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擊機又稱戰鬥機,主要用於殲滅敵方空中目標並奪得製空權的飛機。殲擊機除了與敵人的戰鬥機進行空戰外,還負有攔截並打擊敵人轟炸機、偵察機、強擊機、武裝直升機以及巡航導彈的任務。
殲擊機
殲擊機是發展最早的軍用飛機。最先創造殲擊機的是法國人,他們在木質飛機上安裝了機槍,用於在空中和敵人的飛機較量。後來,又有人把小口徑火炮搬上飛機。這就是最原始的殲擊機。這種飛機的飛行高度最高才達到6000米,最大時速僅為200公裏,一般在數十公裏之內。第二次世界大戰,極大地促進了殲擊機的發展,時速一下子提高到700公裏,飛行高度也提高了一倍,達到了12000米。機殼改為金屬結構,起落架能夠人工放、收了。飛機上的武器是專門製造的,口徑小、重量輕、發射速度快。一架殲擊機,最多可裝備8挺機槍和數門航空炮。另外,還裝有無線電通信設備、機載雷達等,供飛機與飛機和飛機與地麵之間的通信使用。60年代中期,殲擊機的研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發達國家的先進殲擊機改成了噴氣式飛機發動機,飛行速度超過了音速,爬升高度達到了23000米。飛機上的武器裝備則由航炮、機槍換成了各種各樣的導彈。
殲擊機的技術發展方向總是受戰爭的製約。在越南戰爭、中東戰爭和印巴戰爭中,由於防空雷達、地空導彈和空空導彈擊落殲擊機的戰績非常明顯,殲擊機不再向速度和高度上發展,而是改為向低空、超低空、低音速等方麵發展,以便提高殲擊機突破雷達防禦的能力。如著名的美國F-16、法國的幻影2000、英國的海鷂等戰鬥機,在中、低空,轉彎、迅速爬升、突然加速、減速等方麵表現出了超強能力。這些既是高技術的體現,又是現代殲擊機研製的發展方向。因為,這些技術能夠躲過雷達跟蹤和導彈尋的。
中國殲擊機的生產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就開始了。1936年,國民黨政府所屬的第一飛機製造廠仿製美國的“霍克”Ⅲ型飛機成功,代號為“新霍”Ⅲ型飛機。該種飛機木質結構,單座,發動機功率為745馬力,最高時速388公裏,飛行高度8168米,航程930公裏。第二年,又仿製成功了蘇製E15飛機,結構、性能與“新霍”Ⅲ基本相當。這些飛機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國民黨政府撤離大陸之時,把主要工業設施都破壞了,飛機製造廠是重點破壞目標之一。新中國政權從國民黨那裏接收下來的是一個破爛攤子。所以,殲擊機的生產已經不具備條件了。最初建起的飛機工廠隻能搞殲擊機的修理,1955年初,在前蘇聯專家的指導下,開始學習和仿造他們準備淘汰的機型——米格-17型殲擊機。我國自己研製飛機,是從一個個零件開始的。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試製成功了第一架殲擊機。經過試飛,證明質量和技術性能都符合設計要求。1956年9月8日,飛機通過驗收。並被定名為56式殲擊機,後來改名為殲-5飛機。通過驗收後,該機開始批量生產並裝備我空軍作戰部隊。
中國新型高空高速殲擊機50年代末,根據中央的決定,航空工業部門開始仿製超音速殲擊機。不久,又決定研製更新型的殲擊機。飛機技術人員和航空工業專家,克服了材料缺乏,資料不足等多種困難,終於在1966年完成了研製工作,製造出了合格的超音速殲擊機。經飛行試驗,證明技術可靠、性能良好,可以作為新一代戰鬥機裝備部隊。於是,這種飛機被定名為殲-6.在殲-6之後,又研製出了殲-6Ⅲ、殲-6甲、殲偵-6、殲教-6等改進型飛機。
進入80年代和90年代以來,我國結合新技術的發展,又研製出體現高技術的新型飛機,這就是殲-8係列飛機。這種新型飛機,不僅裝上了導彈等攻擊性武器,還安裝了完善的電子設備、火控係統等,實現了全天候、全環境、全空域飛行控製、自動駕駛等。機上的搜索、瞄準、操縱、射擊、攔截、製導等設備,都具有高度現代化水準。該種飛機不僅能夠作超高空飛行,還能在低空、超低空中完成突防、攔截、攻擊等作戰行動。殲-8係列戰鬥機的問世,標誌著我國在殲擊機的研製中接近甚至達到了較先進的水平。
殲-5型殲擊機
殲-5是我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仿造的前蘇聯的米格-17殲擊機。殲-5殲擊機樣機及主要技術是前蘇聯專家提供的,在試製的過程中,蘇聯專家也給予了指導,但是,材料、設備、工藝和總裝等,都是我們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自己搞的。
到了50年代,飛機製造不能再沿用木質結構了,早在40年代末,美國等發達國家就研製出製造飛機的新材料,前蘇聯提供的米格-17樣機也是合金材料製造的。可是,當時中國的鋼材冶練技術還很落後,哪裏有什麼合金材料?除了材料技術之外,中國的發動機技術、焊接技術等也都十分落後。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工程技術人員,必須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去解決。
功勳殲擊機剛剛從戰爭環境下解脫出來的新中國,仍然保留著戰爭年代的優秀精神,幹什麼事情都像戰鬥一樣,不怕犧牲、全力以赴。在飛機的研製過程中,就是發揚了這種精神。所以,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裏,就研製出了製造殲擊機所需的材料、發動機和相關設備,中國人用自己的技術,一個零件一個零件地加工,終於在1956年7月13日完成了第一架殲擊機的仿製工作。
仿製的飛機經過半個多月的試驗飛行,證明質量可靠、性能良好,各項指標達到了設計要求,於是,被正式命名為殲-5型殲擊機。從此,人民解放軍空軍有了國產的殲擊機。該機具有40年代末的技術水平,它的最大時速達到了1245公裏,屬亞音速;最高升限為16600米,最大航程1850公裏。戰鬥起飛重量5909公斤。機上裝有23毫米口徑航炮2門,37毫米口徑航炮1門。具有較強的空戰性能。
殲-5試製成功並裝備部隊之後,不僅改善了空軍的裝備,還使我國的航空工業開始了新的製造殲擊機的曆史。該機的試製成功,說明我國具備了製造較先進的戰鬥機的能力。
殲-5裝備我空軍部隊後,多次參加空戰,數次擊落敵人高空偵察機和其他作戰飛機。比如,1963年6月19日,國民黨空軍派出一架代號為P2V-7的電子高空偵察機到江西一帶-偵察。我空軍南昌駐軍飛行大隊副大隊長王文禮駕駛殲-5甲飛機將該機擊落。又如,在1967年4月24日下午的“桂南空戰”中,我空軍部隊一舉擊落兩架F-4B戰鬥機,其中有一架就是由殲-5飛機擊落的。
殲-6型殲擊機
殲-6是我國於60年代研製成功的超音速輕型殲擊機。該飛機可用於國土防空和奪取前線製空權,還可以完成對地支援任務。
殲-6飛機的動力裝置是2台WP-6渦輪噴氣式發動機,其最大推力為2×2600公斤,加力推力為2×3250公斤。該飛機的機體數據是,機翼翼展9米,機長12.54米,高3.89米,機翼麵積25平方米。空重5400公斤。性能數據是:正常起飛重量7500公斤,最大平飛速度為每小時1450公裏;最大爬升率為每秒180米;實用升限為17500米。航程2110公裏;續航時間1小時43分;起飛滑跑距離515米;著陸滑跑610米。從飛機的整體結構和性能看,該飛機具有重量輕、體積小、推重比大、機動性好、結構簡單等特點,這些特點使該機適合於近戰,也便於維護與修理。另外,該飛機的機載設備具備60年代的先進性,有雷達測距器、無線電高度表、通信電台、陀羅磁羅盤、信標接收機、敵我識別器、護尾器等。其他儀表還有,領航儀表、發動機儀表、飛機附件儀表等。機載武器包括,航炮3門,機翼下可掛空對空導彈、火箭、炸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