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間應該是平等的,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如果他感受到父母的平等與友好,他就會更容易打開心扉,願意與父母分享內心的想法。很多父母不習慣對孩子說:“孩子,我們做個朋友吧!”而握手則可以通過肢體的傳情,把父母對孩子的友好傳遞出去。
親子溝通小貼士
通過與孩子握手,孩子更容易從心理上認可父母,也會意識到父母尊重他,把他當成大人看待,從而願意與父母成為好朋友,願意向父母傾訴心裏話。所以,如果你想了解孩子心理,想成為孩子的好朋友,那就嚐試與孩子握握手吧!
與孩子一起做遊戲
一位媽媽與兒子經常玩一種角色換位的遊戲。
有時她讓兒子當媽媽,她當孩子。這時,兒子就給媽媽下各種命令,而媽媽故意不好好做或者幹脆不做。如果兒子沒有看出來,那他就失去了做媽媽的資格。但是,兒子一般都能看出來,而且還一本正經地給媽媽提意見。那時,媽媽就說:“請原諒,今後一定注意。”有時媽媽故意不認賬,這時兒子就用媽媽以前斥責他時所用的語言來訓斥媽媽。
還有的時候,她讓兒子當老師,她當學生。當媽媽故意把兒子講得很成功的地方說成失敗時,兒子一發覺了就會批評媽媽。
這種遊戲不僅讓兒子更好地體會到了媽媽、老師的不容易,減少了兒子在今後生活中的失敗,而且促進了親子之間的融洽關係。
這位媽媽感慨地說:“父母和孩子玩的時候,一定要仔細去觀察他,盡量去了解他的內心世界,即使孩子很小的時候也應該這樣。”
很多孩子不理解父母,是因為他們不了解父母,對父母教育培養他們的心血與努力往往視而不見。如果在家裏與孩子適當做一下角色換位遊戲,讓孩子體驗一下做父母的感覺,孩子就會更加了解父母,從而與父母更加親近。
當然,家庭遊戲和家庭趣味活動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比如,家庭卡拉OK、家庭謎語故事會、家庭畫展、家庭數學撲克牌、繞口令比賽、家庭成語接龍、家庭機智問答,等等,這樣的室內趣味活動可以豐富家庭文化,營造一種輕鬆歡樂、自由自在的氣氛,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至於戶外遊戲的形式,那就更多了。
在與孩子一起遊戲的過程中,父母收起了嚴肅的麵孔,孩子不再感覺父母威嚴而不可抗拒,而是感覺父母很親切。在這樣歡樂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必然也非常親密與和諧。
遊戲是孩子的愛好,也是他們的天性,更是他們學習和成長的主要方式。瑞士著名心理學家讓·皮亞傑說:“當兒童遊戲的時候,他也是在發展他的知覺,他的智力,他要從事於實驗的衝動,他的社會本領等等。”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也曾說:“遊戲在兒童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具有跟成人的活動、工作和服務同樣重要的意義。兒童在遊戲中怎麼樣,當兒童長大的時候,他在許多方麵的工作中也會怎麼樣。因此,未來活動家的教育,首先要從遊戲中開始。”
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認為,遊戲是兒童活動的特點。通過遊戲,兒童內心活動變為獨立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現,從而獲得愉快、自由和滿足,並保持內在與外在的平衡。可見,如果孩子不喜歡玩遊戲,那麼他的心理是不健全的。
所以,父母應該給孩子一定的遊戲時間,讓孩子自由遊戲,或與孩子一起遊戲。尤其在節假日時,父母更不應該以各種理由剝奪孩子遊戲的時間。
在遊戲中,如果發現孩子的言行舉止有問題,父母可以借用遊戲中的角色來教育孩子。比如,孩子在玩遊戲時大發脾氣,使勁摔打玩具,父母可以假裝成受傷的玩具,輕輕地說:“我好疼呀,小主人太不愛惜我了,以後我再也不陪他玩了!”孩子就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種溝通就比較具有效果。
如果有條件,父母可以專門騰出一個房間或一個區域給孩子作遊戲場所,也可以有意識地為孩子提供一些遊戲材料,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當然,遊戲材料可以是一些廢舊物品,不一定都需要購買。
其實,隻要父母和孩子一起玩遊戲,就可以讓孩子沉浸在遊戲之中,盡情地玩耍。毋庸置疑,與孩子一起遊戲會增進親子間的關係。
親子溝通小貼士
孩子如果違反了遊戲規則時,父母一定要提醒他,但千萬不要讓遊戲因此半途而廢,因為這會極大地打擊孩子對遊戲的興趣與積極性。父母隻要不反對孩子繼續遊戲,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就會願意與父母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