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8、家鄉墟日(1 / 2)

墟日,一說“圩日”,是中國南方地區頗具地方特色的一種方言,在書麵語上或者在北方話語裏,我想那該是叫做“集市”。至於到“集市”上去閑逛,通常叫做“趕集”,而我們鄉下,則習慣把這一行為叫做“趁墟”。

小時候家住在大橋邊上,橋底下就是一個市場。每到墟日,天還沒亮就能感受到樓下的空氣中散發出來的躁動,紛杳而至的小農戶、小商販早早地趕來“霸占”一席之地,準備自家的貨物,以求當天能做更多的生意,賺更多的錢。

7點多,開墟了。其實也沒有什麼正式的“開墟”儀式,隻是天開始亮了,買的人開始多了,賣的人放開嗓子叫賣了,也就意味著今天的墟日開始了。墟日裏賣的東西很多,比平時的要多上一倍,大有今天某些地方舉辦“美食節”的規模,甚至有超越之感。我想了想,用琳琅滿目、豐富多彩來形容也不為過。“不怕你買不到,隻怕你想不到”——你想買什麼東西,隻要逛上一圈,保證滿載而歸。如果你確實想不到要買什麼東西,隻要隨意走上一圈,你肯定就會後悔為什麼不帶多點錢。

不信,請跟我來:

大橋底下是賣音像製品的,在八、九十年代,賣的全是卡帶,賣家用頗為先進的雙卡式收錄機(具備播放和錄音功能,且自帶兩個音箱)反複地唱著“小虎隊”、“四大天王”和“一個容易受傷的女人”等,為墟日的熱鬧氣氛貢獻了不少於50%的功勞,哪怕你走得再遠,那嘶啞的唱聲仍似乎回蕩在你耳畔,難怪當時的流行曲能大賣。現在沒有了賣卡帶的了,換成了賣vcd影碟,dvd影碟等,2元一張,還是超大容量,一張碟片裏包含了N部的電影,至於質量如何,那也許隻能見仁見智了;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碟片似乎沒有了市場,隻是在我們鄉下仍有較多的支持者,不過該行業也逐漸式微了。除此之外,現在的賣家也與時俱進了,更多的人變成賣卡式、便攜式收音機的了,還提供下載歌曲的儲存卡,方便爺爺、大媽級人物晨運、跳廣場舞等。

靠近轉彎位置的是擺賣花草蟲魚的,這是近年來才出現在墟日的攤位,也許是以前人們的生活水平不高,大家忙著工作,如今生活過得舒適了,養花養魚怡情的人多了,這一行業便有了生機,因而每到墟日便有這一攤位的出現,左邊擺著各種各樣的盆景,右邊擺著幾個大盆子,有金魚、巴西龜等。可是據我觀察,看的人多,買的人少,經常是一大群小孩子和老人家圍在那裏看得津津有味。

再往前,就是賣百貨雜務的,比如一元一件,兩元三件的攤位隨處可見,指甲鉗、梳子、鑰匙扣、甚至衣服夾子、蟑螂螞蟻藥等,凡所應有,無所不有。至於那些賣毛巾的,賣衣服褲子的、賣鞋的……不是比款式,而是比那個攤位賣的東西最便宜。這裏的檔主比較有個性,因為賣的東西便宜,所以一般不會和你講價,大多數都是“一口價”,你覺得不合適,轉身要走了,他也不會挽留你,不像有的商場“獅子開大口”,等著你還價。

順著東堤信步閑逛,看到幾個攤位是賣不鏽鋼碗碟的,就要往右走,轉進正街了。這一段路稍微有點髒,原因是這裏是賣雞的。現在賣雞的還是保留著十幾年前的模式,一個雞籠裝著幾隻雞,你要哪隻,檔主便會伸手到雞籠裏抓哪隻,倒也惹得雞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有些時候還會看到閹雞。小時候的墟日沒有什麼吸引我的,最喜歡看的就是這一“殘忍”的行為。閹雞者抓住公雞的兩隻翅膀,把公雞側壓在地上,用腳踩著它的爪子,雙手靈活地拿著閹雞刀快速地在公雞的肚子上一劃,把刀調轉,用另外一邊類似勺子的東西一挖,把一粒粒黃色的肉丸子挖出來,放在一旁的盆子裏,然後用蘸有酒精的棉花往公雞的傷口上一抹,隨手一扔,把公雞扔回原處。整個過程也就十來秒,可見手藝的嫻熟。這是憑我的記憶所寫的“閹雞”的過程,也許會有缺漏或者語焉不詳。於是我在百度上查詢,得到如下的描述:

【閹雞在我國華南地區已有3000多年的曆史,閹雞是一種古老的行當。直接的解釋就是把公雞的睾*丸割掉,目的是讓公雞長得更快一些,肉質更嫩一些。在南方,被閹掉的雞又名騸雞或是線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