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
譯文用虛假情況迷惑敵人,但又不完全是虛假情況,因為在虛假情況中又有真實的行動。在稍微隱蔽的軍事行動中,隱藏著大的軍事行動;大的隱蔽的軍事行動,又常常在非常公開的、大的軍事行動中進行。總之,是以假象來掩蓋真實,最終把虛假態勢發展到極端,巧妙地轉化為真實,而非虛假到底。
解讀“無中生有”之計,不是真實意義上的瞞騙,而是將某些假象示於對手,使對方相信它的真實性,然後把這些假象突然變為現實,讓對方毫無心理準備,措手不及,從而擊敗對手。
此計謀可以理解為以下幾種含義:一是憑空捏造事實,處處散布謠言,把本來不存在的東西說成存在的,讓對方思想混亂。其目的是乘機消滅敵人,獲取利益。二是以假亂真,把假的東西裝扮成真的,最後再將其巧妙地轉換成真的。以此來迷惑敵人,使敵人掉以輕心,從而趁勢將其打敗。
在具體運用“無中生有”之計時,我們應該注意把握以下一些問題。
第一,它隻是競爭上慣用的一種策略。運用在軍事上,屬於誘敵之計。而在經營管理上,隻能使用它的引申意,用不真實或虛無的東西去迷惑競爭對手,讓對方在不清楚你的真實意圖情況下無以應對。絕非真的造假騙人,更不能長期以假示人。
第二,運用“無中生有”之計,要把握好可能瞬間而逝的絕佳時機。在對方覺察並改變行動策略之前,快速出擊,將對手製服。
第三,“無中生有”,並非真正的以無做有,而是示“無”藏“有”,其關鍵在“有”而不在“無”。空虛是不可以戰勝對手的,而被對手忽視和誤解的實在,才是真正可以戰勝對手的力量。因此,運用此計,核心在“有”。同時,“無中生有”所利用的“無”,也絕不是長久的虛無和欺瞞。要看準時機,及時地變假為真,轉虛為實,露出真相,達到目的。
當然,如果別人使用此計,我們可以采取以下防範措施來應對:首先不要輕信敵人。勤於觀察、思考,必要時還要做深入的分析和判斷,及時揭穿敵人的陰謀。其次要提高警惕。對於敵人反複做的事,尤其應該加以提防,特別謹防敵人被我們拆穿的假象再一次出現,陰謀往往就隱藏在這些假象背後。最後,要積極抵製流言蜚語。敵人施用“無中生有”的一種常用形式就是散布謠言,麵對流言,我們應該沉著冷靜,分析源頭,找出真相。這樣敵人的陰謀就會不攻自破,我方的利益也才能得以保障。
智慧典例
德軍賊喊捉賊
“謊言重複一千遍即是真理”,這句俗語可以說是對“無中生有”這一計謀的通俗解釋。
1939年,為了給入侵波蘭製造借口,希特勒指使納粹分子編造了一個無中生有的“希姆萊計劃”。
8月初,受希特勒指示,德國最高統帥部諜報局長卡納裏斯上將給希姆萊和保安處處長海德裏希發放了150套波蘭軍服和波軍小型武器。8月10日,海德裏希派遣黨衛隊特務瑙約克斯及一班人馬,身穿波蘭軍服,在波蘭武器的掩護下前往靠近波蘭邊境的德國格萊維茨電台。根據指示,他們在電台的停留時間,要長到足以讓一名會波蘭話的德國人播完一篇演說稿,而這篇演說將涉及到波蘭同德國的開戰時間。
8月31日晚8時,身穿波蘭製服的黨衛隊員假裝開槍掃射格萊維茨電台,並把事先被麻醉的集中營囚徒放在地上,充當電台內部被打得奄奄一息的“傷員”。“占領”電台的德軍隨後開始用波蘭語中最下流的語言辱罵德國,很快,德國所有民眾都得知了“德電台遭到波蘭突然襲擊”的壞消息。希特勒的“無中生有”計劃成功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