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探索著各種運載工具的效能。1982年4月2日,中國使用固體推進劑,在地下發射“東風-5”型導彈獲得了成功。又過了6年,中國在水下發射遠程導彈也獲得了成功。
地常規導彈發射這些曆史的足跡,記載的是中國通過自己的努力,不僅研製出了曾經被美國和前蘇聯獨霸並用來進行核威脅與訛詐的核武器,而且還研製出了先進的核戰鬥部運載工具。同時,還試驗成功了使用這些工具在各種不同條件下的發射的技術。也就是說,中國不僅有了“彈”,也有了把彈放出去的“槍”,同時,還學會了放“槍”的各種方式方法。
中國從試驗成功第一枚原子彈和試射成功了第一顆運載火箭之後,到80年代中期,就形成了初步的核防禦力量。據日本一份刊物80年代中期刊登的報道稱,中國有威力最大的戰略導彈114枚。美國人在同一時期估計中國大約有核彈頭300到400枚之間。據美國人猜測,中國的核武器有4種型號,即東風-2型、東風-3型、東風-4型、東風-5型。東風-2型為中程彈道導彈,核彈頭當量為2萬噸TNT,射程在1000公裏以上,屬於彈道導彈。東風—3型射程大約在2500公裏以上,使用液體推進劑,單級火箭發射,屬中程彈道導彈。東風-4型射程在7000公裏以上,攜帶核彈頭的TNT當量為100到300萬噸,屬於遠程彈道導彈;東風-5型導彈的射程可達12000公裏,可攜帶TNT當量400到500萬噸的彈頭,屬於洲際導彈。1980年5月,中國陸軍和海軍相配合,兩次在太平洋地區進行發射,就已經向世界宣告,中國掌握了洲際導彈和它的發射技術。也就是說,中國有了世界上射得最遠的“槍”,這種“槍”可以把核彈頭打到12000公裏以內的任何目標。
導彈攻擊機核武器運載的另一種重要工具是潛艇,有了適當的潛艇才能進行水下發射。這種潛艇必須是核動力潛艇。核動力潛艇,噸位大、下潛深、航行距離遠、水下生存時間長。因此,隻有製造出核動力潛艇,才能具備水下發射的基礎。當中國開始搞原子彈研究之後,毛澤東了解到核潛艇的作用時,就堅決地指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並分管國防尖端技術的聶榮臻元帥,於1958年6月起草了一份報告,題目是《關於開展研製導彈原子潛艇的報告》,把潛艇放到了與原子彈、導彈同等重要的位置。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彭德懷等重要領導,很快就批準了這個報告,並指示立即組織實施。
中央領導批示之後,任務下達到海軍,當時的海軍科研部部長親自負責組織科研隊伍,在人才、經費、資料等奇缺的情況下,開始了我國核潛艇的研究工作。他們采納了著名科學家錢偉長的建議,首先進行流體力學、水動力學、結構力學等課題的研究,為核潛艇的動力打下基礎。采納了著名聲學家汪德昭的建議,建立起水聲研究所。還采納了動力學專家黃義成的建議,建立起熱動力研究所。核潛艇的研究工作拉開了序幕。
導彈核潛艇經過幾年的準備,有了足夠的理論基礎,1965年,中央專門委員會決定,加快核潛艇和導彈驅逐艦等海軍重要裝備的研究。同年7月,海軍提出了動力堆設計方案。實質性的研究工作正式開始。幾經反複,終於在1968年11月,由指定的造船廠開始建造中國第一艘核潛艇。1970年12月26日,核潛艇艇體下水,並開始進入核動力裝置試裝階段。經過一年的試驗,核反應堆運行情況良好。1972年,海軍專門向中央打報告,請求批準核潛艇定型生產,並建議加快核潛艇研製。毛澤東圈閱了海軍的報告。1974年8月1日,中國自己設計製造的第一艘核動力潛艇正式交付海軍使用。中國國防尖端技術研究,又有了一個新的突破。該艇被命名為“長征一號”。北約稱之為“漢”級核潛艇。該艇長100米,寬11米,吃水8.5米,水下最大排水量5000噸。艇上裝有一座核反應堆,驅動蒸氣輪機帶動一個螺旋槳。水下最大航速為26節。中國的核武器又多了一件運載和發射工具,即水下運載工具。這樣,中國不僅有了防禦敵人的最有力的“彈”,而且,有了從地下、地麵、水中、空中向敵人射擊的“槍”和運載工具。這些都標誌著中國國防力量的增強與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