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8月初,當哈默到達烏拉爾考察時,那裏的現狀令他大為驚疑。當時,蘇聯的經濟遭封鎖,幾近崩潰邊緣,日常生活用品極其匱乏,特別是糧食,數以萬計的生命在饑餓中掙紮。另外,這裏又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如白金、礦石、皮革等,卻無人開采和利用。這時,蘇聯剛剛被解除封鎖,但要賣出這些物品再換回糧食,不僅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所需糧食的數量巨大,幾乎沒有人能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
這一情況不禁讓哈默聯想到美國糧食大豐收,價格已低到農民寧可把糧食燒掉,也不願到市場出售的地步。具有敏銳商業眼光的哈默意識到,這是一個難得的商業機會,於是,一個大膽的計劃形成了,那就是斥巨資在美國緊急收購一批小麥,通過海運送到彼得格勒,卸下糧食後,再將毛皮和其他貨物運回美國。哈默的計劃令正處於貧困線上的蘇聯人感到興奮不已,蘇聯領袖列寧正為解決人民的生活困難而推行新經濟政策,以便引進外資,但由於很多國家對蘇聯充滿偏見和仇視,利用外資談何容易。當列寧聽說一個年輕的美國人願意跟蘇聯進行糧食貿易時,他怎能不激動萬分呢?於是,哈默的想法很快便傳到了莫斯科,列寧不僅親自給哈默回電,表示願意接受這筆交易,還請哈默前往莫斯科。
哈默沒有遲疑,次日他就應約來到了莫斯科。列寧熱情地接待了哈默,還特意用英語與他交談,並代表蘇聯政府向哈默表示誠摯的感謝。哈默非常清楚,這是一個敏感時刻,經濟從來都不可能與政治完全脫離關係,如果能夠借勢政治,那麼他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無異於踏上了跳板。同時,哈默也很清楚他所麵對的是怎樣一個偉大的人物,雖然此時蘇聯經濟困難,可一旦度過這個時期,蘇聯與美國的貿易不容小覷,假若能與其領導人合作成功,對以後的發展可謂插上了雙翅。因此,哈默與列寧詳細講述了自己的計劃,列寧對哈默的提議格外重視,接受了哈默以礦藏換糧食的計劃。列寧不僅支持哈默投資辦廠,還允許他開采西伯利亞的石棉礦,從而使哈默成為在蘇聯第一個取得礦山開采權的外國人。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哈默與列寧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給予了年輕的蘇維埃以巨大的支持,使其得以休養生息。
不久,哈默首戰告捷,美蘇的易貨貿易就此開始。通過這次貿易他也賺取了很多錢,從此他的錢開始數不清了。在列寧的授意及支持下,哈默成立了美國聯合公司,專門為蘇聯的公司合作進行溝通,哈默儼然成了蘇美貿易的代理人。
可以說,哈默蘇聯之行的成功全憑借著當時特殊的條件以及列寧的支持,這是哈默的聰明與理智之處。如果單憑他個人的力量要打開局麵,不是沒有可能,但絕不會這麼順利,也不會取得以後的巨大成就。不過,好戲才剛剛開始,哈默不僅善於借時借勢,更善於借人脈——列寧與他的真摯友誼。
1921年,哈默在蘇聯做完生意準備回國時,偶然想起要買一支鉛筆,這個偶然的想法又給他創造了絕好的機遇。他到商店一問鉛筆的價格,不禁大吃一驚——每支鉛筆竟賣26美分!而當時在美國不過兩三美分而已。吃驚之餘,一個設想打消了他回家的念頭。
盡管哈默對製筆業不太了解,但他毅然決定要在蘇聯建立鉛筆廠。他憑著與列寧的特殊關係,取得了在蘇聯生產鉛筆的許可證。但是,哈默遇到了一個難題,就是當時蘇聯還沒有製鉛方麵的技術人才。他了解到,德國紐倫堡的德伯鉛筆公司是當時世界鉛筆生產的壟斷者,要獲得生產技術,就必須去德伯公司取經,但德伯公司對這項技術嚴保秘密,拒不外傳。
在德伯碰了釘子後,哈默並未灰心。他明察暗訪,了解到德伯公司的工程師喬治拜爾與公司存在矛盾,於是私下拜會了喬治拜爾,並許以重金,請他去蘇聯幫助自己。得到應允後,哈默購置了一些機器設備,帶著喬治拜爾全家一同來到蘇聯。
鉛筆廠建成後,第一年的產值就達250萬美元;第二年迅速增長到400萬美元;到1926年產量已達1億支,不僅滿足了蘇聯市場的需求,還出口到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從這個鉛筆廠,哈默賺取了千萬之巨的財富。
從這個事例中,我們不難看出:良好的人脈關係是取得事業成功的關鍵,此種人脈資源有助於每一位立誌於創業的人實現財富夢想。
競爭的精華是與對手合作共進
意圖打垮競爭對手來彰顯個人的強大,這種做法無異於殺雞取卵。精明的職場人士明白,競爭對手進步對自己來說是促進,要想進步隻有在與競爭對手合作的基礎上更進一步。
在人類社會中,同處一個團體的人們不管是朋友還是競爭對手,互相幫助、利己利他的範例很多,改革開放後出現的溫州模式其實就是合作共贏、互利共生的典範。因為你並非完美無缺,隻有讓你的合作者生活得更好,你也才能更好地生活。仔細想一想,我們與老板的關係,與下屬的關係,與同事的關係,與顧客的關係等等,其實不也是一種互通有無,共同發展的關係嗎?
王先生從事工藝品的出口,競爭對手可以說不少。但他有一個觀點,同比較談得來的同行定期聊聊天,交流一下各自對最近市場情況的一些看法,可以得到從其他渠道得不到的東西。比如,哪家工廠的貨質量好而且價格便宜,哪一個市場流行什麼品種,哪一個大買家有什麼新動態,哪一個展會的效果比較好,等等。這些信息並不屬於什麼非得嚴加保守的秘密,大家開誠布公地談出來,沒有什麼壞處。還有一點,他表示,從一些做得很出色的同行身上,他能學到不少東西,並以此來激勵自己不斷進步。
王先生的做法是尊重競爭對手,求同存異,互通有無,互相學習,鼓勵競爭對手,激勵自己,從而使自己的事業越做越好。下麵這個寓言是從反麵說明互不尊重差異性,以己之長比人之短,最後雙方兩敗俱傷。這種情況在職場中也經常會出現,兩個競爭對手互不服氣,互相拆台,最後兩個人都失去自己的優勢而以失敗告終。
一隻青蛙看著自己的老鼠鄰居很不順眼,總想找個機會教訓教訓它。
一天,青蛙見到老鼠,勸它到水裏玩。老鼠不敢,青蛙說有辦法保證它的安全,用一根繩子把它倆連在一起,老鼠終於同意一試。
下了水,青蛙大顯神威,它時而遊得飛快,時而潛到水底,把老鼠折騰得死去活來。老鼠最後被灌了一肚子水,泡脹了漂浮在水麵上。
空中飛過的鷂子正在尋找食物,發現了漂浮的老鼠,就一把抓了起來,相連的繩子把青蛙也帶了起來,吃掉老鼠後,意猶未盡的鷂子把嘴又伸向青蛙。
在被鷂子吃掉之前,青蛙後悔地說:沒想到把自己也給害了。
作為職場員工必須知道如何應對環境,如何根據變化了的環境、變化了的競爭對手,修正自己的職業生涯和組織目標,增加目標實現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在個人職業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有雙贏的心態,所謂雙贏:就是要讓競爭對手先贏,然後自己才會贏。要牢記,其個人價值是建立在團隊共有價值基礎之上的,是建立在競爭對手的共同價值觀上的,通過團隊這個平台來實現的,隻有做出業績,團隊發展了,組織贏了,個人才能贏。團體業績失敗了或做不出業績的,肯定自己或有些競爭對手是不合格的,隻有團隊發展了,競爭對手們也得到發展了,個人的價值才能從中得到回報和體現。
一天,上帝帶著一個教士來到地獄,教士發現地獄中的人們圍著一口盛滿粥的大鍋端坐著。雖然他們每人都有一把長柄勺子,但由於勺柄太長,他們誰也無法將食物送到自己的嘴裏去,隻能挨餓。上帝又帶著教士來到天堂,這裏的人們看上去既快樂又滿足,雖然他們也是圍著一口大鍋,每人手裏也拿一把長柄勺子。上帝見教士迷惑不解,便對他說:難道你沒看出來這裏的人都學會喂對方了嗎?
這個小故事說明競爭對手之間互相幫助也是個非常愉快的事情,每個人都有遇到困難的時候,當競爭對手遇到困難,你拉他一把,他成功了,他是不會忘記你的,當你遇到困難時,他也會用同樣的辦法來幫助你。要養成隨時幫助競爭對手的習慣,那樣競爭對手幫助你,才會把他的智慧和經驗無私地奉獻給你。
許多自然現象顯示:全體大於部分的總和。不同植物生長在一起,根部會相互纏繞,土質會因此改善,植物比單獨生長更為茂盛:兩塊磚頭所能承受的力量大於單獨承受力的總和。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彎。這些原理也同樣適用於人,隻有團結所有競爭對手,眾人一心,才能使團隊這艘大船,乘風破浪,勇往直前。隻有當人人都敞開胸懷,以接納的心態尊重差異時,才能眾誌成城,再攀高峰。
在與競爭對手學習競爭過程中,也有把握適度的問題。所以還要懂得克服盲目從眾心理,理解鐵軌原則的寓意。
鐵軌與鐵軌之間,總有一點間隙,這點間隙是為抗拒熱脹冷縮和外物撞擊設置的。向競爭對手學習,要學會與競爭對手保持一個合適的距離,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度,超過度也會走向反麵。
正是由於差異的存在,才有了林林總總、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所以,我們要學會尊重競爭對手的個別差異,並找尋共同點。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地發揮團隊的力量,這樣才能水漲船高,使自己的事業獲得成功。共同進步是競爭的精華,兩敗俱傷是競爭的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