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在《新營銷》雜誌“影響中國營銷進程的25位風雲人物”評選中,劉長樂被稱為“以最經濟的方式揮霍明星效應”的人。這位借術高手,借助華語電視節目,吸引了諸多華人的目光,有效地拉近了全球華人的距離。除此之外,他還借助觀眾所喜愛的名人,成功地提升了自己的品牌形象。這一場借術,為其他企業經營者提供了很好的前車之鑒。一個企業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中,時常需要借助外力支持來實現其成長訴求。沒有一個企業的發展,是不靠外力的支持就可以輕易實現的,不同的隻是所借的內容、方法、形式而已。借力可以幫助企業起死回生,也可以成為企業迅猛發展的有力跳板。
朱元璋巧除敵將
1357年冬,陳友諒手下的勇將趙普勝將朱元璋的愛將俞廷玉殺害。朱元璋心痛萬分,決定借陳友諒的手除掉趙普勝。於是,他派出一名說客,潛入安興城,故意結交趙普勝的門客趙盟。說客竭盡全力,漸漸與趙盟拉近了關係。一天,說客故意將一封朱元璋寫給趙盟的信交給趙普勝,讓趙普勝心生疑惑,很快疏遠了趙盟。趙盟此後坐臥不安,無奈,隻能和說客一起逃到應天歸順了朱元璋。朱元璋格外優待趙盟,賜給他重金,並讓他回陳友諒軍中散布謠言,將趙普勝的逆反之舉大肆宣傳。
陳友諒聽到傳聞後,將信將疑,於是派使臣去趙普勝營中探聽虛實。趙普勝是一個武將,自恃戰功,素來對使臣傲慢無禮,對陳友諒也不是很尊重。使臣回到營中,把趙普勝的狂妄自大都彙報給了陳友諒,陳友諒氣不打一處來,於是親自率領重兵來到安興城。趙普勝慌忙前去迎接,卻被陳友諒的親兵一舉拿下,趙普勝還沒有來得及辯解,就已經身首異處。
朱元璋能夠順利除去趙普勝,得力於他兩次妙用“借刀殺人”一計。先是巧妙地借用計謀破壞了趙普勝對門客趙盟的信任,利用趙盟的失意,用謠言中傷趙普勝,成功地破壞了陳友諒和趙普勝的關係,然後借陳友諒之手,殺死了毫無防備的趙普勝。趙普勝在毫不知情的狀況下屈死,陳友諒還在為自己及時鏟除了叛逆而暗自慶幸!這兩個人,一個失去了性命,一個失去了大將,損失慘重,而幕後的策劃者朱元璋卻在一邊坐收漁翁之利,甚是歡喜。
張居正借勢秉政
明神宗即位時,年僅十歲,因此由太監馮保幫助佐政。當時的大學士張居正一心為國家社稷擔憂,但苦於沒有大權,便決定私下和馮保密切往來,建立親密無間的關係,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在馮保的幫助下奪得實權。
這時,獨攬朝政的是內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總想找機會取代高拱的位置。一天,神宗皇帝早朝後走出大殿時,突然一個男子朝自己徑直走來。左右隨扈急忙上去把他捉住,並在他身上搜出一把利刃。見此人明顯想行刺,神宗不禁嚇出一身冷汗,急忙命令馮保對其審問。這人供出自己叫王大臣,從南方戚繼光營中來。馮保聞言大驚,立即停審,親自前往張居正的住所,詢問該怎麼處理此事。張居正眼珠一轉,計上心頭,對馮保說:“馮公啊,高拱屢次想把你逐出宮門,如今怎麼不乘此良機把他除掉呢?你隻要這樣做……”馮保聽後連連稱妙,立刻派親信對王大臣說:“下次審問你時,隻要你一口咬定是高拱派你來的,我便赦你無罪,並重重有賞,你要是不從,就重棒把你打死。”王大臣隻得答應了下來。審問開始後,馮保一臉嚴肅地斥問王大臣:“大膽刺客,竟然敢行刺當今聖上,還不趕緊交待是誰指使你來的?”王大臣吃盡了皮肉之苦,稀裏糊塗地答道:“是你讓我說是受高拱主使來的。”馮保聽後頓時五雷轟頂,旁聽者一片嘩然。馮保連忙宣布退庭。次日再審時,王大臣已中了啞毒,不能說話,馮保不等細問就朱筆一揮,把他推出午門斬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