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你那麼拚,為什麼還是沒有回報?(1)(2 / 3)

有一天,當我又一次在空無一人的教室裏模擬演講時,一位同事走進來,看了一會兒說:“你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了嗎?如果沒有,這樣講一萬遍也沒有用。”

在他的建議下,我采用了“刻意練習”的方法。“刻意練習”是佛羅裏達大學心理學家K.Anders Ericsson 提出的一套練習方法,方法的秘訣在於重複與反饋。

首先,練習者需要建立對正確方法的認識和熟悉。以演講來說,必須真正去了解什麼是好的演講,而要想達到這一點,僅靠抽象的書籍是不夠的。因此,我找來了幾乎所有名家的演講視頻,反複觀看、揣摩其中的精妙之處。有機會我還會去現場聽一些名人的演講,現場感受那種萬人歡呼、掌聲雷動的氛圍。

接下來,我進行了練習-反饋-練習的循環訓練。刻意練習,是以錯誤為中心的練習,練習者必須建立起對錯誤的極度敏感,一旦發現自己錯了會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練習到改正為止。

無論模擬練習,還是上課講課,我開始有意錄製自己演講的視頻。回到家,再反複觀看這些視頻。一開始,看到視頻中的自己會很不習慣,而且會發現很多之前自以為表現良好的地方實際卻並非如此。像大多沒有受過播音、形體方麵專業訓練的人一樣,講到激動處,我會使勁揮舞手臂,幅度大到在鏡頭上看不到我的臉,隻看到一隻手揮來揮去,身子也隨之搖晃,沒有力量;我還會經常重複“這就是說,也就是說”等口頭禪,英語中就是“so ...so ...that ...that ...”;對於熟悉的內容,我會習慣性講得很快,節奏感不強。而最要命的是沒有鏡頭感,無法讓聽眾感覺到我在注視著他們,在關心他們的反饋。

我把這些需要改進的問題用本子記錄下來,不斷進行糾正練習,並且與下一次的公眾演講視頻進行對比,直到某個問題完全不再出現時,我才會把這個問題從本子上劃去。

無數次的“刻意練習”之後,我不但對於新東方的課堂演講駕輕就熟,而且還成為了一名演講師,站到了擁有成千上萬觀眾的新東方“夢想之旅”

係列演講的現場。

暢銷書《異類》的作者格拉德威爾說:“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隻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煉,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我自然算不上天才,對於自己通過一番辛苦,取得的這一點進步,我的感觸就是,世界上哪有什麼成功獨門秘籍,當你學會把最簡單的事做到極致時,成功自然也就離你不遠了。

這一路走來,盡管我對聽“那麼多的道理”有成見,但這並不代表著對此我不學習、不懂得,或者不care。而是我明白,道理聽得再多,也是別人的經驗,隻有通過方法的轉化,才會變成自己的東西。帶我前行的始終是那個看似渺小,埋頭苦幹的我。

有時候,道理懂得越多,給自己的束縛也就越多。不同的道理之間又常有矛盾,不同的建議之間也會有衝突,心靈雞湯吃多了,味道也不同:有的鹹,有的甜,有的辣。吃多了,肚子會壞,步子會慢,腦子也會亂。有些時候,把雞湯和道理放在一邊,先邁出一步,然後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修正。隻有這樣,我們才不會成為那個懂的很多,會的卻不多,最後幾乎沒有任何改變、一事無成的人。

這本書也講道理,但更講方法。我希望書裏的每一章,都能幫助你邁出堅實的一小步,這樣一步一步地,你就能走得更遠,離自己的夢想更近。

優秀是可以鍛煉的

大約2500年前,先哲亞裏士多德曾經說過一句話——至少很多人認為是他說的——優秀是一種習慣。相信亞裏士多德老兄說這句話是為了鼓勵大家,但對於後世的大部分人來說,這句話帶來的打擊遠比鼓勵要大得多。

這句話在中國流傳甚久,口耳相傳。但人們的理解通常是:你看,優秀是一種習慣,如果你不夠優秀,那還是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吧。

而擁有優秀習慣的人永遠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沒錯,就是那個活在父母、鄰居、同事、朋友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也許你從沒親眼見過,但他們的事跡卻在江湖上永遠流傳。別人家的孩子不吃飯、不睡覺、天天學習,愛父母、愛祖國、愛做家務,上學時聽話、用功、刻苦學習、堅決不早戀,還一畢業就結婚。這些有優秀習慣的人都是別人家的,而我們隻能忍受越來越多的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