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經絡腧穴各論(1 / 3)

十二經脈循行及其腧穴

手太陰肺經及其腧穴

1.經脈循行

起於中焦,向下聯絡大腸,回繞過來沿著胃的上口,通過橫膈,屬於肺髒。從“肺係”(肺與喉嚨相聯係的部位)橫行出來(中府),向下沿上肢內側前緣,行手少陰經和手厥陰經前麵,下行至肘窩中,沿前臂內側前緣,入寸口,經過魚際,止於拇指橈側端(少商)。

手腕後方的支脈:從腕後列缺分出,一直走向食指橈側端(商陽)。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2.主治病候

咳嗽、氣喘、少氣不足以息、咳血、傷風、胸部脹滿、咽喉腫痛、缺盆部和手臂內側前緣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症。

3.主治概要

(1)肺係疾病: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咳血,胸痛。

(2)外經病:肩背痛,肘臂攣痛,手腕痛。

4.本經腧穴(11穴)

中府(Zhōngfǔ,LU1)

肺之募穴

【定位】在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1肋間隙處。鎖骨下窩凹陷處(雲門)下1寸。

【主治】①咳嗽,氣喘,胸滿痛等肺係病症;②肩背痛。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內深刺,以免傷及肺髒,引起氣胸。

雲門(Yúnmén, LU2)

【定位】在胸外側部,肩胛骨喙突上方,前正中線旁開6寸,鎖骨下窩凹陷處。

【主治】①咳嗽,氣喘,胸痛;②肩背痛。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天府(Tianfǔ,LU3)

【定位】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頭下3寸處。

【主治】①咳嗽,氣喘,鼻衄;②癭氣;③上臂痛。

【操作】直刺0.5~1寸。

俠白(Xiábái, LU4)

【定位】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頭下4寸,或肘橫紋上5寸處。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幹嘔;③上臂痛。

【操作】直刺0.5~1寸。

尺澤(Chǐzé,LU5)

合穴

【定位】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主治】①咳嗽,氣喘,咳血,咽喉腫痛等肺係病症;②肘臂攣痛;③急性吐瀉,中暑,小兒驚風。

【操作】直刺0.8~1.2寸,或點刺出血。

孔最(Kǒngzuì,LU6)

郤穴

【定位】尺澤穴與太淵穴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處。

【主治】①咳血,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肺係病症;②肘臂攣痛。

【操作】直刺0.5~1寸。

列缺(Lièquē,LU7)

絡穴;八脈交會穴(通於任脈)

【定位】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簡便取穴法: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橈骨莖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肺係病症;②頭痛,齒痛,項強,口眼歪斜等頭項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經渠(Jīngqú,LU8)

經穴

【定位】橈骨莖突與橈動脈之間凹陷處,腕橫紋上1寸。

【主治】①咳嗽,氣喘,胸痛,咽喉腫痛;②手腕痛。

【操作】避開橈動脈,直刺0.3~0.5寸。

太淵(Tàiyuān, LU9)

輸穴;原穴;八會穴之脈會

【定位】在掌後腕橫紋橈側,橈動脈的橈側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無脈症;③腕臂痛。

【操作】避開橈動脈,直刺0.3~0.5寸。

魚際(Yújì,LU10)

滎穴

【定位】第一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

【主治】①咳嗽,咳血;②咽幹,咽喉腫痛,失音;③小兒疳積。

【操作】直刺0.5~0.8寸。

少商(Shàoshāng, LU11)

井穴

【定位】拇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腫痛,鼻衄;②高熱,昏迷,癲狂。

【操作】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手陽明大腸經及其腧穴

1.經脈循行

手陽明大腸經從起於食指橈側端,沿食指橈側緣,出第一、二掌骨間,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沿前臂橈側,進入肘外側,經上臂外側前邊,上肩,入缺盆,絡肺屬大腸。

缺盆部支脈:上走頸部,通過麵頰,進入下齒齦,回繞至上唇,交叉於人中,左脈向右,右脈向左,止於對側鼻旁迎香。

2.主治病候

腹痛、腸鳴、泄瀉、便秘、痢疾、咽喉腫痛、齒病、鼻流清涕或出血和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腫或寒冷等症。

3.主治概要

(1)頭麵五官病:齒痛,咽喉腫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聾等。

(2)熱病、神誌病。

(3)腸胃病:腹脹,腹痛,腸鳴,泄瀉等。

(4)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手臂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等。

4.本經腧穴(20穴)

商陽(Shāngyáng, LI1)

井穴

【定位】在手食指橈側,距指甲角旁0.1寸。

【主治】①齒痛,咽喉腫痛等五官疾患;

②熱病,昏迷等熱證、急症。

【操作】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二間(Erjiān, LI2)

滎穴

【定位】微握拳,當手食指本節(第2掌指關節)前橈側凹陷中。

【主治】①鼻衄,齒痛;②熱病。

【操作】直刺0.2~0.3寸。

三間(Sānjiān, LI3)

輸穴

【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橈側,第2掌指關節後凹陷處。

【主治】①齒痛,咽喉腫痛等五官疾患;②腹脹,腹痛,腸鳴,泄瀉等腸腑病症。

【操作】直刺0.3~0.5寸。

合穀(Hégǔ,LI4)

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簡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頭痛,目赤腫痛,鼻衄,齒痛,口眼歪斜,耳聾等頭麵五官疾患;②發熱惡寒等外感病症,熱病無汗或多汗;③經閉,滯產等婦產科病症。

【操作】直刺0.5~1寸。孕婦不宜針。

陽溪(Yángxī,LI5)

經穴

【定位】在腕背橫紋橈側,手拇指向上翹時,當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主治】①手腕痛;②頭痛,目赤腫痛,耳聾,齒痛,咽喉腫痛等五官疾患。

【操作】直刺0.5~0.8寸。

偏曆(Piānlì,LI6)

絡穴

【定位】屈肘,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處。

【主治】①耳鳴、鼻衄、喉痛;②手臂酸痛;③腹部脹滿;④水腫。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溫溜(Wēnliū,LI7)

【定位】屈肘,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處。

【主治】①腸鳴腹痛;②疔瘡;③頭痛,麵腫,咽喉腫痛;④肩背酸痛。

【操作】直刺0.5~1寸。

下廉(Xiàlián, LI8)

【定位】在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4寸處。

【主治】①肘臂痛;②頭痛,眩暈,目痛;③腹脹,腹痛。

【操作】直刺0.5~1寸。

上廉(Shànglián, LI9)

【定位】在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3寸處。

【主治】①肩臂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②頭痛;③腸鳴腹痛。

【操作】直刺0.5~1寸。

手三裏(Shǒusānlǐ,LI10)

【定位】在前臂背麵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處。

【主治】①手臂無力、上肢不遂;②腹痛,腹瀉;③齒痛、頰腫。

【操作】直刺1~1.5寸。

曲池(Qūchí,LI11)

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②熱病;③高血壓;④癲狂;⑤腹痛吐瀉;⑥咽喉腫痛、齒痛、目赤痛;⑦癮疹、濕疹、瘰鬁。

【操作】直刺1~1.5寸。

肘(Zhǒuliáo, LI12)

【定位】屈肘,曲池外上方1寸,當肱骨邊緣處。

【主治】肘臂部瘓痛,麻木,攣急等局部病症。

【操作】直刺0.5~1寸。

手五裏(Shǒuwǔlǐ,LI13)

【定位】當曲池與肩連線上,曲池上3寸處。

【主治】①肘臂攣痛;②瘰鬁。

【操作】避開動脈。直刺0.5~1寸。

臂(Bìnào, LI14)

【定位】在曲池穴與肩穴連線上,曲池上7寸處,三角肌止點處。

【主治】①肩臂疼痛、上肢不遂、頸項拘攣;②瘰鬁;③目疾。

【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肩(Jiānyú,LI15)

【定位】在肩峰端下緣,三角肌上部中央。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肩部出現兩個凹陷,當肩峰前下方向凹陷處。

【主治】①肩臂攣痛、上肢不遂;②癮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巨骨(Jùgǔ,LI16)

【定位】當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

【主治】①肩臂攣痛不遂;②瘰鬁,癭氣。

【操作】直刺,微斜向外下方,進針0.5~1寸。直刺不可過深,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氣胸。

天鼎(Tiāndǐng, LI17)

【定位】胸鎖乳突肌後緣,當結喉旁,扶突與缺盆連線中點。

【主治】①暴喑氣梗,咽喉腫痛;②瘰鬁,癭氣。

【操作】直刺0.5~0.8寸。

扶突(Fútū,LI18)

【定位】在頸外側部,喉結旁,當胸鎖乳突肌前後緣之間。

【主治】①咽喉腫痛、暴喑;②瘰鬁,癭氣;③咳嗽,氣喘。

【操作】直刺0.5~0.8寸。注意避開頸動脈,不可深刺。一般不使用電針,以免引起迷走神經中樞反應。

口禾(Kǒuhéliáo, LI19)

【定位】鼻孔外緣直下,平水溝穴。

【主治】鼻塞,鼽衄,口歪,口噤。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

迎香(Yíngxiāng, LI20)

手、足陽明經交會穴

【定位】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間。

【主治】①鼻塞,鼽衄,口歪,麵癢;②膽道蛔蟲症。

【操作】向內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足陽明胃經及其腧穴

1.經脈循行

陽明胃經起於鼻翼兩側(迎香),上行到鼻根部,與旁側足太陽經交會,向下沿著鼻的外側(承泣),進入上齒齦內,回出環繞口唇,向下交會於頦唇溝處。再向後沿著口腮後下方,出於下頜大迎處,沿著下頜角頰車,上行耳前,沿著發際,到達前額(神庭)。

麵部支脈:從大迎前下走人迎,沿著喉嚨,進入缺盆部,向下通過橫膈,屬於胃,聯絡脾髒。胸腹部直行的脈:經乳頭,向下挾臍旁,進入少腹兩側氣衝。

胃下口部支脈:沿著腹裏向下到氣衝會合,再由此下行至髀關沿著脛骨外側前緣,下經足跗,進入第2足趾外則端(厲兌)。

小腿部支脈:從膝下三寸(足三裏)處分出,進入足中趾外側端。

足跗部支脈:從跗上(衝陽)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2.主治病候

腸鳴腹脹、水腫、胃痛、嘔吐或消穀善饑、口渴、咽喉腫痛、鼻衄、熱病、發狂、胸及膝髕等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等症。

3.主治概要

(1)胃腸病:嘔吐,食欲不振、胃痛,噎膈,腹脹,泄瀉,痢疾,便秘等。

(2)頭麵、目、鼻、口齒病:目赤痛癢、目翳、眼瞼(瞤);②口眼歪斜、麵肌痙攣等。

(3)神誌病:癲狂等。

(4)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下肢痿痹、轉筋等。

4.本經腧穴(45穴)

承泣(Chéngqì,ST1)

足陽明經、陽蹺、任脈交會穴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

【主治】①眼瞼(瞤)、迎風流淚、目赤腫痛、夜盲;②口眼歪斜、麵肌痙攣。

【操作】以左手拇指向上輕推眼球,緊靠眶緣緩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出針時按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

四白(Sìbái, ST2)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

【主治】①目赤痛癢、目翳、眼瞼(瞤);②口眼歪斜、麵肌痙攣;③頭痛、眩暈。

【操作】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不可過度提插撚轉。

巨(Jùliáo, ST3)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唇溝外側。

【主治】口眼歪斜,眼瞼(瞤),鼻衄,齒痛,唇頰腫。

【操作】斜刺或平刺0.3~0.5寸。

地倉(Dìcāng, ST4)

【定位】在麵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

【主治】口歪,流涎,眼瞼(瞤)。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頰車透刺。

大迎(Dàyíng, ST5)

【定位】在下頜角前方,咬肌附著部前緣,當麵動脈搏動處。

【主治】口歪,口噤,頰腫,齒痛。

【操作】避開動脈,斜刺或平刺0.3~0.5寸。

頰車(Jiáchē,ST6)

【定位】在麵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

【主治】口歪,齒痛,頰腫,口噤不語。

【操作】直刺0.3~0.5寸,平刺0.5~1寸。可向地倉透刺。

下關(Xiàguān, ST7)

【定位】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

【主治】①耳聾,耳鳴,耳,齒痛;②口噤,口眼歪斜。

【操作】直刺0.5~1寸。

頭維(Tóuwéi, ST8)

【定位】在頭側部,當額角發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

【主治】頭痛,目眩,目痛,流淚。

【操作】平刺0.5~1寸。

人迎(Rényíng, ST9)

【定位】在頸部,喉結旁,當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主治】①癭氣、瘰鬁;②咽喉腫痛;

③高血壓;④氣喘。

【操作】避開頸總動脈,直刺0.3~0.8寸。

水突(Shǔitū,ST10)

【定位】在頸部,胸鎖乳突肌的前緣,當人迎與氣舍連線的中點。

【主治】①咽喉腫痛;②咳嗽,氣喘。

【操作】直刺0.3~0.8寸。

氣舍(Qìshě,ST11)

【定位】在頸部,當鎖骨內側端的上緣,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

【主治】①咽喉腫病;②癭瘤、瘰鬁;③氣喘、呃逆;④頸項強。

【操作】直刺0.3~0.5寸。

缺盆(Qūepén, ST12)

【定位】在鎖骨上窩中央,距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鬁。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

氣戶(Qìhù,ST13)

【定位】在胸部,當鎖骨中點下緣,距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①咳嗽、氣喘、呃逆、胸脅支滿;②胸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庫房(Kùfáng, ST14)

【定位】在胸部,當第1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主治】①咳嗽、氣喘、咳唾膿血;②胸肋脹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屋翳(Wūyì,ST15)

【定位】在胸部,當第2肋間隙,距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①咳嗽、氣喘、咳唾膿血;②胸肋脹痛;③乳癰。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膺窗(Yīngchuāng, ST16)

【定位】在胸部,當第3肋間隙,距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胸肋脹痛;③乳癰。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乳中(Rǔzhōng, ST17)

【定位】在胸部,當第4肋間隙,乳頭中央。

【附注】本穴不針不灸,隻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標誌。

乳根(Rǔgēn, ST18)

【定位】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當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①乳癰、乳汁少;②咳嗽、氣喘,呃逆;③胸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不容(Bùróng, ST19)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6寸,距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嘔吐,胃病,食欲不振,腹脹。

【操作】直刺0.5~0.8寸。

承滿(Chéngmǎn, ST20)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5寸,距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脹。

【操作】直刺0.8~1寸。

梁門(Liángmén, ST21)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4寸,距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胃痛,嘔吐,食欲不振。

【操作】直刺0.8~1.2寸。不宜大幅度提插。

關門(Guānmén, ST22)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腹脹,腹痛,腸鳴泄瀉,水腫。

【操作】直刺0.8~1.2寸。

太乙(Tàiyǐ,ST23)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2寸,距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胃病;②心煩,癲狂。

【操作】直刺0.8~1.2寸。

滑肉門(Huáròumén, ST24)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1寸,距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胃痛、嘔吐;②癲狂。

【操作】直刺0.8~1.2寸。

天樞(Tiānshū,ST25)

大腸之募穴

【定位】臍中旁開2寸。

【主治】①腹脹腸鳴、繞臍痛、便秘、泄瀉、痢疾;②月經不調、痛經。

【操作】直刺1~1.5寸。

外陵(Wàilíng, ST26)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1寸,距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腹痛、疝氣;②痛經。

【操作】直刺1~1.5寸。

大巨(Dàjù,ST27)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2寸,距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小腹脹滿;②小便不利;③疝氣;④遺精、早泄。

【操作】直刺1~1.5寸。

水道(ShuǐDào, ST28)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距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小腹脹滿;②小便不利;③疝氣;④痛經、不孕。

【操作】直刺1~1.5寸。

歸來(Guīlái, ST29)

【定位】當臍中下4寸,距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腹痛,疝氣;②月經不調,白帶,陰挺。

【操作】直刺1~1.5寸。

氣衝(Qìchōng, ST30)

【定位】在腹股溝稍上方,當臍中下5寸,距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腸鳴腹痛;②疝氣;③月經不調、不孕、陽痿、陰腫。

【操作】直刺0.5~1寸。

髀關(Bìguān, ST31)

【定位】在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屈髖時平會陰,居縫匠肌外側凹陷處。

【主治】腰痛膝冷、下肢痿痹、腹痛。

【操作】直刺1~2寸。

伏兔(Fútù,ST32)

【定位】在大腿前麵,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外上緣上6寸。

【主治】①腰痛膝冷,下肢麻痹;②疝氣;③腳氣。

【操作】直刺1~2寸。

陰市(Yīnshì,ST33)

【定位】在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外上緣上3寸。

【主治】①腿膝痿痹、屈伸不利;②疝氣、腹脹腹痛。

【操作】直刺1~1.5寸。

梁丘(Liángqiū,ST34)

郤穴

【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外上緣上2寸。

【主治】①急性胃痛;②膝腫痛,下肢不遂;③乳癰。

【操作】直刺1~1.2寸。

犢鼻(Dúbí,ST35)

【定位】屈膝,在膝部髕韌帶外側凹陷中。

【主治】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腳氣。

【操作】向後內斜刺0.5~1寸。

足三裏(Zúsānlǐ,ST36)

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外開一橫指(中指)。

【主治】①胃痛,嘔吐,噎膈,腹脹,泄瀉,痢疾,便秘;②乳癰,腸癰;③下肢痹痛,水腫;⑤癲狂,⑥腳氣;⑦虛勞瘦。

【操作】直刺1~2寸。

上巨虛(Shàngjùxū,ST37)

大腸下合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外開一橫指(中指)。

【主治】①腸鳴,腹痛,泄瀉,便秘,腸癰;②下肢痿痹,腳氣。

【操作】直刺1~2寸。

條口(Tiáokǒu, ST38)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8寸,距脛骨前緣外開一橫指(中指)。

【主治】①下肢痿痹、轉筋;②肩臂痛;③脘腹疼痛。

【操作】直刺1~1.5寸。

下巨虛(Xiàjùxū,ST39)

小腸下合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9寸,距脛骨前緣外開一橫指(中指)。

【主治】①小腹痛,泄瀉,痢疾;②下肢痿痹;③乳癰。

【操作】直刺1~1.5寸。

豐隆(Fēnglóng, ST40)

絡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

【主治】①頭痛、眩暈;②癲狂;③痰多咳嗽;④下肢痿痹;⑤腹脹、便秘。

【操作】直刺1~1.5寸。

解溪(Jiěxī,ST41)

經穴

【定位】在足背與踝關節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主治】①下肢痿痹、踝關節病、足下垂;②頭痛,眩暈;③癲狂;④腹脹,便秘。

【操作】直刺0.5~1寸。

衝陽(Chōngyáng, ST42)

原穴

【定位】在足背最高處,當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主治】①胃痛;②口眼歪斜;③癲狂癇;④足痿無力。

【操作】避開動脈,直刺0.3~0.5寸。

陷穀(Xiàngǔ,ST43)

輸穴

【定位】在足背,當第2、3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主治】①麵目浮腫、水腫;②足背腫痛;③腸鳴腹痛。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內庭(Nèitíng, ST44)

滎穴

【定位】在足背當第2、3趾間縫紋端。

【主治】①齒痛,咽喉腫病,口歪,鼻衄;②熱病;③胃病吐酸,腹脹,泄瀉,痢疾,便秘;④足背腫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厲兌(Lìduì,ST45)

井穴

【定位】在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主治】①鼻衄、齒痛、咽喉腫痛;②熱病;③多夢、癲狂。

【操作】淺刺0.1寸。

足太陰脾經及其腧穴

1.經脈循行

起於足大趾末端(隱白),沿著大趾內側赤白肉際,經過大趾本節後的第1蹠趾關節後麵,上行至內踝前麵,再上小腿,沿著脛骨後麵,交出足厥陰經的前麵,經膝股部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於脾髒,聯絡胃,通過橫膈上行,挾咽部兩旁,連係舌根,分散於舌下。

胃部支脈:向上通過橫膈,流注於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

2.主治病候

胃脘痛、食則嘔、噯氣、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厥冷等症。

3.主治概要

(1)脾胃病:胃痛,嘔吐,腹痛,泄瀉,便秘等。

(2)婦科病:月經過多,崩漏等。

(3)前陰病:陰挺,不孕,遺精,陽萎等。

(4)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下肢痿痹,胸脅痛。

4.本經腧穴(21穴)

隱白(Yǐnbái, SP1)

井穴

【定位】在足大趾內側,距趾甲角旁0.1寸。

【主治】①月經過多、崩漏;②便血、尿血;③癲狂、多夢;④驚風;⑤腹脹。

【操作】淺刺0.1寸。

大都(Dàdū,SP2)

滎穴

【定位】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蹠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主治】①腹脹、胃痛、嘔吐、泄瀉、便秘;②熱病。

【操作】直刺0.3~0.5寸。

太白(Tàibái, SP3)

輸穴;原穴

【定位】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第1蹠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凹陷處。

【主治】①腸鳴、腹脹、泄瀉胃痛、便秘;②體重節痛;③痔漏。

【操作】直刺0.5~0.8寸。

公孫(Gōngsūn, SP4)

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衝脈

【定位】在足內側緣,當第一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①胃痛、嘔吐、腹痛、泄瀉、痢疾;②心煩失眠、狂證;③氣上衝心。

【操作】直刺0.6~1.2寸。

商丘(Shāngqiū,SP5)

【定位】在足內踝前下方凹陷中,當舟骨結節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①腹脹、泄瀉、便秘;②黃疸;③足踝痛。

【操作】直刺0.5~0.8寸。

三陰交(Sānyīnjiāo, SP6)

【定位】在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麵後緣。

【主治】①腸鳴腹脹、泄瀉;②月經不調、帶下、陰挺、不孕、滯產;③遺精、陽萎、遺尿、疝氣;④失眠;⑤下肢痿痹,腳氣。

【操作】直刺1~1.5寸。孕婦禁針。

漏穀(Lòugǔ,SP7)

【定位】在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內踝尖上6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主治】①腹脹、腸鳴;②小便不利、遺精;③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1.5寸。

地機(Dìjī,SP8)

郤穴

【定位】在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陰陵泉下3寸。

【主治】①月經不調、痛經、崩漏;②腹痛、泄瀉;③小便不利、水腫。

【操作】直刺1~1.5寸。

陰陵泉(Yīnlíngquán, SP9)

合穴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踝後下方凹陷處。

【主治】①腹脹、泄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或失禁;②膝痛。

【操作】直刺1~2寸。

血海(Xuèhǎi, SP10)

【定位】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簡便取穴法:患者屈膝,醫者以左手掌心按於患者右膝髕骨上緣,四指向上伸直,拇指約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對側取法仿此。

【主治】①月經不調、崩漏、經閉;②癮疹、濕疹、丹毒。

【操作】直刺1~1.5寸。

箕門(Jīmén, SP11)

【定位】在大腿內側,當血海與衝門連線上,血海上6寸。

【主治】①小便不利、遺尿;②腹股溝腫痛。

【操作】避開動脈,直刺0.5~1寸。

衝門(Chōngmén, SP12)

【定位】在腹股溝外側,距恥骨聯合上緣中點3.5寸,當髂外動脈搏動處的外側。

【主治】①腹痛、疝氣;②崩漏、帶下。

【操作】避開動脈,直刺0.5~1寸。

府舍(Fǔshě,SP13)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衝門外上方0.7寸,距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腹痛,疝氣,積聚。

【操作】直刺1~1.5寸。

腹結(Fùjié,SP14)

【定位】在下腹部,大橫下1.3寸,距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①腹痛、泄瀉;②疝氣。

【操作】直刺1~2寸。

大橫(Dàhéng, SP15)

【定位】在腹中部,距臍中旁開4寸。

【主治】腹痛,泄瀉,便秘。

【操作】直刺1~2寸。

腹哀(Fùāi, SP16)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4寸。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操作】直刺1~1.5寸。

食竇(Shídòu, SP17)

【定位】在胸外側部,當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旁開6寸。

【主治】①胸脅脹痛;②噫氣、返胃、腹脹;③水腫。

【操作】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天溪(Tiānxī,SP18)

【定位】在胸外側部,當第4肋間隙,距前正中線旁開6寸。

【主治】①胸脅疼痛、咳嗽;②乳痛、乳汁少。

【操作】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胸鄉(Xiōngxiāng, SP19)

【定位】在胸外側部,當第3肋間隙,距前正中線旁開6寸。

【主治】胸脅脹痛。

【操作】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周榮(Zhōuróng, SP20)

【定位】在胸外側部,當第2肋間隙,距前正中線旁開6寸。

【主治】①咳嗽、氣逆;②胸脅脹滿。

【操作】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大包(Dàbāo, SP21)

脾之大絡

【定位】在側胸部,腋中線上,當第6肋間隙處。

【主治】①氣喘;②胸脅痛;③全身疼痛;④四肢無力。

【操作】斜刺或向後平刺0.5~0.8寸。

手少陰心經及其腧穴

1.經脈循行

手少陰心經起於心中,出屬“心係”(心與其他髒器相聯係的部位),通過橫膈,聯絡小腸。

“心係”向上的脈:挾著咽喉上行,連係於“目係”(眼球連係於腦的部位)。

“心係”直行的脈:上行於肺部,再向下出於腋窩部(極泉),沿著上臂內側後緣,手太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後麵,到達肘窩,沿前臂內側後緣,至掌後豌豆骨部進入掌內,沿小指內側至末端(少衝),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

2.主治病候

心痛、咽幹、口渴、目黃、脅痛、上臂內側痛、手心發熱等症。

3.主治概要

(1)心、胸、神誌病:心痛,心悸,癲狂癇等。

(2)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肩臂疼痛,脅肋疼痛,腕臂痛等。

4.本經腧穴(9穴)

極泉(Jíquán, HT1)

【定位】在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

【主治】①心痛、心悸、咽幹煩渴;②肩臂疼痛、脅肋疼痛;③瘰鬁;④腋臭。

【操作】避開腋動脈,直刺或斜刺0.3~0.5寸。

青靈(Qīnglíng, HT2)

【定位】在臂內側,當極泉與少海的連線上,肘橫紋上3寸,肱二頭肌的尺側緣。

【主治】①頭痛、振寒;②脅痛、肩臂疼痛。

【操作】直刺0.5~1寸。

少海(Shàohǎi, HT3)

合穴

【定位】屈肘,當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①心痛、癔病、神誌病;②肘臂攣痛;③頭項痛,腋脅痛;④瘰鬁。

【操作】直刺0.5~1寸。

靈道(Língdào, HT4)

【定位】在前臂掌側,腕橫紋上1.5寸,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

【主治】①心痛;②暴喑;③肘臂攣痛。

【操作】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傷及血管和神經。

通裏(Tōnglǐ,HT5)

絡穴

【定位】在前臂掌側,腕橫紋上1寸,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

【主治】①心悸、怔仲;②暴喑、舌強不語;③腕臂痛。

【操作】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傷及血管和神經。

陰郤(Yīnxì,HT6)

郤穴

【定位】在前臂掌側,腕橫紋上0.5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

【主治】①心痛、驚悸;②骨蒸盜汗;③吐血、衄血。

【操作】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傷及血管和神經。

神門(Shénmén, HT7)

輸穴;原穴

【定位】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主治】①心病、心煩、驚悸、怔仲、健忘、失眠、癲狂癇;②高血壓;③胸脅痛。

【操作】直刺0.3~0.5寸。

少府(Shàofǔ,HT8)

【定位】在手掌麵,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當小指尖處。

【主治】①心悸,胸痛;②小便不利,遺尿,陰癢痛;③小指攣痛。

【操作】直刺0.3~0.5寸。

少衝(Shàochōng, HT9)

井穴

【定位】在小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旁開0.1寸。

【主治】①心悸、心痛、癲狂、昏迷;②熱病;③胸脅痛。

【操作】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手太陽小腸經及其腧穴

1.經脈循行

手太陽小腸經起於手小指外側端(少澤),沿著手背外側至腕部,出於尺骨莖突,直上沿著前臂外側後緣,經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沿上臂外側後緣,出於肩關節,繞行肩胛部,交會於大椎(督脈),向下進入缺盆部,聯絡心髒,沿著食管,通過橫膈,到達胃部,屬於小腸。

缺盆部支脈:沿著頸部,上達麵頰,至目外眥,轉入耳中(聽宮)。

頰部支脈:上行目眶下,抵於鼻旁,至目內眥(睛明),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而又斜行絡於顴骨部。

2.主治病候

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聾、目黃、頰腫、咽喉腫痛、肩臂外側後緣痛等症。

3.主治概要

(1)頭麵五官病:頭痛,目翳,咽喉腫痛等。

(2)熱病、神誌病:昏迷,熱病等。

(3)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頭項強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攣痛等。

4.本經腧穴(19穴)

少澤(Shàozé,SI1)

井穴

【定位】在小指尺側,距指甲角旁開0.1寸。

【主治】①乳癰、乳汁少;②昏迷、熱病;③頭痛、目翳,咽喉腫痛。

【操作】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孕婦慎用。

前穀(Qiángǔ,SI2)

【定位】微握拳,當小指第5指掌關節前尺側,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

【主治】①熱病;①乳少;③頭痛,目痛,耳鳴,咽喉腫痛。

【操作】直刺0.3~0.5寸。

後溪(Hòuxī,SI3)

輸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

【定位】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第5指掌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

【主治】①頭項強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攣痛;②目赤、耳聾、咽喉腫痛;

③癲狂;④瘧疾。

【操作】直刺0.5~1寸。治手指攣痛可透刺合穀。

腕骨(Wàngǔ,SI4)

原穴

【定位】在手掌尺側,當第5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

【主治】①指攣腕痛、頭項強痛;②目翳、耳鳴;③黃疸;④熱病、瘧疾。

【操作】直刺0.3~0.5寸。

陽穀(Yánggǔ,SI5)

【定位】腕背橫紋尺側端,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①頸頜腫、臂外側痛、腕痛;②頭痛、目眩、耳鳴耳聾;③熱病;④癲癇。

【操作】直刺0.3~0.5寸。

養老(Yǎnglǎo, SI6)

【定位】手掌麵向胸,當尺骨莖突橈側骨縫凹緣中。

【主治】①目視不明;②肩、背、肘、臂酸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支正(Zhīzhèng, SI7)

絡穴

【定位】在前臂背麵尺側,當陽穀與小海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5寸。

【主治】①頭痛、項強、肘臂酸痛;②熱病;③癲狂、目眩。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小海(Xiǎohǎi, SI8)

【定位】曲肘,在肘內側,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主治】①肘臂疼痛;②癲癇。

【操作】直刺0.3~0.5寸。

肩貞(Jiānzhēn, SI9)

【定位】在肩關節後下方,臂內收時,腋後紋頭上1寸。

【主治】①肩臂疼痛;②瘰鬁。

【操作】直刺1~1.5寸。不宜向胸側深刺。

俞(Nàoshū,SI10)

【定位】在肩部,當腋後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中。

【主治】①肩臂疼痛;②瘰鬁。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5寸。不宜向胸側深刺。

天宗(Tiānzōng, SI1)

【定位】在肩胛骨崗下窩中央凹陷處,平第4胸椎。

【主治】①肩胛疼痛;②氣喘;③乳癰。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遇到阻力不可強行進針。

秉風(Bǐngfēng, SI12)

【定位】在肩胛部,崗上窩中央,天宗直上,舉臂有凹陷處。

【主治】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

曲垣(Qūyuán, SI13)

【定位】在肩胛部,崗上窩內側端,當俞與第2胸椎棘突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肩胛疼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不宜向胸側深刺。

肩外俞(Jiānwàishū,SI14)

【定位】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肩背疼痛,頸項強急。

【操作】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

肩中俞(Jiānzhōngshū,SI15)

【定位】在背部,當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肩背疼痛。

【操作】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

天窗(Tiānchuāng, SI16)

【定位】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的後緣,扶突後,與喉結相平。

【主治】①耳鳴、耳聾、咽喉腫痛、暴喑;②頸項強痛。

【操作】直刺0.5~1寸。

天容(Tiānróng, SI17)

【定位】在頸外側部,當下頜角的後方,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

【主治】①耳鳴、耳聾、咽喉腫痛;②頸項強痛、頭痛。

【操作】直刺0.5~1寸。注意避開血管。

顴(Quánliáo, SI18)

【定位】在麵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主治】口眼歪斜、眼瞼(瞤)、齒痛、頰腫、三叉神經痛。

【操作】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寸。

聽宮(Tīnggōng.SI19)

【定位】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主治】①耳鳴、耳聾、耳;②齒痛。

【操作】張口,直刺1~1.5寸。留針時要保持一定的張口姿勢。

足太陽膀胱經及其腧穴

1.經脈循行

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睛明),上額,交於巔頂(百會)。

巔頂部支脈:從頭頂到顳部。

巔頂部直行的脈,從頭頂入絡腦,向下至項部,沿著肩胛內側,夾脊柱,抵達腰部,進入體內,絡腎,屬膀胱。

腰部的支脈:向下經過臀部,進入窩中。

後項部的支脈:通過肩胛骨內側緣下行,經臀部,沿著大腿外側後緣,與腰部支脈在窩相合,從此向下,通過腓腸肌,經外踝後,沿著第5蹠骨粗隆,至小指外側端(至陰),交足少陰腎經。

2.主治病候

髒腑病症: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等;經脈病症:目痛,鼻塞多涕,頭痛以及項、背、腰、股、臀部及下肢後側本經循行部位疼痛。

3.主治概要

本經腧穴主治頭麵五官病,項、背、腰、下肢病症及神誌病;位於背部兩條側線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應的髒腑病症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症。

4.本經腧穴(67穴)

睛明(Jīngmíng, BL1)

【定位】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

【主治】①目赤腫痛、目眩、近視等目疾;②急性腰扭傷;③心動過速。

【操作】囑患者閉目,醫生左手輕推眼球向外側固定,右手緩慢進針,緊靠眶緣直刺0.5~1寸,不撚轉,不提插(或隻輕微的撚轉),出針後按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禁灸。

攢竹(Cuánzhú,BL2)

【定位】眉頭凹陷中,眶上切跡處,約在目內眥直上。

【主治】①頭痛,眉棱骨痛;②眼瞼動、眼瞼下垂、目視不明、目赤腫痛等目疾;③急性腰扭傷。

【操作】可向眉中平刺或斜刺0.5~0.8寸或直刺0.2~0.3寸。禁灸。

眉衝(Méichōng, BL3)

【定位】在頭部,當攢竹穴直上入發際0.5寸,神庭與曲差的連線之間。

【主治】①頭痛,目眩;②鼻塞,鼻衄。

【操作】平刺0.3~0.5寸。

曲差(Qǔchā,B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