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以逸待勞(1 / 3)

原典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

譯文對敵人造成圍困的形勢,不一定要用直接進攻的方式,完全可以采用靜守不戰的戰略,積極防禦,因勢利導,逐漸消耗敵人的再生力量,最後用敵方力量發展的命脈來扼殺它,可使“強敵”受損失而使“弱己”有所增益,使自己變被動為主動。這就是“損剛益柔”原理的運用。

解讀“以逸待勞”,是指當敵方氣焰高漲時,為了避開敵人的鋒芒,有力地增強自己的兵力,首先應該主動采取守勢,進行積極防禦的同時,養精蓄銳,有效地控製敵人,巧妙周旋,調動其在預設的戰場上四處奔命,待敵人疲勞混亂、銳氣減退、敵我態勢發生變化時,迅速轉守為攻,乘機出擊取勝。此計強調:要想讓敵方處於困難的境地,不一定隻有進攻之法。關鍵在於適時地掌握主動權,伺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製動,積極調動敵人,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創造決勝機會。所以,此計中的“待”切不可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相反,它是積極主動的反擊準備。

戰爭是一種“力”的較量,要運用智慧,削弱、限製敵方的力量,增強己方力量的發揮,才有取勝的把握。“以逸待勞”之計,就是實現“力”轉化的有效方法。以我方的嚴整來對待敵人的混亂,以我方的冷靜來對待敵人的惶恐。總之,想方設法讓敵人長途跋涉,疲於奔命!以自己的從容休整,來對待敵人的筋疲力盡;以自己的物資豐盈來對待敵人的彈盡糧絕。這樣,才能戰勝敵人。

而在現代商戰中,“以逸待勞”是一種以不變應萬變,以小變贏大變的策略。此計有以下幾種含義:首先為積蓄力量、等待時機。要戰勝對手,自己首先要有充足的力量儲備,而當自己的力量還不足以擊敗對手時,一定不要過早地和對手直接交鋒,而應該積極退守,有效利用時機,擴充力量,使自己由弱變強。總之,時機不成熟時要善於等待時機,可以采取虛於應付、故意拖延等辦法與對手周旋,時機一到,一鼓作氣消滅對手。其次,與對手周旋時要以守為攻。在對手氣勢凶猛時,為了減少自己不必要的棲牲,想方設法讓對手“活蹦亂跳”,以至於體力疲憊,士氣低落,達到削弱其力量的目的。有時候,防守是為了準備更大的進攻,防守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進攻方式,這時的“不戰”好過於戰。積極主動自守的不戰策略,比打鬥更能消耗對手的力量,消磨對手的士氣。

當對手運用此計時,我們也應該積極采取一些防範措施來應對:首先,先行進入戰場,爭得有利地位。先於敵人進入戰場,才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調整,做戰前準備,並全麵熟悉環境,控製戰爭的主動權,緊緊抓住戰爭取勝的關鍵要素。其次,靈活多變,以簡勝繁。在戰爭中要舍棄不必要的行動,集中力量完成關鍵步驟,避免多餘消耗。此外還要機動靈活,以不變應萬變、以小變應大變,用較少的代價引發敵人的巨大代價。最後,養精蓄銳,削弱敵力。利用疲勞戰術,削弱敵人的力量,並暗中積聚自身力量,占據絕對優勢。

如果此計運用得當,在軍事上便可以寡敵眾、以弱勝強。在商戰及政治生活中,凡事先做好充分準備,便可從容應對外界的變化。而為人處世中,遇到問題時,要避開矛盾,稍事拖延,待各方麵都冷靜下來,時機成熟後再做處理,則更為穩妥。此時的“拖”,並不是懈怠,也不是逃避,而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解決方式,靜觀事物發展變化,抓住有利時機,將難題徹底解決。

智慧典例

重耳“退”滅楚軍

公元前655年,晉國發生王位繼承權爭奪內亂,太子申生被逼死,他的弟弟重耳被迫逃亡國外。公元前637年,重耳流亡到了楚國。楚王覺得重耳以後有可能重回晉國奪取王位,因此對重耳非常熱情。

一天,楚成王舉行宴會招待重耳,氣氛十分熱烈。席間,成王見重耳有些醉意,便乘機試探:“公子,如果將來能返回晉國執政,您將怎麼報答我呢?”重耳沒想到楚成王會在這種場合提出這樣的問題,一時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但憑他的政治經驗,他還是很快回答道:“大王,楚國美女如雲,金玉珠寶成山,美麗鮮豔的羽毛、潔白細潤的象牙、堅固耐用的皮革應有盡有。傾晉國所有,都比不上貴國一個零頭。”重耳麵帶慚愧,稍事停歇又說:“托您的福,重耳如能返回晉國奪得王位,一定不忘您的大恩大德。將來如晉、楚發生戰爭,我一定下令晉軍後撤九十裏,以期大王諒解。”楚成王聽了,雖然心裏不怎麼滿意,也不好說什麼。大將成子玉有點氣不過,悄悄對楚成王說:“重耳說話如此囂張,日後一定忘恩負義,大王應該及早鏟除他,不留後患。”楚成王並沒有采納他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