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來說,父母本身是一種教育因素,這種因素對孩子的影響往往是在無意之中發揮的,但這種影響作用也是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所以,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最為重要的就是父母要給孩子做好榜樣。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孩子有重大的影響。不要以為隻有你們同孩子談話和教導孩子、吩咐孩子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們怎樣穿衣,怎樣跟別人說話,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一切,對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所以,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如果父母時時、事事、處處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其一言一行就會成為孩子的榜樣,這樣,一方麵可以提高和樹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另一方麵以可以讓父母牢牢地把握住教育管理孩子的主動權。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效仿的榜樣,父母的起到的示範作用是應該是全方位、立體化的。
心理學家調查顯示,有一半的孩子有自己模仿認同的對象,而其中78%的孩子把自己的父母作為認同的對象。可見,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如果不好好地扮演這個神聖而重要的角色,怎麼對得起孩子的崇拜呢?
父母應該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被孩子注視著,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成長。父母有什麼樣的行為舉止要比說什麼樣的話更有力量。做孩子的好榜樣吧,因為身教永遠勝於言傳。
親子溝通小貼士
如果父母能夠做到始終如一地嚴於律己,就會給孩子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就會贏得孩子的信賴與尊敬,因為父母本身的言行就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巨大的教育力量,會在孩子的性格、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可見,父母堅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在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
允許孩子指正你的錯誤
張萌從小就特別喜歡看書,孩子這麼小就有這麼好的愛好,媽媽十分高興,所以,隻要有好的書,媽媽一定幫張萌買回來。媽媽常對張萌說:“書教給你很多知識,所以你一定要好好愛護書籍,知道嗎?不要隨便借給其他的同學。”
張萌有個好朋友叫王萍,那個女孩的家境不是太好,但是也和張萌一樣,特別喜歡看書,所以,王萍經常跑到張萌家裏一起看書。不過,今天王萍生病了,張萌覺得她一定非常寂寞,就把自己的書借給了王萍看。
回到家裏,張萌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媽媽,可媽媽卻因為這件事數落了張萌一頓:“你怎麼不聽我的話?不要隨便借書給別人看,要是她不還你怎麼辦?”
張萌認為媽媽這樣說自己的朋友,就是不尊重自己,所以她就回嘴道:“誰說王萍不還的,您不要這樣說我的朋友。”這下,媽媽怒了:“怎麼啦?還說不得了?”張萌說:“隨便說別人的朋友不好,這是不對的!”
媽媽這下可是真生氣了,她嚷道:“你居然敢批評起我來了?啊!”張萌沒有做聲,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父母與孩子對話重在平等,孩子有錯,父母應該批評指出;同樣,父母有錯,孩子也可以批評指正。隻有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進而實現有效的教育。所以,父母有錯時,一定要允許孩子指正。
很多父母之所以與孩子有矛盾,產生對立,就是因為父母強權壓製孩子,自己犯了錯誤不允許孩子提出來。上麵故事中,母親的“你居然敢批評起我來了”,就是一句壓製孩子的話,言外之意就是“我是你媽媽,你有什麼資格來批評我?”父母以此來製止孩子的繼續批評,進而維護自己的權威。
實際上,這種做法隻會削弱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會給孩子留下不講理的印象。因為所有的孩子都不喜歡強權父母,更不會接受父母對錯誤的掩飾。相反,那些在孩子麵前並不掩飾錯誤的父母,往往更會得到孩子的擁戴,對孩子的批評教育也往往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孩子正在成長,正在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如果父母犯了錯誤而不允許孩子指正,還要求孩子服從,很可能就會讓孩子變得懦弱,畏懼權威,從而形成錯誤的人生觀念,進而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所以,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一定避免使用權威。當孩子指正你的錯誤時,應該虛心接受,並應該感謝孩子的及時指正,這樣才能讓孩子感覺到與父母的平等,從而有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
允許孩子指正父母的錯誤,這種平等的雙向交流不但會創造融洽的家庭氛圍,而且還是父母會教育孩子的重要標誌。孩子敢於指正父母的錯誤,說明孩子對父母的言行進行了觀察與思考,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力。所以,父母應該“聞過欣”才對。
親子溝通小貼士
孩子有錯時,父母不要拿權威壓製孩子,要平等地與孩子交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如果父母也有錯時,也要允許孩子指正,進而檢討與反省自己。父母在孩子麵前犯錯誤時,千萬不能以“你居然敢批評我”來壓製孩子,應該欣然接受,並改正錯誤。這樣,和諧的親子關係才更容易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