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隔岸觀火(1)(1 / 2)

原典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

譯文敵人內部矛盾趨於激化和表麵化,秩序混亂。我方表麵上回避敵人的暴亂,暗地裏則等待其內部爭鬥的發生。等敵人反目成仇,勢必自取滅亡,不攻自破,我方順其自然,自然有所得。這是豫卦的原理:能夠順應時機而行動,就會有好的結果。

解讀“隔岸觀火”之計在運用上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首先坐觀敵方因內部衝突而出現自相攻擊和殘殺的混亂局麵,然後選擇有利的時機,對敵實施毀滅性的打擊;二是坐待敵人內部出現矛盾,利用其一方消滅另一方,然後再消滅或收服剩下的一方。

雖然是乘敵人遭遇天災、內亂,或內擾外患交加的困境之際,給以打擊,從而撈取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麵的好處,但是這種招法,玩不好就會惹火上身,以致自焚。如果一個國家或一個集團遭遇天災或內亂之火,而它的整體力量又沒有在火中燒光,來自外部的打擊,就會使國家或集團內部的矛盾勢力結成一個整體,同仇敵愾,一致對外,抵抗與反擊打劫者,消滅打劫者。

因此,如果要打擊並消滅敵人,不能盲目地趁火打劫,要先袖手觀望,看火勢發展,等待火勢蔓延,從內部燒垮敵人的有生力量,坐收漁利,這才是隔岸觀火的精髓。

另外,運用本計謀必須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要有“火”可觀,即敵方內部發生混亂;二是要有“岸”可隔,因為在無“岸”的情況下必然會引火燒身。而“觀火”的方式多種多樣,其主要的方式有:袖手旁觀、靜而暗觀、退而遠觀、順而動觀。

在現代經營活動中,利用此計主要是在國內外市場激烈的競爭之中,采取靜觀其變的態度,等待有利的時機一舉加入,趁機占領市場。可見,運用隔岸觀火之計不應是消極等待、觀望,而是要充分掌握競爭對手的矛盾,加速對策兩極轉化,取得成功。

而當敵人運用“隔岸觀火”之計時,我們應該采取以下對策進行防範:首先,要以大局為重,維持好內部團結。不考慮全局的共同利益,而隻是為了一點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同室操戈,這就等於把屠刀交給敵人,讓親者痛、仇者樂。即便內部發生了矛盾,也務必要及時反省,不能讓矛盾發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以免敵人坐收漁翁之利。其次,要對敵人封鎖內部矛盾。內部發生矛盾和分歧是難免的,最重要的是不能把這些情報透露給敵人,讓敵人有隙可乘。內部的問題要及時解決在內部,切記不要到處宣揚。在敵人麵前就要表現出團結一致、堅不可摧的氣勢和決心來,才有可能奪取勝利。

智慧典例

美國伺機參戰

美國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隔岸觀火”,不僅成功地避免了無謂的損失,還借機大撈了一筆,可謂一舉兩得。

為了爭奪世界霸權,並重新瓜分世界,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發動了規模空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比、德、奧、日、意、羅等國相繼投入戰爭,戰火迅速從歐洲蔓延到中東、遠東和非洲。

而美國這樣一個日益強大的帝國在開戰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卻一直靜觀其變。直到1917年4月,才被迫對德宣戰。大戰爆發後,美國曾對形勢做出如下分析:如果協約國方麵取得勝利,那就意味著沙皇俄國將統治歐洲大陸大部分國家;如果德國勝利,那將給美國帶來禍患。於是,美國決定不輕舉妄動,而是坐山觀虎鬥,從中漁利。

大戰頭幾年裏,美國不參與戰爭,反而乘機搶占國外市場。當時的美國總統威爾遜說:“和平而體麵地征服外國市場,是美國合理的雄心壯誌。”在出口大幅度增加的刺激下,美國的鋼鐵、汽車、化學和造船工業飛速發展。從1914年到1916年,它的工業總產值由242億美元猛增到624億美元。由於英國對德國海港實行封鎖政策,從1914年到1916年,美國對德、奧出口額減少了99%以上,而對協約國的出口則增加了3倍。經濟關係的變化,使美國和協約國各國的利益變得戚戚相關。

德國實行的“無限製潛艇戰”使美國商船遭受了重大損失,成為美國表明其反德立場的導火線。1917年1月,德國外交部指示其駐墨西哥公使,唆使墨西哥同德國結盟反美。不料,這份電報被英國破譯,並由美國報紙公布,更在美國掀起了一股轟轟烈烈的反德浪潮。加上1917年的俄國二月革命後,俄國已經內外交困,美國政府深怕俄國在革命後期退出戰爭,讓德國得以集中兵力,加強西線,打敗英、法。美國借給英、法的億萬貸款,就將無法收回。綜合以上因素,美國於1917年6月4日正式對德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