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擺脫當眾講話的恐懼(1)(2 / 3)

但是,這種人心底坦蕩,說話肆意。就像竹筒裏的豆子,啪啦一下倒出,倒完了,他就沒事一般,轉趨平靜,往往也不存在怯場現象,興致所至,常常滔滔不絕。

梁山好漢中多有此類人物,如魯智深、李逵、阮小七等。李逵與燕青外出,投宿一莊院,聽莊主太公說宋江搶了他女兒,當即對燕青大叫道:“小乙哥,你來聽這老兒說的話,俺哥哥原來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燕青勸他:“大哥莫要造次,定沒這事!”李逵說:“他在東京兀自去李師師家裏,到這裏怕不做出來。”然後不顧勸阻,一口氣奔回梁山,砍倒“替天行道”的杏黃旗,指著宋江大罵:“我平常把你做好漢,你原來卻是畜生!你做得這等好事!”待後來事實弄清,原來是一強盜假冒宋江之名,他才醒悟認錯。他的這種心理素質不僅不影響他在讀者心中的地位,反使人們更加認識了他的憨厚、坦蕩,愈發可愛。但在當眾講話時,此類型的人需控製自己的情緒,仔細斟酌再發言,以免不僅達不到表達的效果,還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2.理智型

理性是一種從理智上控製行為的能力表現。這種人情感內斂,不輕易表達,並善於控製情感。遇事不急不躁,冷靜處理;不輕易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表態;言辭常常深思熟慮之後才出口,較為周密、策略。這種言辭聽者易於接受;即使不能接受,也不致產生很大抵觸。但是,這種人在需要當機立斷的緊急關頭,有時也會誤事。有些機會是稍縱即逝的,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等你深思熟慮下來,為時晚矣。並且,過於理性,會讓人覺得虛偽、城府很深,沒法獲得聽眾心理上的認同。

同項羽相比,其對手劉邦就屬理性型。秦始皇出巡,劉邦也看到了,可他隻悄悄歎息:“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在本意上他與項羽是一樣的,都想當皇帝。但他不像項羽那樣衝口而出,劍拔弩張地要奪取皇位,而隻是悄聲讚歎,即便旁人聽到,也無關係。他屯兵壟上,明明就是欲攻關中,與項羽抗衡,可在不利於己的鴻門宴上,卻俯首帖耳地對項羽說:“臣與將軍戮力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複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不僅博得項羽的信任,而且誘使項羽將告密者說出。後劉邦與項羽兩軍對陣,當項羽推出他的父親要烹殺而逼他退兵之時,他竟說:“吾與項羽俱北麵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在他滅了項羽後,群請其由漢王尊為皇帝,他還說:“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經三讓,不得已才勉為其難。

對說話者來說,理性型心理是優於衝動型心理的。隻要在緊急關頭能夠顯出果斷的氣魄,恰當表達自己內心情感,便會受聽者歡迎,於當眾講話是很有利的。

3.優勢型

優勢型是指講話者憑借其在職位、能力等方麵的優勢條件在當眾講話過程中居於高位。如自己是領導、專家、教授、名人,而聽眾隻是普普通通的人;或者自己是大國、強大集團的代表,而對方代表的是小國、弱小組織。

這種人當眾講話時往往會發表一些非同尋常的居高性言辭,或有意,或無意。如果是有意,他會高標自置,旁若無人;如果是無意,但由於其身份特殊,在聽者聽來,也會產生一種由上而下的壓力。這在單向交流中,聽者無從與之理論,隻得任你去說。如係雙向交談,對方雖有應答之責,但會顯得拘謹。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雙方溝通交流的效果。

居高型的人有兩種不同表現:一種是唯我獨尊、自負固執,我怎麼說,你就怎麼聽。另一種是敷衍塞責、不痛不癢,你聽也可,不聽也可。

沈劍虹在他的《使美八年紀要》中記述這樣一件事:沈在擔任蔣介石的英文秘書兼翻譯時,蔣一次宴請來訪的外賓,請其中學時的英語老師董顯光作陪。席間,外賓問蔣是否曾學過英文,蔣說:“學過,但老師不好,所以沒學到多少。”外賓問:“誰是您的老師呢?”蔣揚手指著坐在旁邊的董顯光說:“這就是我的老師。”董顯光窘極,在整個宴會中都顯得神色不安,如坐針氈。蔣介石憑其高位,盛氣淩人,全然不顧中國尊師的傳統美德,這是優勢型的典型表現。

對講話者來說,優勢型的心理類型是要不得的,如不將自己擺在與聽眾平等的位置,或提高個人素質,加強自我修養,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4.綜合型

這是一種既沒有無謂衝動,又不著意抑製,居高而不自傲,位低而不自卑的綜合性心理狀態。其言辭不卑不亢,不偏不倚,讓人聽來如沐春風,如飲甘霖。

這種心理狀態的人當眾講話時是必然受聽眾歡迎的。即使在某種場合,某個時間會讓人不快,暫時影響交際效果,但時間一久,那不快的人大多會醒悟,自然會覺得還是這種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