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作為日本實際最高統治者的時間並不長。自公元6世紀大和國征服本州島和九州島的大部分地區後,天皇的權力達到頂峰。但從10世紀開始,日本經曆了攝關政治、源平相爭、鐮倉幕府、室町幕府、安土桃山時代、江戶幕府,天皇權力被架空了近一千年的時間。直至明治天皇睦仁才重新掌權。裕仁(昭和)在位時期發動了侵略中國和亞太其他國家的大戰。
一至三世紀日本首領稱“王”或“君”,約到四--五世紀諸王的聯合體設在大和地方,其首領改稱為“大王”。大約七世紀,聖德太子時代,公布憲法十七條,當時受中國儒教的影響,把大王改為天皇。天皇的稱號出自《日本書記》一書中遣隋使圖書及法隆寺藥師像銘文。“天皇”兩字意為“帝王”。第一代天皇為神武天皇。天皇的權利超越任何豪族。大化改新後的半個世紀,日本實行中央集權,天皇的權利到達官僚製的頂點,天皇親理朝政。特別到天武天皇時,平息了壬申之亂,威望倍增,國民崇天皇為神,迎來了古代天皇的黃金時代。但在日本曆史上,天皇一般不執政,實權多在皇太子或皇親國戚手中,天皇為太上皇。奈良時代後期至平安時代初期,曾出現皇親之外的人掌權,外戚享有榮華富貴。
鐮倉時代是天皇政權轉向幕府的過渡時期,平安時代後半期,先是攝政政治,接著又迎來院政時代。在攝政政治時代,天皇是權力的源泉,然而真正的執政者是攝政或關白。這說明律令製的衰落,也可說是上代天皇不親政傳統的複活。攝政或關白是天皇的外祖父,而天皇的父親或祖父從天皇那兒取得政權的形勢是院政。鐮倉幕府時代武家勢力興起,權利逐漸轉向幕府。
近代前期是戰國時代,日本成為分裂國家。天皇被排斥在政治之外。但戰國各諸侯認為天皇是統一日本的君主的子孫,而且尊敬天皇並擁戴天皇以利自己統一天下。
江戶時代,天皇與政治完全無緣,隻留下授予律令性的官位(一種榮譽)和擁有製定年號的權利。製定年號也隻是個形式,因為年號的性質也隻不過是國家的象征。
1867年,德川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把國家政權奉還明治天皇,但實際上不是奉還,應當說是讓權。明治政府最初的政者形態是太政官政治,天皇在形式上成為律令性親政君主。
上任日本天皇的稱號為“今上”,天皇的名字叫“裕仁”,1901年4月29日作為大正天皇的長子降生於世。1926年12月25日繼任皇位,從“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這句話中取“昭和”兩字為年號,於1928年11月3日舉行即位儀式,係日本第124代天皇。日本把裕仁天皇生日4月29日定為日本的建國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