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末,中國開始自己研製驅逐艦,由於遇到了經濟困難,一度暫停。到1962年,該項工作重新開始。60年代中期,經中央批準,開始建造代號為051型的導彈驅逐艦。驅逐艦雖然不大,但是,涉及的技術複雜,材料要求很高,為此,有10多個工業研究所、工廠等承擔了研究任務。所涉及到的有關材料有700多項,配套設備一千多種。經過5年的努力,051艦研製成功,經過海洋試驗,達到了設計要求,並成功地交付海軍使用。由於該艦是在大連造船廠建造的,當時該地的名稱為“旅大市”,因此,051驅逐艦又名為旅大級驅逐艦。此艦的下水,標誌著我國有了完全由自己製造的驅逐艦。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根據051號驅逐艦在使用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於70年代末開始建造改進型艦隻。相繼生產出“哈爾濱”號、“珠海”號等驅逐艦。使中國的驅逐艦的建造逐步跟上了時代發展的步伐。
鞍山級驅逐艦
這是在前蘇聯高爾基級驅逐艦艦體上改裝的我軍驅逐艦。該艦全長112.9米,寬10.2米,吃水深度為4.2米,排水量為2830噸。艦上的動力裝置采用蒸氣輪機,總功率為35280千瓦,航速27節。在航速20節左右時,續航能力為2600海裏,艦載燃料540噸。
該驅逐艦的武器裝備是,裝備有兩座雙聯裝海鷹Ⅱ型導彈發射裝置,配備導彈若幹枚;主炮為130毫米口徑火炮4門,雙聯裝37毫米口徑高射炮4門;附屬武器是,深水投放架2具,水雷80枚。
該艦導航、通信、指揮等裝置有:十字鳥對空雷達、海王對海雷達、方結導彈製導雷達、尖塔炮瞄雷達、滑雪杆敵我識別雷達等。
艦上編製人員為200人。
從1971年到1977年,我國一共改裝了4艘該級別的驅逐艦,分別命名為鞍山號、長春號、吉林號、撫順號。
旅大級驅逐艦
這是完全由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艘導彈驅逐艦。該艦的設計方案於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論證,到1967年獲得了有關部門的批準並開始建造。1968年在大連造船廠鋪設船體龍骨,開始了創造性的建設工作。到1971年12月第一艘驅逐艦造成。
旅大級驅逐艦的主要性能數據是:標準排水量為3250噸,滿載排水量為3670噸。艦全長132米,寬12.8米,吃水深4.6米。動力係統為兩台蒸氣輪機,兩部鍋爐。總功率為72000馬力。最大航速36節,艦載燃料150噸,最大續航力為4000海裏。能抗10級大風,自給能力為10晝夜。
艦上的武器裝備狀況是,裝有2座3聯裝“海鷹-2”反艦導彈發射裝置,配備反艦導彈6枚。130毫米口徑雙聯裝火炮2座;37毫米口徑雙聯裝炮4座;25毫米口徑雙聯裝高射炮4門。另有2具2500型12管反潛火箭發射器,4座大型深水炸彈發射炮,2座深水炸彈滾架;甲板上有水雷軌道,可攜帶大型錨雷28枚,大型沉底雷20枚。這些武器的性能是,130毫米火炮的最大射程可達27公裏;反艦導彈的有效射程為95公裏;導彈的打擊能力是,被命中一枚導彈,可使一艘輕型巡洋艦喪失戰鬥力。
艦上的導航、指揮、火控、電子對抗等方麵的裝置,也體現了當時的水平。裝配了對海搜索雷達、大型對空搜索雷達、導航雷達、艦殼聲納等。
旅大級導彈驅逐艦試製成功之後,經海上航行考驗,符合設計要求,滿足了軍事需要。隨後,應海軍的要求,上海、廣州兩家造船廠也開始建造該艦。在幾年的時間裏三家造船廠共建造旅大級驅逐艦15艘,裝備部隊後,組成了我軍第一代使用國產驅逐艦的部隊。盡管這些艦隻僅具備發達國家50年代末的水平,可是,它們畢竟是在我國經濟還十分落後的情況下建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