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第10種方式 運用非語言溝通法(2)(2 / 3)

不久,奇跡發生了,孤兒院的孩子們活躍起來,有的還像風一樣繞著院子裏的白楊樹跑,他們眼睛發亮,食欲增加,身體明顯地轉好。院長後來好奇地問我:“孩子們得的是什麼病呢?”我說:“皮膚饑餓吧,這種需求,是食物無法滿足的,需要的是愛撫、撫摸。如果孩子長期得不到這種滿足,就會發育不良,智力衰退,慢慢變得遲鈍。”

當然,我也把這個方法用在剛來到我家不久的小斯賓塞身上。事實證明,如果對自己的孩子多一些撫摸,有時甚至是親昵地拍打幾下,孩子在對外交往以及智力、情感上都會更健康。

被父母撫摸是孩子的一種需要,也是孩子感受他人的一種非語言方式。其實,撫摸是一種較好的溝通方式,它不僅是父母關愛孩子的表現,而且還能滿足孩子“肌膚饑渴”的生理需求,讓孩子享受到父母無聲的愛。

《母愛》雜誌社發行人佩吉·奧馬拉在為《嬰兒按摩》一書所作的序中這樣寫道:“撫摸對嬰兒就像食物一樣必要。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的研究遍及世界各部落,她發現最凶殘的部落就是那些不給嬰兒以愛撫的部落。”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愛撫,這不是遷就調皮的孩子,不是不加思考地滿足閑得發慌的孩子的稀奇古怪的要求。縱容、姑息孩子的頑皮淘氣和刁鑽古怪的要求會把孩子引入歧途,使孩子的心變得粗魯、冷酷無情;因為淘氣被溺愛的孩子隻能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別人;他是自私自利的人,而自私自利的人,他的個人小天地就是他快樂的中心。而深情地愛撫孩子,則會讓孩子心理安定,精神放鬆,從而平和地對待他人。”

研究表明,缺少撫摸的嬰兒會有一種“皮膚饑餓”,這樣的嬰兒不僅愛啼哭,而且他的成長將受到影響。所以,從胎兒出生開始,父母就要有意識地撫摸孩子,用撫摸與孩子溝通。父母可以撫摸孩子的頭部、頭發、手、腳、身體等,對不同部位的撫摸具有不同的含義。

比如,摸摸孩子頭,表示對孩子的讚賞和鼓勵。無論哪個年齡的孩子,都喜歡被父母撫摸頭部。當孩子做完一件事時,撫摸可以輕輕地摸摸孩子的頭,說:“做得真棒,希望你再接再厲哦!”當孩子情緒低落時,摸摸孩子的頭則表示安慰,孩子心裏會感覺比較輕鬆。

再如,輕輕地撫摸孩子的頭發,表示對孩子的無限愛意。父母可以幫孩子梳頭發,並自然地撫摸一下,孩子會體會到父母傳遞過來的愛意,就會感覺非常愉悅。所以,對遇到困難的孩子來說,父母可以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他的愛,鼓勵孩子戰勝困難。

親子溝通小貼士

父母對孩子進行適時的撫摸可以有效促進親子間的溝通,會讓孩子在被撫摸的過程中享受父母的關愛。實際上,年幼的孩子不僅需要生理上的撫摸,更需要心理上的安撫。父母對孩子充滿愛意的撫摸會讓他的心靈獲得極大的快樂感覺。

握住孩子的手與他拉近距離

一對母子之間有這樣一段對話:

“兒子,如果要達到一個目標,需要吃很大的苦,你能吃苦嗎?”

“那得看是不是非得達到這個目標,而且為達到這個目標做這樣的努力值不值得。”

“可如果這個目標對你很重要呢?”

“那還得看有沒有別的捷徑達到這個目標。”

“如果別無選擇呢?”

“我肯定迎難而上!”兒子很堅定地表示,接著,又證明似的補充一句,“就像防‘非典’的藥再苦我也得吃。”

“用數學的觀點來說,就是價值……”兒子說話總愛扯上自然科學,他是理科的思維。

“兒子,祝賀你。你既有吃苦的決心,又不蠻幹,凡事有自己的主見,媽媽為你而高興。來,我們握握手。”

母子倆的手又一次握到了一起。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羨慕上麵的母子情誼!其實,當父母放下架子,真誠地與孩子做朋友時,不僅僅是握手,還會有更多的其他溝通方式出現在親子溝通中。在這種情形之下,孩子自然會把把父母當成自己的好朋友,會把心裏話講給父母聽。

教育孩子時,對孩子進行鼓勵是必須的,但鼓勵並不僅限於語言,當孩子對語言鼓勵失去興趣時,父母不妨運用握手的方式來鼓勵他。當父母的手緊緊地握住孩子的手時,就會把信任與支持通過手掌傳遞給孩子。對孩子來說,那是一種很溫暖的感覺,孩子的心中對父母的敬意會油然而生。

握手是一種肢體語言,也是一種禮節,表示友好,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教育孩子時,父母可以恰當地用握手與孩子溝通。比如,在孩子在哭鬧之後,父母與孩子握握手,可以讓孩子感到父母對他的愛,他會停止哭鬧,並且他也能夠懂得,在與人交往中要善於運用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