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無中生有(1)(2 / 3)

而在此之前,為了給發動侵略波蘭的戰爭大造輿論,德國已經在宣傳部長戈培爾的操縱之下,利用一切宣傳工具,玩弄各種欺騙伎倆肆意蒙騙德國人民,為希特勒進攻波蘭獲取輿論及民眾支持。

德國的報紙、電台、通訊社連篇累牘地宣傳:“當心波蘭!”“華沙揚言要轟炸但澤”,“極端瘋狂的波蘭人發動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挑釁!”到8月26日,戈培爾在報紙上的宣傳攻勢達到了頂峰。這一天,《柏林時報》的報道標題為:“波蘭完全陷入騷亂之中,日耳曼無數家庭在逃亡,波蘭軍隊已推進到德國國境的邊緣!”《十二點鍾報》的標題為:“波蘭的玩火行動太過分了,三架德國客機遭到波蘭人的射擊,走廊地帶的許多日耳曼農舍成了一片火海!”8月31日晚9時,所有的德國電台都在播報希特勒對波蘭的“和平建議”,希特勒誇誇其談自己的建議如何誠懇、公道,並且切實可行,但卻被波蘭人“粗暴地拒絕了”。9月1日,希特勒又親自對全國公眾發表演講,謊稱“昨天夜間,波蘭正規軍已經向我領土發起第一次進攻。我們已於清晨5時49分起開始還擊。從現在起,我們將以炸彈回敬炸彈”。就這樣,希特勒在波蘭境內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德軍向波蘭發動突然襲擊,150萬軍隊越過邊界分三路進逼華沙,2 000架飛機開始了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空中襲擊,波蘭21個機場遭到轟炸,30多個城鎮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

為了在德國民眾麵前給出兵波蘭尋找一個正當而合理的理由,希特勒狡猾地運用“無中生有”一計,精心偽造了波蘭對德國“不敬”的種種假象,利用謊言為自己贏得了廣泛的輿論支持。等到聲勢浩大,時機成熟時,果斷出兵,達到了利用波蘭點燃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的目的。

彼得大帝假信退敵

“無中生有”講的是“無”中孕育著“有”,而“有”和“無”有時候並非實存,隻是作用於敵人心理上的結果不同而有所區別罷了。

18世紀初,俄國與瑞典為爭奪波羅的海的領海權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瑞典在進攻失利之後,不甘罷休,充分休整一番,便再一次糾集強大的海軍和陸軍,向俄國發動了第二次進攻。

瑞典軍隊來勢凶猛,很快便在俄國沿海登陸。俄軍當時在沿海地區部署的少量兵力,被瑞典人逼得一彼得大帝

再後退,俄國軍民人心惶惶,國內一片混亂。事態緊急的情況下,俄國統治集團內部意見分歧也十分嚴重,有不少人建議俄軍放棄沿海要地和正在修建的防禦工程,退回到俄國腹地。

在國家麵臨危難,眾人焦慮之時,彼得大帝卻異常鎮定。他十分了解瑞典國王查理十二和軍隊將領們的做事風格,於是決定利用他們一向小心謹慎、優柔寡斷、不夠勇敢和堅定的弱點,幫助俄國轉危為安。

很快,彼得大帝便派出一大批信使攜帶著他的親筆旨令奔赴全國各地,傳達他要求各地指揮官即刻派援軍支援沿海地區的命令。當然,彼得大帝信中所提到的這些援軍根本就不存在,即便有些軍隊情況屬實,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負責傳送命令的信使們故意稀裏糊塗地在各地遊走,粗心大意地暴露身份,最後如他們所願地被瑞典人俘虜,身上的密信也被人搜出。瑞典將領對彼得大帝的密令十分重視,心想原來俄國人刻意隱瞞了自己的軍事實力,他們之所以不加以頑抗,而退出沿海地區,估計是有著更深遠的陰謀。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瑞典軍隊趕緊放棄了已占領的俄國沿海地區,迅速後撤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