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型常規動力潛艇的主要性能數據是:艇長76米,寬7.6米,吃水5.1米。水上排水量1582噸,水下排水量為2407噸。水上最大航速為16節,水下最大航速為18節。最大續航能力10000海裏。水下停留時間為600小時;最大潛深度300米。在技術先進程度上比33型潛艇有了很大進步。
新型常規動力潛艇該艇的武器裝備與33型潛艇基本相同。主要攻擊武器是魚雷。裝有8個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攜帶魚雷16枚。另外,在不攜帶魚雷的情況下,還可攜帶大型沉底水雷28枚。
為了提高水下航速,動力係統采用了6E390ZC-1中速柴油機,增加了電機動力,提高了電池容量,采用了新型蓄電池。
該潛艇雖然在技術水平上不能與發達國家的先進潛艇相比,但是,它畢竟是我國自己建造的潛艇,如果沒有這種潛艇,也就不會有逐步現代化的潛艇。
“長征1號”潛艇
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核動力潛艇。艇體為水滴型,適合於水下高速航行。
1958年,乘著大躍進鼓舞起來的士氣,科研部門提出了建造核動力潛艇的建議。當時,中國的核工業還處在醞釀中。當年,中央批準了這一建議。核動力潛艇的研製工作正式起動。經過16年的努力,第一艘核潛艇於1974年建軍節正式交付海軍使用。我國海軍隊伍中有了一艘代表現代化水平的艦隻,該艇被命名為“長征1號”。北約則稱之為“漢”級。
該潛艇的主要數據性能是:艇長100米,寬11米,吃水8.5米。水下最大排水量5000噸。動力裝置為一個核反應堆,驅動蒸氣輪機帶動一個螺旋槳,水下最大航速為26節。
“長征1號”潛艇的武器係統是,533毫米魚雷發射管6具,裝載魚雷24枚。從第三艘潛艇開始,裝備了C-801反艦導彈和發射裝置。
該型核潛艇的其他裝備是,性能先進的水聲、慣性導航、通信和魚雷係統,遠程噪音測向站,超長波收信機,大功率超快速短波發信機。為了執行深水反潛攻擊行動,裝備了電動雙平麵聲自導反潛魚雷和深水魚雷發射裝置。先進的數字魚雷射擊指揮儀。為了確保水下航行定位、導航的準確無誤,裝備了慣性導航係統。
“長征1號”核潛艇交付海軍使用後,進行了多次試驗和執行任務的檢驗。其中較有影響的一次是,從1985年12月到1986年2月,該艇連續執行任務60多天,大部分時間在水下航行。其中最長一次為連續25晝夜在水下行駛。試驗獲得了成功,證明該潛艇的使用性能良好。可以成為可靠的核動力攻擊型潛艇。
夏級潛艇
該艦是一艘核動力戰略導彈潛艇,是中國自導研製的大型潛艇。
中國在決定研製核動力攻擊潛艇的同時,就有了研製戰略核潛艇的打算。經過建造核攻擊潛艇的技術準備,於1979年開始建造戰略核潛艇。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終於成功地建造出符合設計要求的大型核動力潛艇。經過1982年的兩次水下發射潛地導彈,證明該潛艇具備了執行軍事任務的條件,該艇已於80年代初交付使用,隨後又生產了數艘。
“夏”級是北約賦予的代號。該潛艇長120米,寬11米,吃水9米,水上排水量7000噸,水下排水量8000噸。動力裝置是2座核反應堆,水上航速為18節,水下航速為20節。下潛深度為275至300米。
潛艇上的武器裝備是,14至16具水下導彈發射彈道導彈係統;533毫米魚雷發射管6具。
艇上編製人員為95人。
該級別的潛艇的裝備,立刻提升了我國海軍的地位。它向世界宣告,中國有了核戰主動權。盡管我們不對任何國家首先使用核武器,但是,如果有人向我們施加核威脅,我們也有自己的“撒手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