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第10種方式 運用非語言溝通法(2)(1 / 3)

那年我6歲。踩死了鄰居家的雞,打破了自家的玻璃,拔了大媽家的白菜,用腿撞了門上的把手。媽媽的眼神裏仍隻有心疼和關心。

那年我7歲。背上了小書包,手中拿起了筆,她的眼神裏充滿了希望和鼓勵。

那年我8歲。我拿著打滿了××的試卷回到了家,媽媽的眼神裏充滿了失望與傷心。我呆了,她那哀傷的眼神讓我不知所措。

那年我9歲。我手裏拿著班上女生的辮子在眼前晃來晃去。媽媽知道後,第一次對我下了狠心,拿起棍子在我身上留下了一條條紅印。那眼神真讓人恐懼。

那年我10歲。爸爸失去了工作,家裏貧困得沒米下鍋。她靠為別人洗衣維持家裏的生計。夜裏,她叫我要好好讀書,為媽媽爭氣!

那年我11歲。拿著嶄新的獎狀撲到媽媽的懷中,我看到了她那滿是欣慰的眼神。

那年我12歲。小學畢業考試後,學校舉行表彰大會。我在台下擁擠的人群中尋找我的媽媽。我撥開人群,走到她的麵前對她說:“媽媽,我考了全校第一!”媽媽眼中全是晶瑩的淚花。

那年我13歲。媽媽把我送進了中學的校門。站在校門外的媽媽眼裏充滿了期盼。

去年我14歲。老師告訴媽媽這次我又考了第一名。我看到的是媽媽那自豪的眼神。

今年我15歲。當我再看一看媽媽的眼神,又再看看自己,我看到了十幾年來媽媽對我的照顧和關心。媽媽的眼神是如此令人難以忘卻!

哦!媽媽的眼神!

對每一位孩子來說,父母的眼神往往會在他腦海裏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在孩子做一件事之前,往往會看父母的眼神,如果父母的目光是柔和的,那就表示默許與鼓勵;如果父母的目光是嚴肅的,那就表示反對與否定。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很多孩子從小就喜歡看父母的眼神,因為父母的眼神可以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遺憾的是,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眼神的巨大作用。大部分父母忙於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時間與孩子在一起,即使與孩子在一起時,也總是嘮叨,父母的眼睛裏流露出來的是冷漠,這一點,孩子的感受非常深刻。

一個孩子曾這樣說:“我爸爸總是心不在焉,我跟他說一件事的時候,他總是在看報紙或者看書,有時候,頭也懶得抬一下。跟他說話真是沒什麼意思。”

著名作家周國平在《父母們的眼神》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父母的眼神對於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打個不太確切的比方,即使是小動物,生長在昏暗的燈光下抑或在明朗的陽光下,也會造就成截然不同的品性。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眼神正是最經常籠罩他們的一種光線,他們往往是借之感受世界的明暗和自己生命的強弱的。眼神往往可以不借助語言來進行溝通,有時候,眼神的威力比語言的威力要大得多。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善於保持親切、和藹、信任和期待的眼神,引導孩子往優秀方麵發展。”

如果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並不太融洽,運用鼓勵的眼神要比直接使用鼓勵的語言更有效。當孩子不願意與父母進行語言溝通時,父母可以深情地注視著孩子,用鼓勵的眼神給孩子力量。孩子的心很敏感,父母的眼神會震撼他的心靈,激發他不斷努力,改正錯誤。

親子溝通小貼士

眼神可以讓父母與孩子進行心靈對話,父母在給孩子傳遞眼神時,也一定要善於發現孩子眼神中所表達出來的信息,及時給孩子相應的眼神作回報。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心靈溝通。可見,眼神能夠縮短與孩子間的距離,促進親子間的關係,父母一定要善於利用。

撫摸是對孩子無聲的愛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曾專門談論過撫摸對孩子的巨大作用,他這樣寫道:

小斯賓塞的到來,使我們全家沉浸在一種忙碌的幸福中,但這並沒有中斷我此前就開始的對一所孤兒院的研究。事實上,這項研究給我在兒童教育上以莫大的啟發。

這是鎮上唯一的孤兒院,剛開辦不久。院長很喜歡和我聊天,並歡迎我對這裏的孩子進行研究。不久前,孤兒院裏的孩子們得了一種怪病。他們目光呆滯,沒有興趣到遊藝室玩,食欲不振,偶爾還發出長長的歎息。院長請來醫生,但醫生也沒有辦法。院長自然想到了我,讓我去試一下。

我觀察了一下午,孩子們的沉悶讓我感到揪心:這一群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就像陽台上的雛菊一樣,因為長期沒有澆水,已經慢慢地枯萎了。

我決定從鎮上的學校請來一些十幾歲的小女孩和他們一起玩耍。這些女孩子的到來使孤兒院的氣氛立刻改變了。她們大聲地笑、鬧,把那些孤兒抱起來,撫摸、親吻,沉悶的孤兒院就像飛進了一群漂亮的天使。就這樣,她們每天下午都在這裏與孤兒們玩上半個多小時,周末的時間更長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