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停止抱怨,在磨難中蛻變(1 / 3)

抱怨就像思維的一種慢性毒藥。在我們的大腦中毒的同時,我們的人生態度、行動被“抱怨”這種強烈的毒性感染。在抱怨的生活中,我們的意誌不斷受到消磨,就像可以“潰堤”的螞蟻一樣,精神之堤瞬間被生活的洪水化為烏有。

我們就像陷入了抱怨的泥潭,無法自拔……在庸常生活的抱怨中,找不到靈魂的出路,囿於抱怨的牢房。不知道如何走出抱怨的世界,給自己一個完美的世界。

我們才是拯救自己的上帝。遠離抱怨的世界,我們才能在自己生活的原點改變自我,發現一個全新的自己,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收獲成功的喜悅和幸福的生活。

遠離抱怨的世界,正視自己,為自己準確地定位。你會發現,在生活中演繹好自己的角色才是最美好的事情。

人生往往堵塞在抱怨裏

在生活中,我們的身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抱怨:抱怨孩子不懂事,抱怨家人不體諒自己,抱怨付出多、薪水低,抱怨上級不公平,抱怨公司製度不合理,抱怨人生不如意……有的抱怨是我們說給別人聽的,有的抱怨是別人說給我們聽的。

什麼是抱怨?抱怨是導致情緒失控、工作消極的“催化劑”,是“心靈的殺手”、“成功的敵人”。它蒙蔽思想、消磨誌氣、損傷信心,危害著人的生活、事業、情感。抱怨除了能夠讓人知道你在表示不滿之外,對解決問題和實現個人目標,沒有任何意義。抱怨是人生發展的最大禁忌,隻會使自己的發展道路越走越窄,甚至會毀掉自己的前途。如果抱怨一旦演變成了怨恨,那人生將會走向可怕的方向。

佛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佛陀外出雲遊,路上遇見一位詩人。詩人年輕、有才華、富有、英俊,而且擁有嬌妻愛子,但他總覺得自己不幸福,逢人便抱怨上天對自己不公。

佛陀問他:“你不快樂嗎?我可以幫你嗎?”

詩人回答:“我隻缺一樣東西,你能給我嗎?”

“可以。”佛陀說:“無論你要什麼,我都可以給你。”

“是嗎?”詩人盯著佛陀,一字一頓、滿臉懷疑地說:“我要幸福!”

佛陀想了想,自言自語道:“我明白了。”

說完,佛陀施展佛法,把詩人原先擁有的一切全部拿走——毀去他的容貌、奪走他的財產、拿走他的才華,還奪走了他的妻子和孩子的生命。做完之後,佛陀立即離去。

一月後,佛陀再次來到詩人身邊。此時的詩人,已經餓得半死,躺在地上呻吟。佛陀再施佛法,把一切又還給了詩人,然後悄然離去。

半個月後,佛陀再次去看詩人。這一次,詩人摟著妻兒,不停地向佛陀道謝。因為,他已經體會到了什麼是幸福。

生活中,我們不正像那位詩人一樣嗎?——對自己身邊的幸福視而不見,卻苦苦尋覓所謂的幸福與快樂。其實生活就是這樣,它在無形中就已經給了我們必須的東西,是追逐的目光和抱怨的心理使我們不懂駐足欣賞我們已經擁有的幸福。當一切失去時,才驀然發現它的珍貴。

《致加西亞的信》是一本風靡世界的好書,書以簡單的情節向讀者傳達了許多令人深思的東西。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為故事中的主人公——年輕的中尉羅文,所表現出來的勤奮、敬業、忠誠、堅韌、服從、誠信等品質和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產生敬佩。從書中的敘述來看,羅文在接受任務時沒有抱怨,麵對誰也不知道加西亞將軍在什麼地方的情況,他沒有問上司怎樣才能聯係上將軍、怎樣才能到達,而是不講條件地努力執行任務,不顧一切把信送達目的地。至於羅文在徒步三周、曆盡艱險、走過危機四伏的國家,把信送到加西亞的過程中,是否有過抱怨,書中沒有敘述,我們也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抱怨對於羅文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來說,隻會削弱他完成任務的信心,卻不會有絲毫的幫助。也許羅文有過抱怨,但最終他把抱怨化為了努力,因為隻有努力才是確保完成任務的唯一途徑。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或許會認為自己懷才不遇,沒有得到組織的看重;或許認為沒有遇上一個好領導,沒有得到提拔和重用;或許組織上提拔重用了他人;或許工作環境不好,等等,這些都將成為產生抱怨的引發點。透過羅文的這個故事,我想,麵對人生所碰到的種種境遇,甚至困難和挫折,我們不應該怨聲載道、消極萎靡,不負責任地說一些於事無補、於人無益的怨言、怪話,甚至是聽風見雨、捕風捉影地猜測、窺測、誹謗,更不能抱怨命運、怨天尤人,以此來掩飾自己的不努力。抱怨除了會阻礙自己前進的步伐外,一無是處。

你在抱怨時,已被他人超越

正如珠穆朗瑪峰不會因為登山者抱怨它的陡峭而有絲毫變化,同樣,領導不會因為你的抱怨而看重你、信任你,同事也不會因為你的抱怨而尊重你、同情你。抱怨就好比往自己的鞋子裏倒水一樣,使往後的行程更艱難;就像往自己的懷裏放石頭,使心情更沉重;就像在前行之路施放煙霧,讓自己看不清方向,找不準人生坐標,很多人正是在這樣的抱怨中錯失機遇,最後離成功的方向越走越遠。

事業有成的成功者,都善於捕捉在艱難困苦時展示才能、提高自我的機會,都是熟諳與同事合作、寬容待人的技術與技巧,都懂得尊重領導、服從領導、給領導補台才能得到青睞的道理。而終日抱怨和四處誹謗的人,永遠也不會得到領導和他人的看重,永遠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成功的感覺。

幾乎每個人都向往管理人性化、薪水高、工作輕鬆的公司。對於每一個員工來說,多次榮登美國最佳雇主榜首的 Google 簡直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職業天堂。一流的辦公環境,一日三餐都有五星級廚師隨時待命,而且完全免費,你可以帶寵物上班,零食隨用隨取,工作累了可以享受免費的按摩和水療,有 20%的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幹的事情,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裝飾自己的辦公區域,比如在辦公區搭建帳篷或擺上一台跑步機。Google 被形容成一個工作的天堂,員工下班後都不想離開辦公室,也舍不得跳槽。據稱,每 25 秒就有一份言辭懇切的求職簡曆發給 Google。

但是,Google 不是慈善機構。我們不妨捫心自問:如果自己去Google 上班,能勝任嗎?如果不能改掉抱怨的毛病,努力提升自己的價值,無論你在什麼公司,都不會有好的發展。

國慶長假期間,大學同學阿傑來張偉家玩,好久沒見麵了,彼此都很高興,免不了一番促膝長談。

在談話中,張偉了解到,阿傑竟然“內退”在家。張偉十分吃驚,實在有些不敢相信這是真的。要知道,阿傑才 36 歲,重點大學畢業,現在卻待在家中,每個月隻拿 400 塊錢的生活費。事後,張偉從另外幾個同學那裏知道了原委。

剛開始,廠長很器重阿傑,他上班後不久,就提拔他當了科長,一年半後,又提拔他當了廠長助理。阿傑的能力很強,不過,他有一個缺點,就是講話不太注意,喜歡發牢騷。這一點廠長早有耳聞,隻是覺得人無完人,隻要能改正,還是可以重用的。但是,自從做了廠長助理,阿傑不僅沒改掉自己的缺點,反而變本加厲,甚至當著廠長的麵抱怨不休。於是,廠長開始漸漸冷落他,先是免去了他廠長助理的職務,後來又免去了他科長的職務。於是,阿傑的牢騷話就更多了,不但自己消極怠工,還影響別人做事,廠長考慮他還年輕,就讓他“內退”了。

如果阿傑能夠吸取教訓,以後不發牢騷,應聘其他單位,會比繼續留在原單位更有前途。事實也是這樣,阿傑“內退”之後,又應聘了幾家單位,都被錄用了。剛開始,幾家單位領導都很重視他,可是,他愛發牢騷的老毛病改不了,結果同樣是遭到了冷落,他受不了冷落,一氣之下就又不幹了。這不,他隻好早早地過起了“內退”的生活。

一個人在職場上打拚,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要有能力外,還要有涵養,不能動不動就發牢騷,要知道,職場不歡迎牢騷者,沒有領導喜歡愛發牢騷的“刺頭”。

成功不會選擇“抱怨”,隻會青睞“努力”!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不允許我們在終日的抱怨中浪費光陰,那就讓我們學會用平和而積極的心態麵對人生,如果有抱怨,也請把抱怨化為努力,不要等到清醒的那一天,才後悔當初自己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抱怨”!

學會接受各種生活中的不公平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遠風平浪靜,總是會充滿大大小小的坎坷,總會有順境和逆境穿插交織,因為事物發展的規律原本如此。順境,也許是我們所渴望的,但逆境總會遭遇到,而且它普遍存在。困難麵前,逆境之中,有人沉淪,有人振奮,彼此用截然不同的態度走出不同的人生。相同的際遇下為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命運?人的一生是充實還是虛無,生命之星是閃耀還是黯淡,關鍵在於我們對人生的態度。改變態度,接受生活中的各種不公平,將會改變你的一生!

人生隻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或許輝煌,或許灰暗,但昨天畢竟已成過去。昨天的成就,昨天的頹廢,不應阻擋今天前進的腳步。正如威廉·巴克萊說的:“一個人如果隻知道生活在過去,而失去了對未來的希望,那麼,他的生命已經開始終結。”而對於明天,我們總會有太多美好的憧憬,但明天畢竟還沒有到來。對於我們,首先要做的並不是去觀望遙遠的將來,而是去做手邊的事,去度過愉快充實的今天,因為惟有今天,才是現實。

麵對今天,正視現實,難免會遭遇挫折。遇到挫折時,我們往往會抱怨,抱怨老天的不公,感歎命運的多舛。但一味地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隻會使自己陷入到更低穀。因為世界上原本就沒有絕對的公平,而且,機遇隻垂青於那些有準備的人。培根說過:“順境並不是沒有許多恐懼和不安,逆境也不是沒有許多安慰和希望。”辨證地看待其中的困難和不幸。與其抱怨,沉浸在痛苦中不可自拔,不如打起精神,去充實自己,隻有今天振作了,明天才會成功;隻有春天播種了,秋天才會有收獲。不要因為自己的渺小而自卑。因為平凡者如同岸邊的沙粒,夜空中的繁星。但是,平凡不等於平庸。再平凡的人,也要力爭走出一個不平凡的人生。

21 歲的艾莉森在十幾歲時發生了一場嚴重的車禍,險些喪命,她在醫院昏迷 36 小時後奇跡般蘇醒,但四肢全部癱瘓。

盡管已經四肢癱瘓,但她不服輸的精神卻點燃了希望的火焰。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哈佛大學,成為哈佛大學首位四肢癱瘓的學生。畢業時,艾莉森還取得了心理學和生物學兩個學士學位。

麵對這些苦難,艾莉森時常鼓勵自己說:“這就是我的生活,我一直感到,不管我所麵對的情況如何困難,我都應該堅持下去,自己拯救自己。”

網絡中曾經很流行這樣一句話:“人生沒有彩排,每天都是現場直播。”的確,時光不可能倒流,人生不可能重新來過。當我們打開曆史的畫卷,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或許彷徨過,或許迷茫過。但是,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設計師,生命藍圖如何描畫,人生道路如何行走,最終還是要自己抉擇,沒有哪個人可以幫持我們一生。困難最終還得靠自己去去解決,逆境得靠自己去克服,障礙得靠自己去衝破。

古希臘塞浦路斯島上,用真情感化了萬物主宰的皮格馬利翁終究是一個神話,但隨著執著,伴著頑強,美好的願望終會變為現實,美夢終會成真。遭遇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勇敢坦然地去麵對它,嚐試著去搬走它,不要被它狂妄的表象所擊倒,用樂觀的心態來看待問題。很多困難,許多挫折,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樣可怕,隻是我們把它想象得太可怕了。頑強的毅力也可以克服任何障礙。

無論如艱難巨大的工程,你總要“氣吞事”而不要被事懾著你。曾經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海明威,從 19 歲受到戰爭的蠱惑而參戰的熱血青年,到 45 歲勇猛沉著率軍登陸諾曼底,從戰爭英雄到軍事指揮,從戰地記者到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一生經曆許多坎坷。曾經,表麵風光無限。但是,在兩次戰爭中身體受到了重創,也厭倦了戰爭的他,二戰後開始正視自己,以寫作為自己的職業,寫下了《戰地鍾聲》、《老人與海》等名篇,為我們塑造了一係列硬漢子的形象,而他自己也做到了《老人與海》中揭示的寓意“一個人生來不是被打敗的,你可以消滅他,但你不可以打敗他。”他不僅用自己的作品展現了挫折麵前人們的積極樂觀,也用自己的行動做到了這一點。

接受生活中的不公平,就要求人們以不抱怨的心態笑對一切,隻有不抱怨的人生才是充滿生機的,才能讓自己脫離困境,走向更輝煌的未來。

抱怨,失敗時最可笑的借口

遇到一件不幸的事,你可以怨天尤人,痛罵社會,甚至自責,但事情卻不因這些而改變,這一切隻改變了你和日後的生活,負著疤痕的活下去。抱怨無濟於事,隻能幫人們找到失敗的借口,難道戰爭中一位戰死的士兵還有機會抱怨和尋找借口嗎?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那些在職場上取得成功的人,就會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堅信方法總比困難多,抱怨不如改變。他們總是能安身於困難的環境,樂於迎接工作中的每一次挑戰。而那些職場中的失敗者,則認為倒黴的事總讓自己攤上了,抱怨自己命不好,於是自我放棄。這也是“幸運的人總幸運,倒黴的人總倒黴”的原因所在。

中國第一職業經理人、“打工皇帝”唐駿就曾經說:“遇到挫折要從容麵對,不抱怨、不放棄,隻要繼續努力,就一定會成功。”這句話可以給所有處於職場中的人以啟示:不要陷入抱怨的世界,把目光投向遠方,你會發現老板其實就是你的夥伴,而你也是公司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