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商海沉浮,人性之惡不可不防(2)(1 / 3)

從廣義的社會學來說,每個人必須付出相應的勞動,才能獲得一般等價物。如果社會中各個環節的人都不付出勞動,社會就無法運轉。從這個角度看,天下不會有免費的午餐。誰都知道收獲是一個非常辛苦、漫長的過程,誰都想突然之間就擁有豐碩的果實。但大家都應該知道,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會一蹴而就,在麵對天上掉餡餅的誘惑時,隻要稍微多想想:奇跡怎麼會無緣無故發生在我身上?這世上真的有免費的午餐?我們就會多一分防備,少一分衝動。在我們生活中,要記住一點:太過於巧合的事,往往都是有人精心安排過的。想不勞而獲,結果隻會是失去更多。為避免上當,我們必須時時提高警惕,避免被免費的餡餅砸到。

4如果“交淺”,就不必“言深”

社會就像複雜的叢林,很多人在人際交往的時候,都本著與人為善的態度,無非就是想搞好人際關係。如果遇到稍微熱情一點的朋友,很多人都會心存感激,把那些人當做推心置腹的朋友,然後無話不談。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古人早就提醒過我們,它不僅在生活中適用,在人際交往中也適用。

越滔滔不絕,越愛把事情全盤托出的人犯錯誤的可能性就越大。閉上嘴巴不是不說話,而是學會在該說的時候說,不該說的時候不說。真誠坦率、快人快語是人的美好品德,但社會並非如此單純,所以坦誠交心和無所不言難免會被一些人利用。俗話說: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特別是在對交情比較淺的人麵前,要切記“隻說三分,不可言深”的道理。這不是狡猾耍詐,而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堆積出來的經驗,也是保護自己的一種辦法。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意思是對方若不是太了解的人,你如果暢所欲言,那就等於是失言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交淺不言深,還應該是一種修養。倘若彼此的關係淺薄,你若與之深談,至少會讓對方覺得你很冒昧、突兀。當你不了解一個人時,你也就不會知道對方的立場、對方的態度和傾向如何。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便很難把握。一旦不小心說錯了話,便很難收拾,給雙方都造成了傷害。由此可見,交淺不宜言深不但不是狡猾和欺騙,反而是思維上的一種禮節。這種禮節不僅能看出一個人的穩重和沉著,還能體現一個人的人格魅力。

在戰國時期,一些貴族們非常熱衷於品評人物。

有一次下朝後,一位官員隨宰相蘇秦一同出來。平常二人交往甚少,今日此官員卻問蘇秦:“你覺得某某人怎樣?”

蘇秦聽了,停下來看了看這個人,然後笑了笑說:“哈哈,你這個人喜歡傳閑話,我還是不告訴你的好。”

其實蘇秦作為宰相位高權重,並不怕這個人傳閑話,他本來隻需回答:“嗯,今天天氣不錯。”換個話題就夠了。蘇秦這樣說,對那官員還有一定告誡的意思,意思是有些話不是對任何人都能說的,有些人也是不可深交的。

這就如宋代文學家蘇東坡所說:“交淺言深君子仰戒。”意思是:對那些與己交往較淺相知不深的人,不可暢所欲言,直抒胸臆,否則,將會給自己帶來麻煩甚至禍患。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這樣一個原則,在交情淺的人麵前,說話且說三分留七分。兩個人之間“零距離”,雖是人與人之間交往時發自內心的一種願望,但並不意味著所有的熱臉都能換來微笑。我們大多數時候都是投的多、產的少,其實這都是交往過程中對對方的判斷不夠所出現的必然結果。因此,“逢人隻說三分話,交淺不言深”也是一種自保之術。

江湖險惡,在人際交往中務必要小心謹慎,在不了解對方的前提下,不要輕易地亮出自己的底牌,在一定程度上要相對保守。我們提倡誠信待人、誠信做事,但是誠信並不是指口無遮攔、全盤托出。恰恰相反,即使是誠信,也要掌握技巧和分寸。一個人若想取得成功,就必須掌握說話的分寸和為人處世的技巧,這樣不管做什麼,都能得心應手,順利地達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