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逐艦是以艦炮、水中武器以及導彈為主要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水麵艦隻。它既是海軍的傳統裝備,也是海軍艦艇編隊中突擊能力較強的艦隻。該型艦隻主要用於攻擊潛艇和水麵艦隻,同時,還可擔負艦隊防空、護航、巡邏、警戒、布雷、襲擊岸上目標等任務。可是說,這是在海戰中參戰機會最多的艦種。
驅逐艦在軍艦中屬中等類型的艦隻,一般排水量在2000噸到8000噸之間。航速則在30節到38節。武器裝備因時代而異,現代驅逐艦大都裝備有直升機、導彈和傳統兵器,如火炮、水雷、魚雷發射裝置等。
據《中國大百科全書》記載,是英國的一名叫做亞羅的造船技師最早提出了建造一種戰鬥力強、速度快、能對付魚雷艇的軍艦,這就是驅逐艦。時間是1892年。次年,英國就建造起“哈沃克”號魚雷驅逐艦和“霍內特”號魚雷艇驅逐艦。從此,開創了一個新艦種。1900年,美國人建造出了“班布裏奇”號驅逐艦,排水量為420噸,航速29節,裝備了2門艦炮和兩個魚雷發射管。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德國、俄國、法國等國家,建造了數百艘驅逐艦,使該艦種成為海軍編隊中不可缺少的艦隻。這些艦隻的排水量大都在1000噸至1300噸之間,航速在30到37節之間。裝備的武器主要是,88到102毫米口徑的火炮。魚雷發射裝置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驅逐艦的排水量達到了2000噸左右,大戰結束前,又提高到了3500噸。航速達到35節至40節。成為當時最快的戰鬥艦隻。
戰後,一些軍事大國進一步提高自己國家研製的驅逐艦的排水量和戰鬥力。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米切爾”級導彈驅逐艦,滿載排水量為5200噸,裝備了航空導彈。70年代又建造了“斯普魯恩斯”級導彈驅逐艦,滿載排水量為7810噸,接近於輕巡洋的噸位。艦上裝備了“魚叉”艦對艦導彈、“海麻雀”艦對空導彈等現代化武器。
現代驅逐艦大都裝備有直升機庫和飛機起降平台,能搭載1至3架直升機。同時裝有先進的雷達、電子對抗、衛星導航等係統。
我國研製驅逐艦的時間並不晚,早在1902年,中國就建造了“建威”和“建安”號驅逐艦,排水量達到了830噸,航速為23節,艦上裝備了8到9門艦炮和魚雷發射裝置。從艦艇的噸位到武器裝備,在當時都算得上比較先進的驅逐艦。但是,在一個向著殖民地衰變的封建國家裏,不可能有持續發展的船舶製造業,也不可能有不斷成長的海防力量。隨著清政府的滅亡和腐朽的國民黨政權的建立,帝國主義乘虛而入,摧跨了中國的民族工業,同時也破壞了中國的造船業。驅逐艦的建造也被迫中斷。
新中國政權建立後,驅逐艦的建造和其他重要艦隻一樣被提到海軍發展的重要日程。經過政治家和軍事家們的共同努力,驅逐艦的發展和其他海軍裝備的發展一樣,也進入了一個從引進、學習到自己研製的過程。
20世紀50年代初,根據中蘇“六四”協定,雙方達成了從前蘇聯引進4艘07型驅逐艦。當中國的代表到前蘇聯考察準備賣給中國的驅逐艦時,才發現人家賣給中國的都是1937年到1941年生產的老舊驅逐艦,在他們的海軍中已遭淘汰。我方的考察與接收人員稱這些艦艇是“廢銅爛鐵”。但是,主動權掌握在人家手中,如果不要,恐怕連“廢銅爛鐵”都得不到。無奈,中國隻好買下了這4艘破舊的驅逐艦。
從前蘇聯買回的廢舊驅逐艦,排水量為2166噸,主機為兩台蒸氣輪機,航速36節。武器裝備是,主炮為單管130毫米口徑艦炮,配備4門;雙管37毫米口徑炮4門;三聯533毫米魚雷發射裝置兩座。另配有深水炸彈發射裝置、雷達和聲納等觀察與通信導航設備等。經修理之後,這些艦隻於1954年和1955年先後開回中國。這就是新中國最早的驅逐艦。它們在中國的海域又服役10多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