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價值·氣質·戒律(1)(3 / 3)

在中國這樣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後發外生型的現代化過程中,總有一些新鮮而未知的領域充滿探索的動力,居於國家管理層麵的指導性意見或戰略決策往往隻是一個宏觀的思路,具體的實施、實踐、實情,還需要媒體深入基層、深入民間,動腦筋多觀察,把那些能給人啟迪、帶來方向感的“苗頭”、“動靜”挖掘出來,給後來者以參謀。

最後,鑒於經濟報道重要性、影響力的價值標準中“要滿足社會的需求”在實際操作中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筆者擬將這一條單獨提出來,多說兩句。

何謂“要滿足社會的需求”?最樸素的聯想,自然是一則報道發出去,能產生實際的效用,能幫助提升利益。為什麼相對其他報道類型,人們獨對經濟報道寄予如此的厚望呢?這與人類對經濟行為、經濟活動本身的認識有關。

從字源上看,“經濟”一詞來源於希臘語,其意思為“管理一個家庭的人”或“治理家庭財物的方法”,後來擴大到治理國家的範圍。古希臘曆史學家、作家色諾芬(Xenophon)在他的《經濟論》中將“家庭”及“管理”兩詞的結合理解為“經濟”。古希臘另一位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亞裏斯多德(Aristotle)則說:“經濟就是一種謀生術,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並且對家庭和國家有用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我國古代早在東晉時期也有了“經濟”一詞,不過與希臘語中“管理財物”不同的是,中國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學中的“經濟”一詞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概念,充滿了豐富的人文思想和社會內涵,它是“經邦”、“經國”和“濟世”、“濟民”,以及“經邦濟世”、“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含有“治國平天下的意思”,代表的是知識分子的一種責任。近代,清末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嚴複曾把“經濟”一詞翻為“生計”,後因日本人將其正式翻為“經濟”,被孫中山先生從日文轉譯而來中國。[參考自百度百科的詞條解釋:http://baike.baidu.com/view/20838.htm。]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是用來齊家還是治國,也無論是學經濟的、搞經濟的,還是說經濟的,“經濟”無疑都是一件實幹的事,一件與生存發展休戚相關的事。經濟報道如果不把這一效果彰顯出來還有什麼價值可言呢?

2010年獲獎的《石家莊日報》撰寫的通訊《欒城草農敢鬧海》(2009年6月9日,原文見附錄3-2)是一則難得的材料紮實、故事生動,更關鍵的是十分啟發致富思路的經濟報道。此稿是作者、編者和草農在田間地頭閑聊、攀談完成的,透著鮮靈靈的生活氣息。報道筆下的欒城農民種草是“河北農業結構調整中的一例成功典型。十年前,欒城草農起步階段是政府推著種、趕著種、幫著種,有明顯政府行為。十年中,草農酸甜苦辣五味俱嚐。如今,欒城草業完全融入了市場”[《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中國記協網: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0-06/13/c_13348403_2.htm。],為草農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更鍛煉了草農參與市場競爭的膽識與能力。“通訊刊發後,周邊省市縣農口組織來參觀考察,甚至有山東壽光種菜大戶來實地比較種菜與種草的收成。欒城草農組織將報紙刊登的通訊製成手提袋廣告。中國草業網、花木網、《農民日報》、《人民日報》等先後均有刊載。”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的經濟活動越來越繁複,整個全球的經濟模式都在飛速地變化,許多傳統的經濟業態正日益向高價值的經濟業態轉換,市場商機無限卻又撲朔迷離。大到國家、企業的結構調整、金融創新,小到個人的收支預算、創富理財,社會需要更穩健的環境監測、更縝密的風險評估、更透明的資訊流通、更科學的決策指導,人們有理由對經濟報道賦予這些期待,希望它的觸角更深入些、反映更靈敏些、信息更實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