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潛艇技術發展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事情。舊中國沒有潛艇製造能力。新中國成立後,於50年代中期,引進了前蘇聯的6603型常規魚雷潛艇。以此為基礎,開始了我國的潛艇研究與設計製造工作。50年代末,又從前蘇聯引進了6633型常規動力魚雷潛艇;隨後,又引進了6631型常規動力彈道導彈潛艇。這些花高價購進的潛艇,一方麵裝備部隊,使之形成戰鬥力,另一方麵又要供科研人員研究使用。1967年,中央批準研製常規動力魚雷潛艇,定型代號為035型潛艇。經過7年努力,建造成功了我國自己的潛艇。1958年,中央決定研製核動力潛艇,1974年,我國自己設計製造的核動力攻擊潛艇研製成功。又過了9年,中國第一艘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交付使用。使我國成為第五個具有自己研製的核潛艇的國家。至此,中國不僅有了常規潛艇,而且有了核動力潛艇;不僅裝備了攻擊潛艇,而且使用了戰略導彈潛艇。
33型潛艇
這是我國仿造前蘇聯6633型潛艇的產品。50年代中期,根據雙方的協議,引進了該型號的潛艇和部分製造技術。我國從1959年開始仿製。在仿製過程中,遭遇到前蘇聯撕毀合同、撤走專家和我國的嚴重經濟困難等事件,一直到1965年才完成了第一艘潛艇的建造工作。該艇屬中型常規動力潛艇,艇長76.6米,寬6.7米,吃水5.2米,水上排水量1475噸,水下排水量1830噸。動力係統為2台柴油機,功率為4000馬力;水下航行由2台電機提供動力,功率為2700馬力;主機驅動兩個螺旋漿,水上航速為15.2節;水下航速為13節。水下航行也可依靠通氣管,由柴油機提供動力,最大航速為10節。最大下潛深度為300米,最大續航能力為9000海裏,水下停留時間為600小時。
該潛艇的主要武器是魚雷,艇上裝有533毫米魚雷發射管8具,艦首6具,艦尾2具。艦上可攜帶魚雷14枚。在不攜帶魚雷時,可攜帶大型沉底水雷28顆。
水下航行的探測設備主要靠聲納。該艇擁有大功率低頻主動/被動搜索與攻擊聲納。還有探雷聲納、水下通信機等。另外,還裝備了水麵搜索雷達。
該艇於60年代交付使用後,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科研人員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研究和解決,在此基礎上,對該艇進行了改進。改進型的33潛艇,加強了空調、製冷和製淡水能力。改進了聲納,提高了水下探測能力。到80年代中期,又在該艇上裝了導彈存放與發射裝置。艇體有所擴大,水下排水量增大到了2100噸。潛艇指揮台兩側增加了3個可升降的導彈發射筒,裝備6枚C-801反艦導彈。導彈隻能在水麵發射。但是,這與60年代的艇型相比,也極大地提高了遠程打擊能力。
明級潛艇
這是我國自己建造的水滴型船殼潛艇。屬於輕型常規攻擊潛艇。
明級潛艇的主要性能數據是:艇長79米,寬7.3米,吃水6.5米,水麵排水量1600噸,水下排水量2000噸。該艇的動力裝置為2台柴油機和2台電機。水上航行靠柴油機推進;水下航行靠電機推進。水下航行也可利用通氣管,由柴油機提供動力。水麵航速為16節,水下航速為14節。下潛最大深度為250米。
該潛艇的主要武器裝備是魚雷和水雷。艇上裝備8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另配備有28枚水雷。
潛艇編製人員75人。
該艇於1971年開始建造,到1974年才完工。最初建造出來的2艘,供海軍某艦隊使用。
35型常規動力潛艇
該艇是我國研究人員自行設計製造的常規動力攻擊潛艇。是在總結33型潛艇製造技術的基礎上,結合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設計出來的。35型潛艇於1967年立項,經過7年的研究,到1974年交付試用,到1985年通過了試用鑒定並開始正式生產和裝備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