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後,羅琳在倫敦有過一段漂泊的日子。當時她靠打零工糊口,一份工作做完後,不知道下周會在哪兒工作。其中有一份工作是給出版商處理退稿通知,在這期間,她學會了快速打字,這項技術對於日後成為作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她還養成了在咖啡廳和酒吧裏寫文章的習慣。
羅琳在大學時的男朋友去了曼徹斯特,她決定去那兒找他。這次旅行徹底改變了她的命運——羅琳在曼徹斯特花了很多時間找房子,卻沒有找到,隻好乘火車返回倫敦。在火車上,她很不開心,40 分鍾的路程,她一直望著窗外一成不變的英格蘭鄉村發呆、幻想。羅琳總是一個愛幻想的人,當她看著窗外那些可憐的黑白花奶牛時,她想到的是一輛火車載著一個男孩去一所巫師寄宿學校的情景,她說:“突然,哈利的形象浮現在我的腦海。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是由什麼引發的。但我很清晰地意識到,我有一個哈利和魔法學校的想法。我突然有了一個基本的思路:一個小男孩,不知道自己是誰,在得到魔法學校的邀請以前,也不知道自己是個巫師。我從沒因為一種想法而如此興奮過。”
很可惜,在火車上的那個晚上她既沒帶筆也沒帶紙。羅琳很失望,隻好閉上眼睛把浮現在腦海中的每個想法都記住。回到房間以後,她迅速潦草地把她在車上想到的寫在了一個廉價的小筆記本上——這就是《哈利·波特》的首稿。此時距羅琳第一次讀《指環王》已經有 5年了。很快,羅琳寫的關於《哈利·波特》的短箋就裝滿了一個鞋盒。羅琳這時就已決定,她將寫成 7 本書,也許這對於一個還沒有出版過作品的作家來說,未免有點自大。但她的決定是很合理的:每本書分別記述哈利在霍格沃茨的每一年。她也確定了主人公的名字,哈利一直是我最喜歡的男孩名字,我很喜歡它,所以就借用了。
如果對失敗變得麻木不仁,毫無鬥誌,做事隨隨便便、漫不經心,那麼隻會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應該藉著失敗所帶來的痛苦,去克服自身惰性,激發全部潛能,勇於挑戰,竭盡全力去思考籌劃怎麼去贏,做好充分準備去抓住下一次機遇,實現自己破繭新生。
勝敗兵家事不期,麵對一時一事的失敗,與其失望抵觸、悲觀消極,倒還不如敞開胸懷、認認真真總結教訓,踏踏實實幹好眼前,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去拚搏出一個充滿希望的明天。
屈從於現狀,將會導致更大的失敗
每個人身上都兼具多種優缺點,很多缺點不會影響當前大局,但直接導致競爭失敗的缺點,則必然是對事業存在重大影響、對個人來說比較致命的軟肋,對此,應該保持高度警惕,不能對這明顯的預警視而不見、掉以輕心,應該立即行動起來,有針對性的加以提高。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長江後浪推前浪,所謂的獨孤求敗、東方不敗永遠隻會存在於武俠小說中。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在自己的圈子裏混得好、吃得開,有可能會自我感覺良好,甚至飄飄然起來。通過失敗,可以讓人發現對手的優點和長處,保持冷靜和清醒,保持奮鬥和進取。
不屈從於失敗的現狀,保持良好的心態。參與競爭,是為了讓自己擁有更佳的位置,掌控更多的資源,去更好的去工作和奉獻,並在其中曆練成長,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不斷完善提高自己。如果一遇失敗就怨天尤人、自暴自棄,那就迷失了初衷,走向了歧途,導致更大的失敗。
兩隻青蛙一起去覓食中,不小心掉進了路邊一個牛奶罐裏,牛奶罐裏還有為數不多的牛奶,但是足以讓青蛙們體驗到什麼叫滅頂之災。
一隻青蛙想:完了,完了,全完了,這麼高的一隻牛奶罐啊,我是永遠也出不去了,他失去了信心。於是,它很快就沉了下去。
另一隻青蛙在看見同伴沉沒於牛奶中時,並沒有任自己沮喪、放棄。而是不斷告誡自己:上帝給了我堅強的意誌和發達的肌肉,我一定能夠跳出去。它每時每刻都在鼓起勇氣,鼓足力量,一次又一次奮起、跳躍——生命的力量和美展現在它每一次搏擊與奮鬥裏。
不知過了多久,它突然發現黏稠的牛奶變得堅實起來。原來,它的反複踐踏和跳動已經使液狀的牛奶變成了一塊奶酪!不懈地奮鬥和掙紮終於換來了自由的那一刻。它從牛奶罐裏輕盈地跳了出來,重新回到綠色的池塘裏,而另一隻沉沒的青蛙就那樣留在了那塊奶酪裏。
可見,屈從於現狀,不想著去做改變,這正是很多低逆境商的人失敗的根源。
西諺曾說:成功者都是咬緊牙關讓死神都害怕的人。所以,我們要像所有成功者那樣,咬緊牙關,別鬆口,別泄氣,堅持,堅持,再堅持。如果死神都害怕我們咬緊牙關,那麼,失敗、挫折就統統算不上什麼了。自暴自棄,這是一條永遠腐蝕和啃噬著心靈的毒蛇,它吸走心靈的新鮮血液,並在其中注入厭世和絕望的毒汁。
劉明是四川人,畢業於廣州某高校。他學的專業是法律,畢業後進入了一家媒體。外人看劉明,覺得這小子太幸福了:在事業單位工作,工資待遇不錯,還有宿舍。
在沒有工作之前,劉明覺得媒體這一行很有趣,而且他覺得社會上很多不好的現象和不公平的事情,自己進入媒體就可以幫助有困難的人們。
但進入這個單位後,劉明所學的法律專業始終沒得到發揮,上級總是安排劉明去做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沒事情的時候,劉明就像是領導一樣,喝喝茶、看看報紙,一天就這麼過去。劉明開始“閑得發慌”,覺得自己在慢性自殺。
醒悟過來的劉明利用工作空閑這一好處,拚命充電,報英語班、報律考輔導班。他把現在的工作作為鋪墊,為將來積累經驗,積累知識。最後通過律考,當一個律師。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對現狀不滿意,應該從自身好好想想,然後找出改變的辦法。人生總有不如意,我們要做的是去適應它,接受它。當我們遇到和我們的夢想相差甚遠的事時,第一件要做的事不是去抱怨,更不是墮落,而要讓這種狀況的傷害程度降到最低,尋找處理方法。
過去是為現在做一個鋪墊,未來是一個遙遠的夢,而現在才是我們真正需要麵對的,社會很浮躁,現實很殘酷,如果你不能端正自己的態度,采取有利的行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明確自身定位與目標,那麼,生活就會變得艱難。勇於挑戰迎麵而來的困難,不屈從於現狀,去創造不同的精彩,這才是生活的價值。
你可以相信命運,但不能臣服於命運
不管你是誰,都應該敢於同命運做抵抗,應該有屬於自己的理想,相信自己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安於現狀。隻要不屈服,不向命運低頭,就能夠把握命運,戰勝一切障礙。
司馬遷遭受宮刑的辱蔑。他卻無謂命運的捉弄,忍辱苟活,憤世嫉俗,毅然完成了流傳千古的《史記》。
明帝朱元璋,曾經淪落為街頭乞丐,靠乞討保命。他卻是個不甘平庸之輩,忍辱負重,最終登上了無數人都夢寐以求的天子寶座。
貝多芬不屈服於命運。追求音樂藝術的他在才華還未充分展示時卻突患頑疾,以致失去了在一個音樂家看來似乎比生命還重要的聽覺。但他的藝術生涯卻沒有因此而結束,他憑著對藝術的天賦和執著,終於創作出了振驚世界的《命運交響曲》。從此,踏上了世界音樂藝術地域的最巔峰。
文學巨人高爾基少年時,父母就雙亡,後來又被送到別人家當家仆。不僅有繁重的體力活等著他做,還時不時地遭到主人惡毒的打罵。但命運的坎坷卻沒能遏止住他對文學的追求和熱愛。用智慧和汗水鋪就了他的文學征途的道路,終於成為了文學巨匠。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誌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
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裏大哭起來。
從那以後,媽媽隻要一有空,就幫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盡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幹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煉計劃。
體育鍛煉彌補了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於經受住了命運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後,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後,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台。
指揮家舟舟的成長曆程,堪稱傳奇坎坷。20 多歲的他,智力僅僅相當於幾歲兒童的水平。也許,在別人看來這就是命運的安排,注定就隻能這樣庸碌地度過這一生。然而,他卻在音樂方麵有所造詣。在父親和老師的指引下,用天賦和汗水征服了全世界。終於成為享譽世界的指揮家。
霍金,學術講座舉世聞名,卻因一度患病就要與輪椅為伴,最遭的是他又失去了聽覺和說話的能力,就連最基本的生活自理也需要借助於別人,他幾乎成為了半個植物人。但他不抱怨命運弄人,而是頑強地與病魔抗爭,最終擺脫了命運的束縛。他先後分別在幾十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學術交流。擺脫命運中的陰霾,成就了一位世界偉人。
塞涅卡說:願意的人,命運領著走;不願意的人,命運拖著走。它忽略了第三種情況:和命運結伴同行。
命運一直藏匿在我們的思想裏。許多人走不出人生各個不同階段或大或小的陰影,並非因為他們天生的個人條件比別人要差多遠,而是因為他們沒有思考要將陰影咬破,也沒有耐心慢慢地找準一個方向,一步步地向前,直到眼前出現新的洞天。
摔得越狠,反彈的高度越高
在很久前的一場戰爭中,一枚炮彈破壞了一座花園般的城堡,卻炸出了一個泉眼,股股清泉噴湧而出,這裏後來還成了著名的噴泉景區。挫折對於我們也是一樣,它暫時破壞我們的心靈,卻激發出奮鬥的泉水。這說明摔的越狠,反彈的高度越高。
偉人曾說:砸爛一個舊世界,創造一個新世界。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不想離開傳統家庭,就莫想進入新的家園生活。
置之死地,會有撕心裂肺的痛苦,但鳳凰涅磐必須經曆這烈火的洗禮,否則難以脫胎換骨。
劉邦出關與項羽爭天下,大將軍韓信受命東下井陘進擊趙國。韓信率漢軍在離井陘口三十裏處駐紮,又選輕騎 2000 人,手持紅旗,隱蔽山後觀察趙軍。吩咐他們如果趙軍出營,就乘虛入其營壘,拔掉趙軍旗,換上紅旗。布置完之後,韓信便率萬人先行,背靠大河布下軍陣。第二天天一亮,韓信就命令進攻井陘口。趙軍出營迎戰,雙方激戰許久,韓信軍假裝敗退,棄旗丟鼓,退入營壘之中。趙將陳餘見到這個情景,遂以全軍猛攻韓信軍。韓信軍背後是河,無路可退,全都拚死戰鬥,勇猛拚殺。就在這個時候,事先埋伏在山後的漢軍乘虛進入了趙軍營壘,拔掉趙旗,將 2000 麵漢軍紅旗插上。趙軍見不能戰勝漢軍,便想退回營寨,卻見營寨已被漢軍占領,全都驚慌不知所措。漢軍前後夾擊,趙軍大敗。
戰後,有人問韓信:“按照兵法,應該背山麵水布陣,您反其道而行之,卻取得了勝利,這是為什麼?”韓信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也是兵法的一個原則。我所率的兵,大多沒經過嚴格的訓練,隻有將他們放在死地,他們才能人自為戰,拚死爭殺,如果把他們放在生地,他們都會逃走,怎能打勝仗呢?”
人,極富彈性;人,潛力無限;人,可大可小,可高可低。天無絕人之路,兩極相通,物極必反,置之死地而後生。
不要怕死,越怕越死,置之死地重獲新生。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與其在痛苦中打滾,不如置之死地而後生。
看似不可克服的困難,往往是新發現的預兆。在人的天性中,有一種無以倫比的力量。這種力量是不能形容、不能解釋的,它似乎不在普通的感官中,而隱藏在心靈深處。
一旦處境危急,這種力量就會爆發出來,使我們得救。在交通事故中,麵臨死亡威脅時,不論是誰,都會竭盡全力從險境中掙脫。那些潛藏在內心的精神力量,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曾喚起的精神力量,使凡人成為巨人。
人,天生有惰性,都不願嚐試新方式,都想保住擁有的,都想抱殘守缺,求安全、求安穩,怕變化、怕失去,怕進入陌生領域,怕得不償失。其實,越怕越死,最好的防禦是進攻,最好的生活是積極創新。與其守舊,不如創新;與其死守,不如拓展新領域。每一個人都有無限的潛力和能力及魅力,守舊的人,永遠發揮不出自己的潛能更不會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