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失敗常有,不要因此沉淪(2 / 3)

拳師說:“把你的兒子留在我這裏半年,這半年裏你不要見他,半年後,我一定把你的孩子訓練成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半年,男孩的父親來接兒子回家,拳師特意安排了一場拳擊比賽來向這位父親展示這半年的訓練成果,被安排和男孩對打的是一名拳擊教練。

教練一出手,這男孩當即應聲倒地。但是,男孩剛剛倒下便立即站起來接受挑戰,被打倒後又馬上站了起來……如此來來回回總共二十多次。

這時候拳師問這個父親:“你覺得你孩子的表現夠不夠男子漢氣概?”

“我都簡直無地自容了,想不到我送他來這裏訓練半年多,最後看到的結果還是這麼不經打,被人一打就倒。”這個父親傷心地回答道。可是拳師卻意味深長地說:“我很遺憾,因為你隻看到了表麵的勝負,但是你有沒有看到你兒子倒下去又立刻站起來的勇氣和毅力嗎?這才是真正的男子漢氣概!”

但凡成大事者不在於力量的大小,而在於你能夠堅持多久。也就是說一個人做事最後的輸贏,往往取決於韌性和恒心。

1832 年,林肯失業了,這顯然使他很傷心,但他下決心要當政治家,當州議員。糟糕的是,他競選失敗了。在一年裏遭受兩次打擊,這對他來說無疑是痛苦的。

接著,林肯著手自己開辦企業,可一年不到,這家企業又倒閉了。在以後的 17 年間,他不得不為償還企業倒閉時所欠的債務而到處奔波,曆盡磨難。

隨後,林肯再一次決定參加競選州議員,這次他成功了。他內心萌發了一絲希望,認為自己的生活有了轉機:“可能我可以成功了!”

1835 年,他訂婚了。但離結婚還差幾個月的時候,未婚妻不幸去世。這對他精神上的打擊實在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數月臥床不起。1836 年,他得了神經衰弱症。

1838 年,林肯覺得身體狀況良好,於是決定競選州議會議長,可他失敗了。1843 年,他又參加競選美國國會議員,但這次仍然沒有成功。

林肯雖然一次次地嚐試,但卻是一次次地遭受失敗:企業倒閉、情人去世、競選敗北。要是你碰到這一切,你會不會放棄——放棄這些對你來說是重要的事情?

林肯是一個聰明人,他具有執著的性格,他沒有放棄,他也沒有說:“要是失敗會怎樣?”1846 年,他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最後終於當選了。

兩年任期很快過去了,他決定要爭取連任。他認為自己作為國會議員表現是出色的,相信選民會繼續選舉他。但結果很遺憾,他落選了。

因為這次競選他賠了一大筆錢,林肯申請當本州的土地官員。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請退了回來,上麵指出:“作本州的土地官員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請未能滿足這些要求。”

接連又是兩次失敗。在這種情況下你會堅持繼續努力嗎?你會不會說“我失敗了”。

然而,作為一個聰明人,林肯沒有服輸。1854 年,他競選參議員,但失敗了;兩年後他競選美國副總統提名,結果被對手擊敗;又過了兩年,他再一次競選參議員,還是失敗了。

林肯嚐試了 11 次,可隻成功了 2 次。麵對困難他沒有退卻、沒有逃跑,他堅持著、奮鬥著。他壓根就沒想過要放棄努力,他不願放棄,所以他成功了。他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1860 年,他當選為美國總統。

一個人想幹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夠堅持下去,堅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說起來,一個人克服一點兒困難也許並不難,難的是能夠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最後成功。但,能夠做到這一點,你就不同凡響了。堅韌和執著鑄造了林肯,對不斷前行的勇者來說,挫折本身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失敗可以磨煉一個人的意誌

人生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碰到“釘子”,遭遇種種失敗。有的人在失敗麵前逃避,其結果是被失敗壓跨,從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在失敗麵前,勇敢的麵對,不停奮鬥,把眼前的失敗當成是磨煉自己意誌的機遇;當成是增長自己能力的機遇,結果是走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不同的態度,結果截然不同,我們欣賞持第二種態度的人。與失敗搏鬥,戰勝失敗,是增長我們的智慧,增強我們的才幹,磨煉我們意誌的過程,一次又一次的戰勝失敗,我們將會變得堅強,成熟。失敗是我們人生旅途中磨煉意誌的機遇。

美國著名成功學家奧裏森·S·馬登說過:“在當今世界上,很多人都把他們所取得的成就歸功於障礙與缺陷。如果沒有障礙與缺陷的刺激,他們可能隻發掘出 25%的才能,但一遇到痛苦的刺激,其他 75%的才能就能被開發出來。”如果你拒絕了失敗,實際上你也就拒絕了成功。如果你是一個害怕失敗的人,如果你想具有不怕失敗的態度,不防記住牛頓的話:“如果你問一個善於溜水的人如何學得成功時,他會告訴你:‘跌倒了,爬起來’便會成功。”

被人譽為樂聖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一生中屢遭磨難,尤其是耳聾對他的打擊最為慘重。這打擊曾使他痛苦得關在房子裏不願與人見麵。但是,不甘就此退出樂壇的強烈信念,使他重新振作起來,並且發出了“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的堅強吼聲。他在創作時,咬住一根木棒頂端,將另一端插在鋼琴的共鳴箱內借以聽音。氣勢雄偉的交響曲。滲透著貝多芬與耳聾搏鬥的辛勤汗水。是什麼使貝多芬敢於和失敗鬥爭?貝多芬一生遭受到數不清的磨難。貧困,幾乎逼得他行乞;失戀,簡直使他絕望;雙耳失聰,對他的打擊更為慘重。他痛苦地把自己關在房子裏,不願與人見麵。然而種種不幸、失敗磨礪了他的意誌,激發了他的進取精神。

1984 年,可口可樂公司遭到百事可樂公司強有力的挑戰,為了扭轉不利的競爭局麵,可口可樂公司把重任交給了塞吉諾·紮曼。紮曼采取更換可口可樂的舊模式,標之以“新可口可樂”,並對其大肆宣傳。在新的營銷策略中,紮曼犯了一個嚴重錯誤,他自以為是,根本就沒有考慮到顧客口味的不可變性,他將老可口可樂的酸味變成甜味,這違背了顧客長久以來形成的習慣。結果,新可口可樂成為繼美國著名的艾德塞汽車失利以來最具災難性的新產品,以至 79 天後,“老可口可樂”就不得不重返櫃台支撐局麵——並改名為“古典可樂”。

紮曼的失敗對他在公司的地位造成了巨大的負麵影響,不久,飽受攻擊的他黯然離職。當紮曼離開可口可樂公司以後,有 14 個月他沒有同公司中的任何人交談過。對於那段不愉快的日子,他回憶到:“那時候我真是孤獨啊!”但是他沒有關閉任何門路。他和另一個合夥人開辦了一家谘詢公司,在亞特蘭大一間被他戲稱之為“紮曼市場”的地下室裏,他操縱著一台電腦,一部電話和一部傳真機,為微軟公司和釀酒機械集團這樣的著名公司提供谘詢。他的信條是:“打破常規,敢於冒險”。在這個信條的指引下,紮曼為微軟公司、米勒·布魯因公司為代表的一大批客戶成功地策劃了一個又一個發展戰略。

最後,甚至連可口可樂也來向他谘詢,請他回來整頓公司工作,可口可樂公司總裁羅伯特也承認:“我們因為不能容忍錯誤而喪失了競爭力,其實,一個人隻要運動就難免有摔跟頭的時候。”

人生的過程是戰勝困難、戰勝挫折的過程,因為生活原本就是這樣。有位哲人曾經說過:“如果生活隻有晴空麗日,而沒有陰雨籠罩,隻有幸福而沒有悲哀,隻有歡樂沒有痛苦,那麼這樣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至少不是人的生活。”挫折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們應該用微笑挑戰挫折,用頑強戰勝挫折,因為戰勝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我們將會變得更堅強、更智慧、更成熟。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挫折是人生意誌的磨煉。

平靜的池塘培養不出優秀的水手

就像溫室裏的花經不起風雨一樣,不經曆人生的曆練,始終不能站的更高,成長更快。很多人都害怕遭遇挫折,因為挫折會給人的生活帶來困難和煩惱。但是我們畢竟是生活在現實社會裏,對待人生中的挫折,我們應該持正確的態度去客觀對待,既不埋怨社會,也不埋怨命運,更不能埋怨父母。要勇敢地直麵它,想辦法戰勝它。沒有經曆千辛萬苦的人,永遠也嚐不到勝利的香甜。古今往來,凡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無不經受創業時的種種失敗的磨煉,承受超人的痛苦。但是他們在挫折麵前,始終都不會停滯不前,而是變得更加堅強,更努力,在他們成功的路上都灑滿了血淚和汗水。

早在春秋時期,一代英雄秦穆公曾三次被晉國軍隊打敗,但是在失敗麵前,秦穆公始終沒有消沉,而是更加發奮積蓄力量,經過長期艱苦的準備,終於打敗了晉國軍隊,威震諸侯,實現了自己的夙願。越王勾踐,戰敗後被吳國扣押,成為馬奴,倍受艱辛,但是越王始終不氣餒,臥薪嚐膽,時刻不忘複國之誌,發奮圖強,最終橫掃吳國,成就霸業。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真可謂:時命不濟,命運不佳。然而,在人生的種種挫折麵前,始終以開朗豁達的胸襟容納,發奮苦讀,用自己人生的經曆和感受吟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千古絕句。相反,一帶梟雄楚霸王僅因垓下一敗,就引發了霸王別姬和烏江自刎的悲劇,給世人留下了遺憾,前人在挫折麵前的種種表現,給我們留下了一麵曆史的鏡子,告訴我們一個真理:挫折並不可怕,能經受的住風雨洗禮的人,才是看見雨後的彩虹,其實困難都是暫時的,隻要我們咬定青山不放鬆,勝利將會屬於我們。

孟子說:“天之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知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挫折是人生旅途中的磨煉,是意誌和能力的培養,戰勝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我們將會得到人生最寶貴的禮物,變得更堅強,更有智慧。

居裏夫人瑪麗的童年是很不幸的,媽媽和大姐在她不滿 10 歲時就相繼病逝了,她家的生活非常困難。但就是這樣的環境,不僅培養了她獨立的生活能力,也使她從小就磨煉出非同尋常的意誌。她是波蘭人,高中畢業時,因波蘭不收女性入大學,對她打擊很大。但她讀大學的信念並未因此而改變,於是決定通過家教攢錢去法國留學。做家教時,她與主人的長子熱戀,但因貧富懸殊而被拆散。然而,她仍沒有消沉,在調整好情緒後,又堅定地麵對人生。

幾年後,她隻身來到巴黎,1895 年與比埃爾·居裏結婚。他倆共同就柏克勒爾在當時首先發現的放射性現象進行研究,在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挫折後,先後發現了釙和鐳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在 1903您她和比埃爾·居裏、柏克勒爾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06 年她丈夫不幸死於車禍,她強忍悲痛,繼續研究放射性現象,獲得了新的成就,並著有《放射性通論》、《放射性物質的研究》等論著,對原子核科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在 1911 年又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這樣,在世界科學史上,瑪麗不僅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而且成為在兩個不同科學領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科學家。

但一般人的做法往往正好相反。他們拒絕承認接受挫折,逃避可能遇到的困難,希望事事都能順風順水,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平靜的池塘養不出優秀的水手,隻有經曆了驚濤駭浪的,經曆過一次又一次與風浪的搏擊,才是真正的英雄。

接受失敗,但不能讓自己沉淪

現代社會,競爭機會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科學、越來越公平。既然是競爭,不管多麼科學與公平,總還是有成功和失敗。自己成功了,那麼肯定有人失敗了。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失敗,對待失敗,應本著正確態度去接受。而不是自甘墮落,破罐子破摔,甘於沉淪。

從另一方麵看,要接受失敗但不能習慣於失敗,失敗應該是人生新的起點,必須及時調整心態,不斷奮鬥。

凱瑟林·羅琳,這個女人離婚、生了孩子的時候,卻失業了。她窮困潦倒,受盡輕蔑,在孤獨絕望中感知人情淡薄。為了逃避公寓的寒冷,她經常推著嬰兒車到低檔咖啡廳取暖。然而也就是這個女人,後來寫成《哈利·波特》,一下子轟動了全球,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暢銷書作家。

凱瑟林·羅琳,1965 年 7 月 31 日出生於英格蘭西南部的溫特伯恩市。父親是一名退休的機場管理人員,母親是一位實驗室技術員。

羅琳從小就喜歡讀書,小時候她家裏有許多書可讀。她的姨媽常常隔幾個月就給她家寄一大箱子書來。中學時的羅琳是一個安靜又害羞的女孩。她擅長編故事,同好朋友在一起時,她經常講故事給她們聽,而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她的這些好朋友們。這些故事讓朋友們聽得很著迷。

羅琳讀中學時,老師摩根太太是一位嚴厲而又古怪的更年期的婦女,羅琳和同學們都害怕她。摩根太太每接到一個新班級時,第一件事就是分出聰明和遲鈍的學生。在開學的第一天上午,她就叫學生做一張叫做“日常 10 題”的算術卷子,包括智力測驗題和小數知識,考卷上都是羅琳還沒學過的東西。

那次考試羅琳得了 50 分,被摩根太太安排到她認為愚鈍的那一排。羅琳沒有哭。後來她回憶道,這種糟糕的教學方法所帶來的精神創傷要比身體上的處罰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