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潛水艇(1 / 3)

潛水艇又稱潛艇,是一種能夠潛入水下活動和作戰的艦艇。現代潛艇具有良好的隱蔽性、攻擊的突然性、較大的綜合自給能力、較遠的續航力和較大的攻擊威力,因此,成為海軍的一支重要力量。有人稱,在現代條件下,沒有潛艇,就不能稱之為一支完整的海軍。在作戰中,潛艇主要用於攻擊大、中型水麵艦隻和潛艇,打擊海岸設施和重要火力目標。還可用來完成偵察、輸送登陸人員、布雷等任務。

按照潛艇的作戰性能區分,現代潛艇一般被分為戰略彈道導彈潛艇、巡航導彈潛艇、攻擊潛艇。如果按照其動力裝置區分,可分為常規動力潛艇與核動力潛艇兩種。

戰略導彈潛艇,主要用於對陸上重要目標進行戰略核打擊。主要武器裝備有潛對地導彈和相應的配套設備。另外配備必要的常規兵器,如魚雷等。核動力戰略導彈潛艇的水下排水量一般在5000噸以上30000噸以內。水下航速為20至30節,下潛深度為300到500米。自給能力兩到三個月。常規戰略導彈潛艇的水下排水量小得多,一般在3500噸左右,航速也慢,在14到15節之間。下潛深度為300米左右。自給時間為30到60晝夜。

攻擊潛艇是用於打擊水麵和水下目標的潛艇。也有核動力和常規動力兩種。其主要武器是,反潛和反艦導彈、魚雷、水雷等。核動力攻擊潛艇的水下排水量較大,一般在3000噸到7000噸之間;航速也較高,大多在30至42節之間;下潛深度為300到500米,自給能力為60至90晝夜。常規動力攻擊潛艇就遜色多了,其水下排水量在600到3000噸之間;水下航速僅有15節到20節;下潛深度為200到400米。自給能力在30至60晝夜之間。

各種潛艇的結構大致相同,其主要組成部分有航(8)濉動力裝置、指揮操縱係統、武器係統、導航、通信、觀察設備等。艇體包括固殼和外殼;動力裝置包括核動力和常規動力兩種,前者是由核反應堆、蒸氣發射器、主循環泵、主汽輪機組成;後者則由柴油機、蓄電池、主電機組成。操縱係統主要由平衡水櫃、方向舵、升降舵等組成。武器係統主要有,彈道導彈、巡航導彈、魚雷、水雷等。此外還有武器的控製和發射裝置。武器和它們的控製、發射裝置一起,構成了潛艇的武器係統。潛艇離不開導航裝置,現代潛艇的導航裝置由磁羅經、陀羅經、計程儀、測深儀、六分儀以及無線電、星光、衛星和慣性導航設備。潛艇主要在水下活動,因此,其觀察設備很重要,潛艇的觀察設備由潛望鏡、雷達、聲納等組成。其通信設備則由短波、超短波收發信機,長波、甚長波收發信機,衛星通信設備等組成。

潛艇是綜合技術的合成體,也是時代技術的體現。一個國家的潛艇水平,往往反應了該國的綜合技術能力,也體現了該國的海疆保衛能力。

潛艇的曆史可追溯到17世紀。據記載,1620年一名叫做德布爾的荷蘭物理學家建造了一艘木質骨架,用羊皮包裹的皮囊,注水後能下潛3至5米,這就是最早的潛艇雛形。1775年美國人布什爾建造了一艘單人潛艇,能在水下停留30酚。美國的南北戰爭期間,出現了蒸氣潛艇。1893年法國人建造了一艘蓄電池電動機潛艇。到20世紀初,才有人建造出具有戰鬥能力的潛艇,排水量達到了數百噸,水下航速6至8節。這種潛艇問世時間不長,就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潛艇也參加了戰爭,在戰爭期間,為數不多的潛艇擊沉水麵艦隻192艘。這一戰績引起了各國對潛艇的重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潛艇的戰鬥足跡遍布各大洋,參戰潛艇共擊沉水麵艦隻1400餘萬噸,其中包括大、中型水麵艦隻174艘。

戰後,潛艇得到進一步發展。各國幾乎都把現代技術傾注到潛艇建造中。50年代中期,美國人首先把核動力用在了潛艇上;隨後,前蘇聯、法國、英國等也建造出了核動力潛艇。與此同時,潛艇上的武器裝備也越來越複雜,配備了彈道導彈、潛對艦導彈、反潛導彈等現代化打擊武器,而且,還把最先進的雷達、自動指揮儀、衛星接收設備等用在了潛艇上。許多國家在潛艇發展中,都不遺餘力地注入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