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你那麼拚,為什麼還是沒有回報?(1)(3 / 3)

更糟的是,這句話被放大後就變成了宿命論的問題——如果我天生就不優秀,我能怎麼辦?

我曾經收到過這樣一封郵件:

艾力老師好,我是一名大一的醫學生,不知道為什麼,每件事我都感覺做得比別人差。體育課上學習排球,其他兩個組都會了,而我卻一直在撿球,這讓我對當時與我搭檔的夥伴感到很抱歉;學習口琴,其他人會吹了,而我還不會;用顯微鏡觀察切片,其他的人能看到細胞,而我居然看不到……我感到很難過,別人很輕鬆就做到的事,我卻很努力都做不到。我想是不是我天生就不如別人,如果真的是這樣,我該怎麼辦?

18歲的馮唐寫完了十四五萬字的長篇小說《歡喜》,呼喚著“十八歲給我一個姑娘”。

18歲的韓寒出版了《三重門》,聲名鵲起。

而18歲的我,隻是個毛發濃密的小胖子,得不到一個姑娘的青睞。盡管從小就熱愛踢足球,身材卻一點也沒鍛煉出來。當時,我有一位兄弟,我和他從小玩到大,他很聰明,論相貌論天賦我都甘拜下風。初中階段,他太優秀了,在我們幾個朋友裏第一個有了女朋友。他告訴我說:“胖子也是一種習慣,你少吃、運動減肥都沒有用的,就安靜地做個萌萌的小胖子吧。”聽了這話,我悲從中來,也一度深信不疑,導致我整個高中階段都胖得不行,還自我安慰說:“起碼我是萌萌的。”當然,我那時候也沒意識到肥胖是追不到女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追女生的道路上,屢追屢敗,屢敗屢追。

直到上了大學,我認真地讀了亞裏士多德“優秀是一種習慣”這句話的原文,才發現這話被斷章取義了,自己徹底被騙了。亞裏士多德老哥說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複的行為所鑄造的,因而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說白了,大家把“優秀是一種習慣”,理解成了優秀是先天的,不優秀也是天生的。而實際是隻要我們培養好的習慣,就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坎南曾說:“人和動物的差別,是人能試著改善自己。”

改變,僅僅需要21天。

研究發現,通過21天的訓練,每個人都可以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培養某項習慣的第1-7天,你會感覺到“刻意、不自然”,這個階段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去改變。第8-14天是“刻意、自然”的階段,如果不努力堅持,還是很容易回到從前。而到第15-21天,已經變為“不刻意、自然”,進入習慣性的穩定期。

我給自己製訂的第一個21天計劃就是減肥。減肥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得先吃個肯德基才有力氣減肥”當然是句玩笑話,但也從側麵反映了很多人的心態,不願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隻盯著別人練好的馬甲線和人魚線羨慕嫉妒恨。想成為“維多利亞的秘密”裏的天使,就必須在健身房裏灑下無數的汗水。

我開始堅持跑步,每天40分鍾以上。在校園裏一圈圈跑,病了、累了也堅持跑。很多人也奇怪,為什麼我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上了一天課後,晚上9點鍾還要去健身房。村上春樹在跑步時想什麼我不知道,我隻知道自己最痛苦的時候,真想邊跑邊抽自己一耳光,跑步機上滴下的也不知道是汗水還是淚水。這個時候我會告訴自己說:“我不優秀,我現在還不是瘦子,但‘胖’這個字沒有寫到我的基因裏,我的字典裏沒有‘放棄’兩個字。”

減肥這件事,七分靠吃,三分靠練,吃是很關鍵的。在動的習慣之後,還要有靜的習慣——飲食習慣。

作為一個資深胖子,我的習慣是早上起得晚,不吃早飯,晚上吃得多。正因為晚上吃得多,早上起不來不吃東西也不會餓。但早飯是促進一天新陳代謝的重要源動力,吃早飯就是減肥的開始。大學的時候,我頓悟,如果再胖下去,不僅追不到女朋友,連健康也成了問題,就開始逼自己堅持早起,幫室友打水打飯,過上了規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