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有一句名言:“我們都是經濟危機的學生。”的確,危機發生時,它不會馬上結束,未來也會持續不明朗。在這樣的危機麵前,每位員工都是學生,學會感恩和包容是非常重要的,不妨把危機當作是一場考試,調整自己的心態,改變自己的習慣,提升自己的能力,從而給自己的職業生涯課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
人生不可能是永遠公平的,麵對不公平,有人怨天尤人,有人恨意難平。但是,抱怨永遠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抱怨時,似乎會讓人覺得解氣,胸中憤懣得以暫時舒緩,可是,抱怨過後呢?問題依然存在那裏。
與其做一個眉頭永遠展不開的、令人討厭的怨婦怨夫,煩了別人害了自己,不如轉換一種心態,以積極、欣賞、感恩、自省的態度對待工作和他人,把“為什麼我總是這麼倒黴”之類的問題,換成“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之類的問題。
一個聰明的員工,從不抱怨現狀,而是潛心研究如何解決問題,腳踏實地,一步步向上攀登,從而走向成功。
在工作中,我們可能經常覺得這件事不公平、那件事不順心,當你的這些想法增多的時候,你就會開始抱怨。隻要稍加注意,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些抱怨:
一位新員工說:“工作太累了,但是工資才這麼點。”
一位資深職員說:“我那麼拚命地工作,但上司還是不賞識我,我越幹越沒信心了。”
一位部門主管說:“客戶太難纏了,而且其他部門的人一點都不配合我,我的工作沒法開展”
……
看起來,好像每個人的抱怨都有道理,可是,這樣有意義嗎,在麵對不利的環境或者困境的時候,我們為什麼不能把困頓當作是對自己的一種磨礪呢?與其牢騷抱怨,不如問問自己:在這個不盡如人意的環境裏,我能做些什麼?強者靠自己,弱者靠同情,怨天尤人實在於事無補。少抱怨,多行動,才是應對困境的正確方法。愛默生說:“一心朝自己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會給他讓路。”同樣,我們一心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又有誰能妨礙我們的上升呢?記住,不抱怨是強者的生存哲學:抱怨者永不成功,成功者從不抱怨。
抱怨會限製你的思維,讓你的視野變得“近視”,把自己局限在抱怨本身上,而不是努力地去適應變化,解決問題。如果你能像大賀典雄一樣腳踏實地地工作,從不抱怨,那麼你能取得的成就將不可限量。
抱怨,負麵情緒的放肆宣泄
卡耐基說過:“如果你想學會待人處事,那麼就請你記住三大原則:不批評,不責怪,不抱怨。隻有不夠聰明的人才批評、指責和抱怨別人。”
當事情處在很壞的境況的時候,無止盡的抱怨除了讓事情變得更糟之外,並沒有任何更多的好處。當你抱怨完了,還剩下什麼呢?抱怨之後還是得麵對這些壞的境況,因為境況從來不會因為抱怨的多少而獲得改變,並且因為這些負麵情緒的宣泄也會直接影響到身邊的人,隻會讓情況越來越糟糕。
人都是在生氣之後才會抱怨,所以抱怨的內容多半聽來刺耳,不隻被抱怨的人不舒服,就連抱怨者本身也一樣不愉快。會抱怨,主要是起因於對人事物的不滿,但是,世間不如意事本是十常八九,光是抱怨並不能讓事情如意。
幾個同事湊在一塊兒,最常談論的就是公司的規章製度,領導的魔鬼管理,還有幹不完的活,受不完的委屈。
這樣的抱怨越多感覺越糟,也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表現。
心理醫生指出,抱怨是一種情緒發泄,有不滿情緒過於壓抑不行,但發泄過度,沒完沒了抱怨也同樣不好,非但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還不能達到宣泄情感、令人心情愉快的目的,反而會讓人陷入負性情緒裏。
這些抱怨體現在方方麵麵,抱怨老板用人不公、抱怨公司薪水太低、抱怨同事不好合作、抱怨客戶不好對付。總之,工作一無是處。
那麼,麵對愛抱怨的員工,一般的管理者是怎麼看待的呢?在現實生活中,管理者對愛抱怨的下屬,最直接、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想辦法裁掉他!
有位工程師在業界小有名氣,他自己也很喜歡這份工作,但公司還處在發展初期,管理很混亂。習慣於有條不紊的工程師忍受不了這種狀況,他開始抱怨,並養成了習慣。有同事勸過他,可他就是控製不了。直到有一天正在抱怨時,老板對他說:“你覺得公司不好,明天就不要來了。”
抱怨是被裁員和被迫跳槽的直接誘因。抱怨讓我們失去動力、心態消極、應付了事,結果業績出不來,還影響團隊的士氣。若要問那些卓越的管理者,在他的團隊中最不喜歡聽到的是什麼,他很可能會很爽快地回答是“抱怨”。麵對喜歡抱怨的員工,一旦有人可以替代你,或是不需要你了,裁掉你就是管理者最常用的手段。
而對於公司的事情,選對安全的傾訴對象十分重要,否則你的抱怨不僅解決不了問題,讓你情緒變得越來越糟,還會讓你在工作中更加被動。
在同事這種充滿利益衝突的關係中,由於利益分配不公、受到排擠或者個人好惡等因素,可能會導致很多的摩擦和不愉快。這個時候,最直接、最容易出現的反應就是抱怨。
辦公室裏,有把你當小孩訓斥的“大姐大”,有時常討好老板的“兩麵派”,還有喜歡磨蹭時間的“後進分子”,總之,每個人的行為都“可圈可點”。工作越難做,火氣就越大,同事間的相互抱怨當然在所難免。
美國心理學家傑森·道格拉斯指出,辦公室裏 80%的敵對情緒都可以被克服。可情緒一旦產生,你就會不由自主地把對方的缺點擴大,並在潛意識裏扮演“無辜者”的角色。而對方會很快意識到你的情緒變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於是,你的抱怨就更多,同事也越來越可憎。
其實,職場不過是個大江湖,恩怨不過是一時之事,如果你想在辦公室裏與眾不同,隻要減少抱怨次數,忽視同事的百般不是,才能向老板展示你能夠勝任未來管理者的基礎素質:行動力、親和力和不抱怨!
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一切都會成為你抱怨的對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會讓你抱怨。收起自己的負麵情緒,學會不抱怨,才能讓自己更成熟。
少一分怨恨,多一分快樂
在改變過分抱怨思想的過程中,人們有時會感到自己就像在肮髒的沼澤裏艱難前行。過分抱怨就像一個精神沼澤,其中充滿了各種障礙,所以改變它並非易事。生活在肮髒的沼澤裏,我們怎麼能夠得到幸福?因此,我們必須改變這種消極的思想。在自我改變的過程中,你會發現遠離抱怨真的是件快樂的事情。
在兩千多年前,所羅門曾說過,快樂的心猶如一劑良藥,破碎的心卻吸幹骨髓。西方也流傳著“一個小醜進城,勝過一打醫生”的諺語。因此,人們常把“祝你快樂”作為一種美好的祝願送給親朋好友。擁有快樂生活也是每個人內心最真誠的期盼,人們也想方設法費盡心思去追求快樂、營造快樂。可是,許多人卻找不到快樂的蹤影。快樂在哪裏呢?
快樂,是人的思想處於愉悅時的一種心理狀態,它是一種積極的情緒。在悲觀者的眼裏,快樂是有條件、有法碼的,這個條件和法碼就是金錢、權力、地位及其他外在因素。悲觀者常想當然地認為,隻要自己能擁有這些東西,快樂就會不請自來。相反,樂觀的人則常常熱情洋溢、精力充沛,且人緣極佳。
在《論快樂》一文中,文學大師錢鍾書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樂,並非因為澡洗得幹淨,花開得好看,菜合你的口味,而是因為你的心裏沒有障礙,輕鬆的靈魂可以專注肉體的感覺來欣賞,來審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將離別時的筵席,隨它怎樣烹調地好,吃起來隻是泥土的滋味。
可見,快樂純粹是內在的,它不由客體決定,所以,要想得到快樂,我們必須要培養一種樂觀的生活習慣,要做生活的主人,不要做它的奴隸,不要讓外在環境和他人來決定和控製自己的喜怒哀樂。
一個人心情的好壞是可以通過練習來調整培養的。肖伯納說過,如果我們覺得不幸,可能會永遠不幸。但是我們可以憑借動腦筋和下決心來利用大部分的時間想一些愉快的事,應付日常生活中使我們不痛快的瑣碎小事和環境,從而使我們得到快樂。
要想讓快樂與自己相伴,首先要學會調整自己頭腦中一些消極思維方式,用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身邊發生的一切,對生活環境中的一切多欣賞,少抱怨,用寬容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這樣,煩惱、憂傷和不滿就會煙消雲散。當然,這種思維模式的轉變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它必須以堅強的意誌作後盾。
中國人總喜歡講“知足常樂”,知足是一種一廂情願,隻要“情願”,就會快樂。曆史上有個周瑜打黃蓋的故事,被打的情願,皮肉很痛,心裏卻快樂著。生命中有有悲傷,才會感受到傷後的快樂,這就是完整的人生,如果我們僅僅把憂傷保持在記憶裏,人就會活得很累很苦。
所以,我們可以借鑒艾樂默·蓋茨教授的做法,學習喚醒愉悅觀念和記憶,每天像練習啞鈴一樣,有規律地回憶生活中那些偶然的快樂和美好的時光。當遇到挫折和不如意時,我們可以喚醒內心一些美好的東西,以此來化解自己憤怒、傷心和不快。把這當成一種心理運動長期堅持下去,人的內心必然會產生驚人的變化。
快樂具體而不抽象,因此快樂各人有各人的說法,各人有各人的體悟,在一千個人的心目中就有一千種快樂,很難統而言之誰快樂誰不快樂。放下掛礙,開闊心胸,心中自然快樂無比。
阿戴爾·拉臘說:“每日我們似乎都被有關快樂的普通心理學忠告所淹沒,但那無情的消息卻是:為了快樂,我們應該做些事情——做出正確的選擇。”快樂,也是有不同的方式方法的,但無論怎樣,都需要“正確”地做點事,凡快樂就不空洞。
人類最大的願望和追求就是快樂。經過觀察,你也會發現,快樂的人常常笑容滿麵,精神煥發,富有活力,悲觀的人常常愁容滿麵,抑鬱沮喪。所以,培養快樂的習慣還有一個最簡單的辦法,那就是每天多練習微笑幾次,盡量使自己看起來精神些,多說些使自己感到開心的話,多做些使自己感到開心的事,以此來驅散煩惱和不快。
不快樂的態度不僅會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別人,而且長期不快樂的人更加讓人瞧不起,不願與之接近;不快樂的態度還會使不利的處境更加不利。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麵看,我們都應學會快樂,讓快樂與自己長伴。
最蒼白的溝通是向別人抱怨
《天地一沙鷗》的作者李察·巴哈曾寫下一則簡單深刻的真理:“同類相吸。”相似的人,無論是同樣在抱怨、或是同樣感恩的人,都會彼此相吸。不相似的人,則會互相排斥。我們都是能量的生物,而振動頻率不同的能量,是無法協調、交融的。所以當你抱怨時,其實是在排斥自己指名想要的東西;你的抱怨會使你們的溝通變得難以進行,產生不良的效果。
某企業做完年終結算,發現經營不如意,利潤有所下降。
老板找副總:“公司效益不好,市場沒做好,作為副總,你要好好想辦法改變。”
副總感到問題有點嚴重,就對市場總監說:“今年利潤低,你們市場是怎麼做的?要好好反省,找出對策。”
市場總監回去就找銷售經理訓斥:“你們銷售是怎麼做的?公司都虧損了,告訴銷售員努力點,多做業績節省成本。”
銷售經理告訴銷售員:“公司虧損很大,大家一定要好好幹,還要省著點成本。”
銷售員就互傳公司快倒閉還是趕快找工作吧!
最後造成士氣低弱,還流失了一批優秀的銷售人員。
分析以上案例至少可以有兩個方麵的問題:
一是溝通方法的重要性,信息在傳遞中會失真,溝通時一定要注意情緒,一定要把溝通的目的講清楚、達到什麼目的,會產生什麼結果?案例中就起到了反作用。
二是作為管理者,絕對不能向下級抱怨。
為什麼不能向下級抱怨?因為這種抱怨不僅無濟於事還破壞性很強。因為下級是不明真相的,認為上級是了解情況的,上級都這樣說了,結果是肯定的。上級向下級抱怨不好的時候,在下級的理解裏往往會擴大。經過層層傳播就會成倍放大,與事實大相徑庭,嚴重擾亂人心,影響士氣與鬥誌。抱怨就會變成毒瘤,損壞組織機體。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很正常,如何麵對問題,如何改進?這個很重要,不能一味抱怨,不是一味訓斥,消極處理,那樣隻會把問題擴大化。有效溝通,相互理解,想辦法找措施,積極應對,越是這種情況下,越要正麵引導員工,鼓舞士氣,大家擰成一股繩,才是最好的方法。
在你自己的人生中,可能也經曆過這樣的事。你的一個孩子可能會對另一個手足很生氣,卻跑來找你投訴,而不是直接找他討厭的那個人溝通。於是作為心疼孩子的父母便介入了——要不就是勸誡這個不滿的孩子,要不就是雪上加霜,親自去找另一個孩子興師問罪。短程來看,你可能化解了當下的困境,但卻沒有給予孩子所需的方法,去處理他們未來生命中的問題。你允許這個抱怨的孩子在當前的情況下繼續當個受害者,而且讓他繼續維持這樣的模式,去應付往後人生的挑戰。
一對夫婦,他們在和兒子相處時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每次讓兒子打掃房間,他用不上半小時就宣布“清掃完畢”,然後跑出去找朋友玩。可這對夫婦走進兒子房間一看,總忍不住怒氣大發。有好幾個月,夫妻倆都吼著兒子去打掃房間。可是他們發現,越是抱怨,兒子就越是不願打掃。夫婦倆覺得兒子不尊重他們,兒子呢,也覺得父母在幹涉他的生活,吹毛求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