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接受失敗,跌倒馬上爬起(1 / 3)

有一首詩寫道:“白雲跌倒了,才有了暴風雨後的彩虹。夕陽跌倒了,才有了溫馨的夜晚。月亮跌倒了,才有了太陽的光輝。”在堅強的生命麵前,失敗並不是一種摧殘,也並不意味著你浪費了時間和生命,而恰恰是給了你一個重新開始的理由和機會。

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失敗過,一些人越戰越勇,排除萬難迎來了成功,而另外一些人卻從此一蹶不振,陷入人生的泥沼。其實,所有的不幸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喪失了鬥誌,失去了麵對的勇氣。隻要我們的生命還在,跌倒了就爬起來,所有的傷痛都可以療愈!

遠離過去的自己,才能發現全新的你

每個人的經曆不同,因此有不一樣的過去。也許一個人剛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正春風得意,喜氣洋洋;也許一個人經曆了失敗,唉聲歎氣,怨天尤人。不論是誰,如果他不能從過去吸取點什麼,將來便會難以成功,因為曆史很難重複。

過去總有光彩與不光彩,輝煌與不輝煌,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我們要經營的是今天,而不是沉溺在昨天。如果你的過去是優秀的,那就繼續發揚;如果是稍有遜色的,也不要介意,我們可以選擇吸取教訓來更好地為今天服務。“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會隨隨便便成功”,隻有善於總結,勇於正視過去的人,才能在新的挑戰中立於不敗之地。

克利斯朵夫·利瓦伊曾是一位傑出的演員,深受觀眾的喜愛。然而一場意外,讓他成為一個高位截癱者。克利斯朵夫·利瓦伊再也無法繼續他的演員夢了,這讓他備受煎熬。

出院後的克利斯朵夫·利瓦伊隻能坐在輪椅上,再也無法行走了。他以為自己的一生將就此枯萎,一想到自己再也沒有機會回到電影行業,他的內心就會襲來一股巨大的悲傷。

一次,克利斯朵夫·利瓦伊和家人一起外出散心,汽車在蜿蜒的盤山公路上穿行。克利斯朵夫·利瓦伊目光呆滯地望著窗外,他忽然發現,每當車子即將行駛到無路的關頭時,路邊都會出現一塊“前方轉彎”的交通指示牌。而轉彎之後,前方的路依然開闊。

當“前方轉彎”幾個大字一次次進入他的眼球的時候,猛然間,他恍然大悟:原來,不是路已到盡頭,而是該轉彎了。從此,克利斯朵夫·利瓦伊以輪椅代步,當起了導演。他再一次回到了深愛的影視行業,努力和付出讓他首次執導的影片就榮獲了金球獎。不僅如此,他還用牙咬著筆,創作出了他的書稿。

所以忘記你現在的失去,要知道路沒有走到盡頭的那天,一切都還有機會,而一切的機會又都在我們手中。聰明的人會把失去的當成一種成功前所投資的資本,任何成功都是在克服困難中得來的。失去並不糟糕,糟糕的是以為從此失去了一切。

如果你是一名學生,因為考前沒有準備充分而考砸了,那麼告別過去吧!全身心投入新的學習中去,因為這樣,你才得以不過分傷心而又一次失意。

如果你是一名醫生,因為一次意外事件而醫死了病人,那麼告別過去吧!認認真真地繼續工作,因為這樣,你才得以不過於自責而又一次犯下同樣的錯。

如果你是一名囚犯,因為在監獄中表現不錯而剛剛出獄,那麼告別過去吧!快快樂樂地重新生活,因為這樣,你才得以不過於彷徨而再次走上極端。

人生無草稿,不可能一切都是設計好的,你選擇了一條路,就不能再換一條,人生中痛苦的過去,惟有與它告別,人才得以解脫,才能心無雜念地繼續生活。

海倫·凱勒告別過去的迷惘尋找新的希望;歐裏希告別過去的 600多次失敗繼續研製新藥;諾貝爾告別恐怖的爆炸堅持研究安全炸藥……原來告別過去也是一種智慧,它能讓你不屈不撓地做好每一件事。

一個人如果沉浸於過去的輝煌,不敢或不願麵對未來,注定會走向失敗。路易十四忘不了法國革命前的偉大帝國,於是他窮兵黷武,最終因與普魯士交手失敗而被俘。過去的輝煌或失敗在他們心中形成了難以解開的心結,背上了沉重的曆史包袱,結果可想而知。

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告別過去呢?我想,這是源於人思想中的“慣性”。人們總喜歡沉浸在成功的過去中,體驗成功的樂趣,不願麵對新挑戰。

告別過去,需要你擁有敢於鬥爭的決心,不屈不撓的意誌。

告別過去的失敗,告別過去的成功,輕裝上陣,才會走得更遠。

對你的優缺點了如指掌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自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世界上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但一個人如果能夠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以及這些優點和缺點在不同時空對你所具有的意義,那就差不多接近十全十美了。

人的優缺點總有些與生俱來,無法改變的,有些則是因後天環境誘發,影響所至;有的則與性格無關,純粹是一種外在的條件,例如美與醜。

無論你願不願意,你的優缺點都將始終伴隨著你,甚至跟隨你一輩子,影響並決定著別人對你的態度,成為你現實生活中求得生存的助力或阻力。

有一天,大象和螞蟻發生了一場爭論,他倆都認為自己的力氣比對方大。大象指著一棵大樹對螞蟻說:“你能拔起這棵樹嗎?”螞蟻無能為力,大象就用鼻子把樹連根拔起。螞蟻走到一片草葉前,對大象說:“你能搬動這片草葉嗎?”大象無論如何也不能用鼻子卷起地上的草葉,而螞蟻卻能背起草葉輕鬆自如地走動。最後,他們請天神來評判。天神聽了他們各自訴說的理由,也無法判斷誰的力氣大。

優點與缺點是相伴而生的,沒有優點,也就沒有所謂的缺點,各行各業都有精英,也都有庸才,但即使這樣,也不能排除優缺點的共同存在性。大象和螞蟻各有各的優勢,當它們把自己的優勢與別人的弱勢相比時,就以為自己比別人厲害了。這也正是不能認清自己的原因。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毛病。重要的問題在於要認識自己。做到這一點,要有古人說的“君子聞過則喜”的虛懷若穀的大度。

就像某些基層領導,可能還夠不上是哪一“品”的官,但畢竟是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的領導,因此,不僅有可能被三親六故的裙帶關係所包圍,而且也極容易被一些專事溜須拍馬的小人所包圍。他們不容易聽到正確的、真實的意見和情況,更不容易聽到對自己缺點的批評,聽到的隻是阿諛奉承的話。因此,如果沒有真正的自知之明,也很容易陷入雲山霧罩的霧中。

當領導者,既不是國王,又不是皇帝,但身邊仍會有各種各樣的人,而且經常可以聽到恭維、頌揚的話,說這些話的人哪些是“私我者”,哪些是“畏我者”,哪些是“有求於我者”,要心裏有數,不能稀裏糊塗地讓人家灌迷湯,那樣你就是一個不合格的領導者。

所以,要想發展自我,學業、事業雙豐收,“自知之明”則是發展、提高自己的先決條件。

兩千多年以前,我國思想家老子,就特別強調為人應當善識善待自己。他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能正確認識“人”的人是很有智慧的;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人則是個聰明人、戰勝別人的人;能認清自己缺點、戰勝自己缺點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強人。

每個人隻有真正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知己之長,明己之短”,才能選準自己的發展方向,確定好自己的奮鬥目標。

任何一個成功者都是很清楚的明白自己是什麼樣子的,需要什麼,追求什麼。認識自己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需要我們不停的去實踐努力,積累總結,是優點的我們要繼續發揚,是缺點的就應該及時改正,這樣人才會進步。一個不能全麵認識自己的人,是個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人,在學習或人際交往中,心誌上容易出現兩個極端:一“端”是妄自菲薄,自輕自賤;另一“端”是自我膨脹,妄自尊大。而“最大的驕傲和最大的自卑,都是對於自己本身最大的無知。”

要真正認識自己也絕非易事。為了提醒人們必須重視對自我的認識,在希臘的一座古老神殿裏,至今仍然保留著很久以前就鐫刻上的“認識你自己”這一耐人尋味的警示。

樹立危機意識,催促自己前行

危機能激勵我們竭盡全力地去解決問題。無視眼前或長遠的危機,我們往往會愚蠢地創造一種舒適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生活得風平浪靜。當然,我們不必坐等危機或悲劇的到來,從內心挑戰自我是我們生命力的源泉。

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第一次參加馬拉鬆比賽,就獲得了冠軍,並且打破了世界紀錄。

他衝過終點後,記者蜂擁而至,不停地提問:“你是如何取得這樣好的成績的?”冠軍說:“因為我的身後有一隻狼。”迎著記者們驚訝和探詢的目光,他繼續說:“三年前,我開始練長跑。訓練基地四周是崇山峻嶺,每天淩晨兩三點鍾,教練就讓我起床開始訓練。可是我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進步卻一直不快。有一天淩晨,我在訓練的途中,忽然聽見身後傳來狼的叫聲,我知道有一隻狼盯上了我了,我甚至不敢回頭,沒命的奔跑。那天訓練,我的成績好極了。後來教練問我原因,我說我聽見了狼的叫聲。教練意味深長地說,原來不是你不行,而是身後缺少一隻狼。後來我才知道,那天清晨根本就沒有狼,我聽見的狼叫,是教練裝出來的。

從那以後,每次訓練時,我都想象著身後有一隻狼,成績突飛猛進。今天,當我參加比賽時,我依然想象我的身後有一隻狼,所以我成功了。

那位運動員是意識到了生存危機,出於求生的本能所以沒命地奔跑,最終擺脫了危機獲得了成功。聯想到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又何嚐不需要“身後有隻狼”的壓力催促我們激勵我們,永不懈怠不斷奮進。

比爾·蓋茨曾經說過:“微軟離破產隻有 15 天時間。”這不是危言聳聽,也真是這種強烈的危機感使微軟不斷獲得發展。或許我們現在的生活太過安逸,沒有壓力,但我們要清楚,現在的放鬆有可能直接導致今後的生活壓力生存危機。危機給我們壓力也迫使我們必須拚搏,我們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保持危機感就是要求我們珍惜時間,以時不我待隻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到當前的學習中,想象身後有隻狼有個競爭對手在不斷地追趕,相信你的成績也必然會突飛猛進,取得成功。

日本的企業在二戰之後臥薪嚐膽,經過數十年的奮鬥,在 20 世紀 70 年代終於有一批類似豐田、索尼、鬆下這樣的企業在國際市場登堂入室,取得世界性的成就。當這些企業成為巨人企業以後,事實上一種幾乎是很難避免的“大企業病”現象也滋生出苗頭。企業活力減弱、效率減低,市場反應能力變得緩慢,員工創業意識、危機意識衰退等等。這些現象都曾經是美國的大企業經曆過的問題。精明的日本人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沒等這一天降臨到自己頭上,而是主動地 20世紀 80 年代初開始企業的“再造工程”。他們或者簡化自己的工作流程,減少環節提高效率;或者在企業內部倡導新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管理,盡一切可能降低成本;或者是重新分析世界市場,調整企業的戰略規劃等等。日本人的憂患意識在這個時期體現得淋漓盡致。

無數事例說明,索取不能使一個國家富裕,也不能使一個民族振作,隻有創造才是國家與民族的正途。而能否創造的關鍵在於人是否有憂患意識。隻有當人們具有憂患意識以後,才會有創造創新的要求,正所謂“窮則思變”。而企業是一個惟有依靠創造才能生存發展的組織。做一個享受財富的企業家容易,花錢的事情無師自通,十幾歲的孩子都會;做一個創造財富而且要不斷創造財富的企業家很難。

或許你是一個成功者,但別忘了成功的花環往往會掩蓋一些不易被發現的危機。那頂美麗的桂冠,可能會蒙住你的雙眼,削弱你的壯誌,耗光你的上進心,使你在不知不覺中便踏上了下坡路,直至跌落深淵,悔之晚矣。所以,認清自己吧,掀開美麗的花環,躲開如雷的掌聲,放下高高的姿態,使自己能在正視自身的成就時,亦不忘危機。

先肯定自己,再否定自己

我們在為人處世的時候,就要知進退,適時退後一步,給自己留一條退路,保幾分風骨,隻有這樣,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才能進退有序,遊刃有餘。有些人因為先天的“硬件”——相貌身材有所局限,無論是在應聘、工作,還是人際交往上,常常容易處於弱勢,得不到他人的青睞;也有漂亮的女性,又往往因為過分亮麗,而被定位為“花瓶”,能力容易被低估,客觀上給生活、事業成功帶來了障礙。但這些都不足以讓我們放棄,要改變局麵,從肯定自己開始。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學會善於自我肯定。因為自我肯定能誘發積極向上、活潑開朗的性格而漸漸奠定信心的基石。但是,如果自我肯定過於勉強,就往往會給人們帶來相反的效果。因為自我肯定應該是發自人們內心的,隻有如此反複地自我肯定,才能有助於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所以勉勵自己、勇於作為,是一種發揮自身潛能、激勵自己的有效方法。

俄國著名醫學家米契克夫無論做什麼事情總是那麼充滿自信,他從小就養成了自我肯定的性格。青年的米契克夫常常對自己或別人宣示:“我的才能出眾,對事物熱中的程度無人能比,並能專心一致。我成為著名學者,是指日可待的事。”其結果是米栔克夫如願以償地成為醫學界的著名學者。

一個人把自己的理想或決定向別人宣示,無異於與大家訂下一份不能反悔的契約,這的確是一種自我肯定的好辦法。這種做法能把自己推向目標,產生一種鞭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