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經濟報道重要性、影響力的第二個要點則是要貼近國家的政策走向、滿足社會的需求、展現前瞻的視角。吃透形勢、高瞻遠矚,才能把握趨勢,從端倪中尋摸規律、由星火之微預測燎原之勢。下麵這幾篇獲獎報道的價值點就在於對經濟政策、經濟生活中的新變動、新態勢給予了有效關注。
榮獲第四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中國投巨資加快長江沿岸地區開發》(新華社,1993年4月20日)透露的是一個規模巨大的市場投資機遇,報道稱:“中國在本世紀(指二十世紀——筆者注)的最後八年內將在長江三角洲及長江沿岸地區動工興建一大批重大工程,投資規模估計達一萬億元……這對外國投資者意味著千載一時的機會和巨大的市場……長江發展戰略是中國政府在去年(1992年——筆者注)6月提出的……近一年來,這項發展戰略開始了實質性進展。”
榮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台州三千“黨代表”活躍在股份製企業》(《浙江日報》,1997年12月30日,原文見附錄3-1)的采寫背景是,中國第一家股份製企業誕生在浙江省台州市,到1997年,全市已有股份合作製企業2500餘家,產值利稅占全市經濟總量的75%以上。伴隨著股份合作經濟起步、勃興和發展三個階段,人們始終褒貶不一,是是非非的議論一直到1997年9月閉幕的黨的十五大充分肯定股份合作製經濟是改革中的新事物才告一段落。於是,從中央到地方的各大新聞單位都抓住這一重大題材奔赴台州,對股份合作製經濟進行全麵介紹。《浙江日報》的這篇之所以脫穎而出,在於其角度新穎,反映的是對新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空白點的突破:“在我黨曆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的紅軍黨代表,如今在台州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市委向暫不具備建立黨組織條件的股份合作製企業,選派3000多名黨的工作員,“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經濟”,引導股份合作製企業健康發展。[陸熙、沈建波:《關注大局深入群眾講究藝術——采寫<;台州三千“黨代表”活躍在股份製企業>;的回顧與體會》,《新聞知識》,1998年10月。]這條帶有典型經驗推廣色彩的政經報道既配合中央精神,肯定了股份製這種新經濟模式,又提出了一個極富中國特色的命題:意識形態建設如何與經濟發展互助協調,很有前瞻性。
榮獲第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按“智”分配造就億萬富翁》(《湖北日報》,2000年2月23日)完全打破了傳統印象中知識分子清貧又缺乏經濟頭腦的形象,讓人們看到了一個靠智力捕捉商機、投資市場、並贏得高額回報的新型科技人才,使黨的十五大提出的“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方針有了具體的借鑒樣本。報道在當年知識界、企業界,以及海外華人留學生中引發的震動和示範效應不言而喻,它深深地激發了創業者的想象力,喚醒了市場開拓者對人力資源、生產要素、技術轉換等一係列經濟學命題的深入思考,更喚醒了社會對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科教興國的戰略決策的深刻共鳴。
分別榮獲第十七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兗州:2億噸大煤田不挖了》(《大眾日報》,2006年11月13日)和第二十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短短一個月“拒資”十億元》(《解放日報》,2009年12月4日)兩則報道的主題相近,都反映的是地方政府在權衡GDP增長與資源壓力的得失利弊後,痛下決心、“壯士斷腕”,最終都選擇了調整產業結構、保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分別榮獲第十五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昆山31萬農民刷卡看病》(《蘇州日報》,2004年3月4日)和第十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諸城農民邁進3公裏社區服務圈》(《大眾日報》,2007年9月15日)兩則報道也有著相近的主題,都反映的是在醫療、城鄉一體化、社區服務等社會福利建設方麵地方政府的製度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