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第8種方式 讓孩子真正信服你(3)(2 / 2)

控製你的憤怒情緒

一天晚上,父子二人在家看電視,兒子並沒有把心思放在電視上,而是玩弄爸爸平時鍾愛的煙灰缸。從一開始,父親就勸阻孩子的行為,但隨著對電視的關注也就不再說了。

突然,兒子沒有拿穩煙灰缸,煙灰缸滑落了下來,在地板上摔成了碎片,兒子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這個時候,爸爸也愣了一下,但隨即就本能地踹了孩子一腳,孩子驚慌地一躲,一溜煙地跑出了家去。

望著孩子離家的背影,父親沒好氣地大聲說道:“你滾吧,出去了就別回來!”兒子的眼淚立即掉了下來。

“你滾吧,想去哪裏就去哪裏!”

父親說出這句最後“通牒”的話來,想逼迫孩子就範。當然這話並不是當真的,隻不過想以它來結束這場口舌之戰。

但孩子卻沒法應對。當然,他不想離家出走,可一旦就此低頭,就會顯出自己的軟弱,留在家裏就好像是屈辱!那就沒有什麼自尊可言了!所以,孩子就要逞一回英雄。“走就走!”就這樣,孩子真的離家出走了。

在與孩子相處時,不管任何情況,父母都要控製自己的情緒,一定不要用過激的言語來企圖化解矛盾,強迫孩子改正。如果父母與孩子之間有矛盾或分歧,父母應該找到問題的根本所在,就算是批評孩子,也應該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慈愛與關切,從而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否則,即使一時化解了矛盾,最終也會於事無補。

所以,父母在處理親子矛盾時,一定要理智,掌握自己的情緒,這樣才能化解與孩子之間的矛盾,才有利於孩子成長,也有利於親子關係向前進一步發展。

父母應該知道,憤怒是懦弱的表現。與孩子一起相處時,很多父母總是盡量忍耐,可最終還是會讓自己的壞脾氣爆發出來。要知道,一個人在發怒的時候,舉動就像失去了頭腦一樣。盡管父母不喜歡對孩子憤怒,可就是難以控製自己的情緒。於是,在控製不住時,就會對孩子大喊大叫,隨意辱罵……等這一切結束時,父母又會感到自責。

所以,無論如何,父母都應該控製情緒,不要再讓這樣的戲上演。那麼,怎樣才能讓情緒平靜下來呢?父母不妨試一下這樣的方法:第一,保持冷靜寬容的心態;第二,在憤怒的開始就要抑製怒氣;第三,注意做一些鬆弛訓練,比如做深呼吸,然後慢慢在心裏由1數到10;第四,通過離開事發現場、短暫的休息等來轉移怒氣;第五,學會正確地自我暗示;最後,善於用幽默來化解矛盾。當然,還要時常反思,除了生氣,還有其他解決的辦法嗎?

父母要永遠明白一點,憤怒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的幫助,反而會讓問題變得更大,會讓親子之間的距離增大。隻有父母的情緒穩定了,孩子才願意接受,才能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溝通氛圍,溝通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親子溝通小貼士

有些時候,有些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感到憤怒,於是就會爆發出憤怒的情緒,這會給孩子留下很差的印象,孩子會認為父母發脾氣是無能,會認為父母不慈愛,不是真正關心他們,就會在心理上排斥父母,不願意與父母溝通。所以,為人父母者,一定要學會控製憤怒情緒。

不在別人麵前批評孩子

在舞蹈課上,有一位小朋友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突然不跳舞了,在舞蹈室外的媽媽忍不住走進去,詢問原因:“你為什麼不跳了?啊?你到底想怎麼樣?你真是讓媽媽操心啊!”

媽媽這樣的問話並沒有起到什麼效果,孩子反而哭了起來。沒辦法,媽媽隻好把哭著的孩子帶出了舞蹈室。

孩子出來後,外麵的媽媽們立刻圍住孩子和她的媽媽,她們對孩子又是勸,又是哄,又是教育。孩子的媽媽也在一旁不斷地說些教育孩子的話,當然也有批評孩子的話。可孩子一句也沒聽進去,而且越哭越厲害,一直到下課也沒有再進舞蹈室。

至於孩子為什麼突然不跳了,她們卻一直沒有問出個結果。

相信很多父母都很能理解這位孩子的媽媽以及周圍媽媽的感受,她們都是為了孩子好。可是,在孩子看來,大家的勸告與教育,就像是在批評她,像是讓她當眾出醜一樣,孩子的感受那些媽媽們考慮了嗎?

對於舞蹈課上的孩子,她的母親完全可以嚐試用眼神、手勢等非語言方式進行暗示;也可以用冷處理讓孩子自己去調整,等下課後再去找孩子談;還可以把她帶到沒有人的地方,問明原因再進行教育。

教育專家一直建議:“不要當著別人的麵批評孩子!”這句話對於很多父母來說並不陌生。但是,要真正落實到教育孩子的實際中去,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