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重耳曆經磨難,終於回到晉國,登上了國君寶座。他抓緊改革內政,擴充軍隊,國力迅速加強。公元前635年,楚國大將成子玉率兵進攻宋國。宋國一麵抵抗,一麵與晉國商討派兵救援一事。重耳和眾臣商量之後,決定派兵攻打剛剛投降楚國的曹、衛兩國,如果楚軍前往救援,宋國便可以逃過一劫。楚成王聽說晉軍接連攻下了曹、衛兩國,慌忙命令成子玉撤離宋國。成子玉不自量力,私自發兵向晉軍進攻。重耳命令晉軍向後撤退,將士們都強烈反對,“堂堂晉軍在楚軍麵前打退堂鼓,這是莫大的恥辱,會讓諸侯嘲笑的。我們應該攻其不備,讓他們措手不及。”大臣狐偃解釋道:“當年國君曾向楚王許諾,如果同楚軍發生衝突,當‘退避三舍’以報大恩。今日我軍暫退三舍,不僅兌現了當年國君的諾言,還可以避開楚軍鋒芒,待其鬥誌鬆懈再與之交戰,這樣就可以勝券在握。”晉軍將士一退九十裏,在城蹼(今山東省蹼縣南)停下後,列陣等待楚軍。重耳坐臥不安,既擔心晉軍從未與強大的楚軍交鋒過,又害怕諸侯會怪罪他的忘恩負義。忽然,帳篷外歌聲大作,將士們個個士氣飽滿,積極準備迎敵,重耳頓時堅定了與楚國決一死戰的信心。決戰開始,重耳派出一隊精兵強將,駕著戰車猛力衝擊楚軍的薄弱環節。同時,他又指揮一部分主力部隊,假裝繼續退兵,引誘楚軍主力追擊,將其帶入晉軍的埋伏圈,全部殲滅。晉軍取得了全麵勝利。
重耳借“退避三舍”從容布陣,正是妙用了“以逸待勞”之計,以靜對動,掌握了主動權,積極調動敵人,待機而動,不僅在敵人疲憊不堪、無以應對時將其一舉攻下,而且因為舍棄了諸多不必要的盲目行動,為晉軍減少了許多無謂犧牲。
華為低調煉內功
作為民企華為的老總,任正非的低調在行業內是眾人皆知的。他本人從不接受任何媒體的采訪,總是構築起一張無形的自我保護網,讓自己置身於媒體所能觸及的範圍之外。以至於幾乎所有的人都以為,任正非是在刻意地避開媒體,與媒體保持距離。迄今為止,媒體對任正非的信息捕捉,都完全靠華為有選擇地對外公布,因此,任正非本人的生活細節還沒有一家媒體能夠掌握,更沒有一家媒體能夠報道出來。任正非和華為也因此被外界籠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讓記者永遠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華為的電信設備在國際、國內市場稱霸多年,但是在公開場合,華為從來不以第一自居,也從不張揚地打廣告,因此人們隻能偶爾通過新聞裏華為在某國中標或在做某項並購交易的消息來猜測華為成功的秘訣。2001年,中國電信市場分拆重組、全球電信市場萎靡不振之前,許多IT企業相繼上市,華為卻堅持不上市,不給媒體炒作的機會。
任正非處在暗處,媒體在明處,媒體對他“霧裏看花”,他卻通過各種途徑密切地關注著媒體的動向,這樣既利於保護自己,又方便瞅準時機主動出擊,有時還可以借用媒體的力量達到自己的目的。因為他深知在中國,企業家與媒體最好的關係就在若即若離的策略中,既不能過於親密也不能過於疏遠。因此任正非可以讓媒體永遠無法炒作他的生活細節,而他則隨時自由地駕馭媒體。華為欣賞“群狼戰術”,技術上的大投入保證了狼的攻擊性,而遠離公眾、回避媒介的做法則是“狼行成單”的必然。2003年在媒體公布的中國電子行業企業百強排行榜上,華為的營業額排在第7位,但利潤卻是前三強海爾、聯想和TCL相加的總和,並連續多年占據利潤第一的寶座。華為越是遠離媒體炒作,就越是能得到媒體和企業界人士的熱烈追捧。任正非對內部員工做的文章,也被日本企業界人士當成是研究中國管理的重要文獻。
任正非在媒體麵前的低調,其實是一種“以靜製動”,“以逸待勞”的戰略,而且他很好地把握了低調做事的尺度,沒有像許多中國企業家一樣走向與媒體相處的兩個極端:要麼放縱傳播,讓炒作大行其道;要麼閉關自守,封鎖消息源頭。華為適時出擊,選擇性地發布企業的相關消息,而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修煉企業內功上,默默做事,一舉成名。運用這種策略,不僅成功地擺脫了外來幹擾,而且用“靜”成功地將對手迷惑,為自己的飛速發展爭取到了有利的時間差,傷敵於無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