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準備(1 / 1)

要在大軍來臨之前做好布防,可眼下這點兵力明顯不夠。如果在城外留了隊伍,那守城的士兵就不夠用了,左右為難。李國為此很是發愁,夙夜憂歎。孫望被俘的種種還在眼前,當時也是大軍圍了城,根本出不去。這有前車之鑒,就不能再重蹈覆轍。可是,如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城裏的百姓能用的都用上了,總不能再讓老弱病殘上吧?

正在這節骨眼上,文選倒是想了個辦法。不如從城裏挖個地道通到城外,這樣,如能守住則好好守,實在守不住了,就從地道裏逃出去,最起碼能保護有生力量,也不會被俘。現在的清兵要城也要人,老百姓或逃或留都可以,最起碼有個後路。

李國被文選的一番說詞給震驚了,這能打就打,打不過就跑,倒也是新鮮。在他心裏,一定是要抗爭到底,死而後已的。但形勢不一樣了,對,保留實力,才能東山再起。挖地道是個不錯的主意,先做好準備再說。

說幹就幹,李國立即組織士兵,老百姓一起上,人多力量大。除了日常的守衛之外,能用上的人都用上了。連小乙都自告奮勇地出現在挖地道的隊伍中。紅袖和小漁忙著給夥夫打下手。總之,能出力的都出力,這事關所有人的命運,大家都得拚了力。

出去偵察的士兵也回來了,帶來了新的消息。清兵果然在集結兵力,很有可能要發出攻勢了。但現在不清楚他們是先要打李國還是先打鄭家,已經有兄弟混進去了,如果有新的消息會傳回來的。如果打鄭家,那李國還有喘氣的機會,如果直接打李國,凶多吉少。

不管怎麼樣,不管鄭家上次如何爽約的,李國還是準備把這個消息分享給鄭家。大家都是同一條戰線上的人,即便不能並肩作戰,至少也能同仇敵愾。這個任務就交由了文選,一是他路熟,也見過鄭家的人,再就是怕路上再遇上清兵,文選能對付。

文選挑選了幾個兄弟,告別紅袖和小漁後就急急忙忙出發了。現在戰事緊急,文選想留在城裏幫忙,萬一有個風吹草動,有個幫手是最好的。所以他要早去早回,以防有變。一種人眾人快馬加鞭,一刻不能停留。很快便到了鄭家的地盤,依舊是坐船到了島上,見到了鄭家主人。

鄭家倒也是直白,對上次沒有按時到達,支援孫望一事表達了歉意,要不是如此,李國也不會遭受如此大的打擊,現在還一時半會再難雄起。這些冠冕堂皇的話文選自然隻是聽聽而已,這次主要來是送信的,順便探探鄭家的計劃。

鄭家自然是老奸巨猾,怎能不知文選的來意。如果真是送個消息,也不至於文選來,隨便有個小兵就可以了。雙方就你來我往的,互相謙讓,又互相吹捧一番。自然也沒些實質的內容,無非是約好,但凡清兵來犯,除非他們分兵兩路,兩方一起打,否則大家互相幫助,互為策應,形成合擊之勢,將其消滅。

為表達誠意,鄭家又給文選送了些金銀珠寶,這些東西文選當然不看在眼裏,不過現在正是打仗之際,這點玩意正好充作軍需,一定要收下,有人給何樂而不為呢。文選再一次向鄭家表達了李國的想法,大家一定要聯手,聯手才有希望。

匆匆告別之後,一行人又往回趕。還好,一路上都比較太平。這靜悄悄地,就像大戰來臨之前那麼安靜,反倒是讓人覺得心慌。但來不及多想了,趕路要緊。等大家回到城裏的時候,挖地道的工作還在如火如荼的幹著。

李國把人馬分成了兩隊,一隊從城外挖,一隊從城裏挖,城外的既要遠一些,還要找個好位置的出口,別從地道出去恰好進了敵人的大營,那豈不是麻煩。但是,現在誰也不知道清兵攻城的時候是怎麼安排的,隻能是先行預判。

文選將帶回來的財寶悉數上交,並將鄭家的話原封不動地彙報給李國。李國早就知道鄭家會打太極的,但也無妨。該來的總會來,該發生的也會發生。鄭家的利己也是人之本性。如若孫望不是極端的利己主義者,那一仗也不會那麼艱難,他也有可能不會那麼容易被俘,所有的事情都會有因有果,因果之間,也是循環。

現在隻有做好萬全的準備,去殊死一搏。實在打不過了,就跑。別無它法。李國的信念一定,眾將士隻有執行。為了加快速度,兩撥人馬再分成四撥,換班倒,這樣就一直不停地挖下去。城裏的老百姓這幾年受到了李國的恩惠頗多,所以也是盡力支持。不時有人送水送飯,將士們也都是李國的老部下了,那些新招募的受到老兵的感染,大家都齊心協力往前趕,隻有加快進度,才能跑在敵人前麵,那麼勝算才能大一些。

雖然大戰一觸即發,士兵們嚴以待陣,但城裏的生活還是比較平穩的,並沒有出現大規模的逃離事件,老百姓該幹什麼還幹什麼,商業活動也沒有因此而停下來。偵察隊伍時有信息回來,但大家隻是隻言片語,對方也是動作很小。

越是這個時候,可能越危險。文選和李國都嗅到了這種味道,於是他們加強了警戒,並設置了前置哨,全天候守著。現在,時間是最重要的,能多爭取些時間,把地道挖好,不能說是有勝算了,隻能是說活路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