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完最後一個字,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這口氣我憋了整整20年,從我對德育著了迷的關注,從我發誓自己寫的每個字都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那一刻開始,我的這本書一直在孕育著。

在深入中小學校教育的那些日子裏,在與校長們長談的那些時刻,我無不被實踐的豐富、多彩、生動而折服,我看了許多書,關於德育的、社會學的、哲學的、心理學的、管理學的……但這麼多的書,卻無法讓我將這些理論與厚重的實踐相鍥入,無法讓我解開德育實踐中的迷惑。因此,我改變了我的視角,我不想讓閱讀得來的理論將自己吊得高高的,然後一本正經地指點實踐,我更願意每天到實踐中拾掇著教育者們的智慧,然後回來思考,再思考,一點點地將之串連起來,鋪成校長們、教師們欲說還休的感悟體係,尋找來自實踐的可能規律。

研究德育,我的著力點就是在“有效”這一問題上,如果一個理論的建構不是建立在有效的問題上,而隻是為了說事而說事,又有何益呢?因此,本書的結構就圍繞著“有效”而展開。

第一編,“培養社會的脊梁”就是希望通過對實踐的曆史分析使人們明確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從而根本上找到德育工作的關鍵抓手。這是解決中國德育問題的理論基點。

第二編,“學校德育的管理策略”主要通過解剖學校德育工作,表達自己的思考脈絡:德育的成功固然需要現代德育理念的指導和工作思維的創新,但真正使德育發揮其社會功能的,使道德概念轉化為人的素質的,最終還是落實到科學的德育管理上。無數的德育實踐告訴我們,科學的、細致的學校德育管理是德育成功的關鍵,也是優質學校與普通學校的根本區別所在!

第三編“班主任專業成長及其管理”就是想通過分析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擔者——班主任,使學校管理者和班主任們能夠更好地找到提升德育工作質量的途徑,使所有學校的德育工作者能夠更有效地工作。

在此,感謝廣大的廣東省的校長們和教師們,是你們生動的教育實踐故事幫助我完成了初步的德育思考,使這本小書終於可以問世。

王蕙

2012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