立的導彈部隊究竟頂不頂用,就看它能不能打掉高技術性能的敵人飛機。當我軍裝備地對空導彈時,台灣海峽的關係正處於非常緊張時期。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並在台灣大量駐軍,解放軍炮擊金門島。蔣介石叫嚷要反攻大陸。當時,國民黨憑借美國支援的高性能飛機,頻繁向大陸派遣高空偵察機。特別是美國為蔣介石提供了RB-57D大型遠程高空戰略偵察機後,國民黨空軍的偵察行動更加猖狂。先是在江南一帶偵察,後來竟然竄到黃河以北地區。這種飛機確實讓中國空軍頭疼。其飛行高度在20000米以上,解放軍空軍的高射炮打不著,殲擊機也飛不到這樣的高度。看到大陸空軍對該飛機無可奈何,國民黨空軍膽子增大。把偵察的範圍延伸到了北京地區。

解放軍空軍司令員根據敵情的變化,斷然下達命令,殲擊機退出空域,由導彈部隊負責消滅敵人偵察機。這是對導彈部隊的考驗,也是對中國軍人的考驗。導彈部隊參加實戰還是第一次,使用這一型號的導彈攻擊高空偵察機也是第一次。1959年10月7日上午7時,導彈部隊接到敵情通報,一架國民黨RB-57D高空偵察機,從台灣的桃園機場起飛,進入大陸空軍控製區域,並繼續向北飛行。10時左右,進入江蘇地區,並沿津浦路向北偵察。部署在北京通縣的空軍導彈部隊,立即進入戰鬥監視狀態。敵軍這架飛機的駕駛員膽子確實太大了,竟然飛越天津,直逼北京。飛到北京郊區,導彈部隊通過雷達指揮係統,鎖定目標並即時發射了3枚導彈,其中一枚導彈命中目標。國民黨的偵察機被導彈擊落在北京郊區的玉米地中。這一勝利,對中國發展自己的導彈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對國民黨軍隊是一個巨大的震懾。

進入60年代,美國研製出U-2高空偵察機,這種飛機裝備了電子幹擾設備和預警係統,能夠躲過雷達跟蹤。蔣介石得到這種飛機之後,又開始了對大陸的空中偵察。空軍導彈部隊,在經曆了幾次失敗之後,終於總結出打擊敵機的竅門。此後,他們打下了4架美國造的U-2偵察機和1架無人駕駛偵察飛機。

新組建的導彈部隊的輝煌業績,使人們充分認識到了這種新式裝備的威力,為導彈的研製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紅旗-2(HQ-2)導彈係列

新組建的空軍導彈部隊,打下國民黨軍高空偵察機所用的導彈畢竟是人家的產品,真正研製出自己的國產導彈和配套設備,才能使國人心裏踏實。於是,在導彈部隊戰績的鼓舞下,導彈研究人員日夜奮戰,經過幾年的奮鬥,終於研製出自己的地對空導彈。其中較早的產品是紅旗-2型導彈係列。

紅旗-2型地對空導彈係列,是一種高效率、全天候、全方位作戰的要地防空兵器。它的指揮控製係統,具有自動搜索、自動跟蹤、自動瞄準、鎖定目標等功能。發射高度,既有低空,又有高空;發射距離為中近程。發動機推進能力強,製導係統有自動修正彈道性能。該導彈的主要性能數據是:最大射高24.5公裏,有效射程12至32公裏;製導雷達發現目標的距離,不小於75公裏。導彈最大飛行速度為,每秒大於420米,可攻擊的目標的飛行速度為每秒60米。殺傷概率為同時發射3發,其擊中概率可達94%。無線電指令製導,一次可發射1到3發,轉移火力時間,不大於2分鍾。間隔6秒鍾,能抵抗部分回答式幹擾和雜波幹擾。導彈對氣象條件的要求是,海拔高度為2000米以下,溫度限製在-40℃到50℃之間,濕度不大於98%,風速每秒不大於20米(不超過8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