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核武器(1 / 3)

新中國政權建立之前,整個國家山河破碎,長期遭受帝國主義的侵略。當日本侵略者被趕出中國之後,蔣介石又發動了內戰。也就是說,在美國與前蘇聯暗中開展核武器研製競賽的初期,中國人正在打內戰,不可能意識到核武器的威脅,更沒有精力考慮研究核武器問題。當然,即使有人考慮,也不具備研究核武器的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建立之後,先後建立起海軍、空軍、炮兵、裝甲兵以及後來的戰略導彈部隊,使國防力量有了很大的增強。在這種情況下,帝國主義製造的核威脅才成為一種非常迫切的問題擺在中國人麵前。1956年,毛澤東發表了著名的《論十大關係》,在第三對關係中,就闡述了“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係”。同年10月,在中南海一次關於“十大關係”的學習討論會上,毛澤東就非常明確地指出,國防不可沒有,現在我們有了一定的國防力量……從盤古開天辟地以來,我們不曉得造飛機、造大汽車,現在開始造了。我們現在已經比過去強,以後還要比現在強,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自從人類製造出了第一顆原子彈,多災多難的地球就更不得安寧了。中國是個大國,要是沒有這個東西,我看世界大法碼就不能平衡了。毛澤東還說,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原子彈。毛澤東的這些談話,定下了中國搞原子武器的決心。隨後,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開始組織科學家研究可行性方案和進行組織準備。

1956年秋季,組織起以錢三強、王淦昌、朱光亞、鄧稼先、陳能寬、程開甲等著名科學家為代表的核物理學研究隊伍,周恩來在日理萬機的繁忙之中,總是想方設法抽空參加科學家們的討論,親自聽取彙報,並幫助解決困難。

1959年10月28日,中國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局成立,這就是中國核工業部九院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由剛剛調回北京的西藏軍區副司令李覺任局長。這個局的工作是從造房子開始,從局長到科學家,都參加過建房勞動。當時,他們得到的是一塊上麵還種著高粱的濕土地。局長李覺親自挖地上的濕泥,而年青的科學家,剛從美國歸來的博士鄧稼先等人則抬土挑石,平整地基。他們就這樣開始了中國的核武器研究。時隔不久,在北京西郊,矗立起兩棟四層紅磚樓房,科學家們開始了研究工作。50年代從國外歸來的科學精英們,誰也沒有抱怨環境艱苦、條件落後,而是毫無怨言地夜以繼日地工作著。

中國和前蘇聯的關係破裂之前,赫魯曉夫在一次訪華中,非常狂妄地對毛澤東講,中國是個發展農業的好地方,集中搞農業就行了。原子彈就不要搞了,躲到蘇聯的保護傘下就行啦。聽了這話,毛澤東把手上的煙頭狠狠地擰熄在煙灰缸中,一字一句地說,那要看中國人民答不答應。隨後,在聽取周恩來關於原子彈研究的彙報後,毛澤東深情地說,請轉告同誌們,人民會感謝他們的,有關原子彈的各項工作進展要越快越好。

根據中國和前蘇聯簽訂的協定,蘇聯方麵答應向中國提供核武器研究的有關材料,為中國培養技術人員。可是,1959年夏天,蘇共中央突然致函中共中央,聲稱:“由於蘇聯政府正在與美國政府以及西方國家舉行日內瓦談判。如果西方獲悉蘇聯在新技術方麵援助中國,就有可能破壞我們為和平做出的努力……。”以宛轉的借口,終止了與中國簽訂的核研究的協定。

在前蘇聯的逼迫下,中國的決策者們定下了代號為“596”的核武器研究計劃。

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究工作,核研究和核試驗基地的建設工作同時進行。1959年12月,中央確定在新疆古樓蘭屬地的大戈壁灘上,建設一座核試驗基地。

剛剛進入20世紀60年代,中國就迎來了連續自然災害等方麵的災難和壓力。首先是前蘇聯領導人發難,撕毀合同,撤走專家,急於討債;隨後是中國遭遇特大自然災害;接著是蔣介石依靠美國的軍事支持,叫囂反攻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