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與人交往的第一點就是真誠
真誠是人生旅行的一張通行證,它是一種讓人信賴的信物,在人際交往中如果缺少了真誠,就等於是缺少了溝通的紐帶。而一個人如果能做到真誠待人,就會變得心胸寬闊、內心善良。
在物質文明發達的今天,人與人之間推心置腹的真誠態度越來越少,因此提倡互信的精神文明已非常必要。
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南麓因為危險、偏僻,很少有外國人涉足。但後來,卻有許多遊客到這裏觀光旅遊,這緣起一個男孩的誠信。有一天,幾個攝影記者到這裏拍照,請了當地一位男孩幫忙買3瓶啤酒,男孩走了3個多小時替他們買回。又過了幾天,攝影記者又叫男孩去買與瓶啤酒,因為沒零錢,便給了他一張大鈔。可是都快到傍晚了,男孩都還沒回來。攝影記者們議論紛紛,想著這麼晚了,那男孩肯定不會回來了,他把錢騙走了。到了淩晨,攝影記者還在沉睡,男孩卻敲開了他們的門。哭喪著臉臉說:“我本來買了5瓶啤酒,在爬山的時候摔壞了2瓶,於是我又回去了一趟才買回來,這是找回的零錢。”在場的攝影記者無不為他的守信動容。這個故事使許多外國人深受感動,於是到這兒的遊客也越來越多了。
做人一定要真誠,人與人之間若有了真誠,便有了信任的沃土,便有了友誼的橋梁。隻要有真誠存在的地方,就永遠陽光明媚。
做人若能做到以上三點,便能左右逢源、人脈興旺了。當然,一個優秀的人還需要很多優勢,但是要在生活或工作中做好一個本分人是基本要求。所以一定要記著:做事可以失敗,但是做人不能失敗,不然在社會上將沒有立足之地。
2意誌修煉:嚼得了菜根才做得成大事
“誠樸雄偉,勵學敦行”,這是南京大學的校訓。意思是,要以天下為己任,勇於擔當,敢於吃苦,便沒有什麼是做不成的。在這個生活條件相對優越的社會,還有很多年輕人沒經曆過吃菜根的苦難,他們逐漸習慣了太平盛世的安逸生活,所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作為一個高校的校訓,會讓很多人有所警醒。一個人隻有有正視困難、迎難而上的精神,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吃苦耐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幾千年來的古訓,早已在每一個人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為治學,有孫敬頭懸梁、蘇秦錐刺股;為報國恨,有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為修巨作,有司馬遷忍受宮刑痛苦等等。苦難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張進入成功殿堂的通行證,俗話說:“自古英才多磨難。”我們不僅要吃得起苦,還要甘於吃苦。
毛澤東曾說過:“安貧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這裏的“嚼菜根”,指的就是艱苦奮鬥的精神。我們都認為溫州人會做生意,但幾乎所有的浙商都認為“隻要肯吃苦,滿地都是金子”。所以說,要想成大事,就要學習他們這種嚼菜根的精神,養成一種吃苦的習慣。因為生活道路上不會總是坦途,成功者最忌遇到挫折便萎靡不振,有了困難就裹足不前。要想做成大事,就必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苦難本就是生活中的一筆財富,菜根也是生活百味中的一劑調味料,這些痛苦和不快反而能磨煉我們的意誌,帶領我們走向成功的道路。
能嚼菜根,能吃苦不僅是一種勇氣,更是一堂人生的必修課。相反,若一個人不懂得吃苦,隻懂得享受榮華富貴,必然要走下墮落的深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這就是古賢聖人的清苦生活,他們既會吃苦,也懂得吃苦,所以菜根成了一種美味,苦難便成了一種享受,一種向上的力量。苦可以說是磨礪意誌的最好途徑,是成大事的必要條件。嚼得了菜根的人,就能以永不言敗的姿態去麵對眼前的一切,以百折不撓的勇氣去克服一道道難關,以兼濟天下的胸懷麵向前方與未來。
當然,而今的社會,不需要我們像佛陀那樣六年苦行,也不必像達摩那樣九年麵壁,我們不需要做一個“苦行僧”,但一定要有吃苦的意識,並隨時做好吃苦的準備。
成力開了一家製鞋的小廠,創業初期條件艱苦,他每天一大清早就外出推銷或采購,中午便趕回工廠和工人吃頓簡單的午餐。成力也是從一個打工仔開始創業的,所以為了調動所有人員的積極性,他不僅跟工人們同甘共苦,還時刻為工人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