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如此,父母也應該力爭在孩子犯錯誤時,避開他人再批評孩子。因為當眾批評孩子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會讓他失去自信心。當孩子出現錯誤時,父母應該多理解她,多站在他的角度看問題,不妨先聽聽他的想法,幫他分析問題,從而慢慢解決問題。
孩子的心靈就像一株幼苗,需要小心嗬護,父母在注意孩子身體健康的同時,更要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人說:“如果想摧毀一個孩子的自尊心,你隻要當麵批評他的缺點,讓他沒有反駁的機會,一下子就大功告成了!一下子就可以把孩子幼小的心靈給傷害了!”
當眾批評孩子隻能讓他暫時懾於壓力,不敢抵抗,這樣做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美國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說:“自尊心是一個人品德的基礎。若失去了自尊心,一個人的品德就會瓦解,人之所以變成了醉漢、賭徒、乞丐和盜賊,都是由於失去了自尊心的結果。父母經常絮叨孩子的過失,就有損於孩子的自尊心,這是不正確的。在他人麵前揭露孩子短處的父母,不配做父母。”
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說:“對兒童進行批評時,要在私下裏執行。當眾宣布他的過失,會使他無地自容,會使他失望,會讓他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經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也就越淡薄。父母越不宣揚孩子的過錯,則孩子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
孩子的每個行為都是有原因的,也許這些原因在父母看來微不足道,但在孩子眼裏,那可能就是很嚴重的事,這是由孩子的心理生理年齡特點決定的。所以,父母如果不了解原因就當眾批評孩子,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糟糕,讓孩子產生抵觸情緒,很難與孩子再繼續溝通下去。
親子溝通小貼士
很多父母誤以為當眾數落一下孩子,會對孩子有一種“激發”效果,殊不知,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有時候明知自己錯了,可麵對父母對他的當眾批評,他嘴上就是不肯接受。這時,父母大可不必一定要“立竿見影”才行。隻要孩子心裏明白了,就不妨給他一個下台階。這樣,孩子會在心中感激父母,從而改正錯誤。
請給孩子留點麵子
5歲的偉傑請他的朋友成宇來家裏做客,他想好好招待一下成宇。於是,他就自己從冰箱裏拿出一個很重的牛奶罐,準備給成宇倒一杯牛奶,但是牛奶罐實在太重了,結果他把牛奶灑了一地。
“你把牛奶倒翻了!”成宇尖叫起來。
媽媽看到偉傑的淚水湧了上來。雖然她一再地告誡偉傑要喝什麼告訴媽媽一聲就行,但他還是沒有聽話,這已經是一星期來的第三次了。然而,媽媽沒有說什麼,她不想扼殺孩子的獨立性,也不想讓孩子在朋友麵前丟麵子。
“喏,”媽媽平靜地把一塊海綿遞給偉傑,他不吭一聲地接過去,擦幹了灑出的牛奶,和成宇一塊去玩了。
成宇走後,媽媽對偉傑說:“我知道你想自己倒牛奶給成宇喝,但是牛奶罐對你太重了,所以你需要媽媽幫你忙。你看下次我們怎麼做才好?”
偉傑想了一下,很高興地說:“我知道了,下次我們一塊倒,但你隻能幫我,不能替我做哦!”
這位母親當時十分冷靜,沒有在孩子的朋友麵前責罵他,而是把自己當做了孩子的“盟軍”,於是解決了問題。其實,這種雙贏的結局就是因為給孩子留了麵子。
給孩子留麵子,就是讓孩子能從容地擺脫尷尬的境地,父母既不與他對抗,也不對他加以評判,這種方法是親子“鬥爭”的消除劑。
孩子最害怕的是失去尊嚴,也就是麵子。對待孩子,沒有比保護他的自尊更重要的事了。所以,父母一定要給孩子留點麵子。盧勤曾說:“一個人最寶貴的是尊嚴。對一個孩子來說,最害怕的不是棍棒、拳頭,而是失去麵子、失去尊嚴。當你知道孩子偷了東西,但還不能確定時,請你要保持冷靜,千萬不要冤枉孩子;而當你已經有證據確認孩子犯了錯誤時,請一定給孩子留點兒麵子,孩子會為此感激你一輩子!”
著名作家梁曉聲曾寫過一篇文章《橘皮》。文章記述:梁曉聲上小學的時候,家裏經濟非常困難,他的父親又患了哮喘病,咳得很厲害。他聽說橘皮能治哮喘病,於是就偷偷拿走了教室窗台上晾的幹橘皮。老師發現了這件事之後,一直替他保守秘密,沒有對別人說起過。梁曉聲說,他從內心裏十分感激這位老師,這種感激之情一直持續到現在,鼓勵著他用一生的努力來回報社會。
給孩子留麵子,父母還應該尊重孩子的友誼圈,也就是要善待與尊重孩子的朋友。很多父母都不能尊重孩子的朋友,比如,當孩子的朋友找孩子出去玩時,父母往往會擅自作主:“××(自己孩子的名字)不去,他要學習!”雖然父母沒有存心傷害孩子,但孩子卻會覺得在朋友麵前很沒麵子。
父母應該知道,孩子進入小學之後,他會有自己的小圈子,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世界。父母在孩子的朋友的麵前責備、批評他,等於向孩子的朋友表示他沒有獨立的能力。這樣,孩子當然會感覺很沒麵子。所以,為了維護自己的麵子,孩子有時候還會故意不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