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之所以喜愛美國有多種因素 —— 自由,多樣化的大熔爐,個人主義 —— 所有這些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概念,尤其是對一個內向的人來說。實際上,內向性格的人可能才是首批在英格蘭感覺擁擠的人,夢想在新世界找到完全屬於他們自己的空間。靜謐!悠然!
當時間大踏步地奔向新千年的時候 —— 這也是一個快速前行的旅程 —— 我們更願意把美國和辦公室空間而不是和“廣闊的天空”聯係起來,我們已經變成了一個朝外的向上的社會,征服、建設、競爭、買進、提高 —— 這些全是外向性格的事情。吱嘎響的輪子被加了潤滑油,懶散打盹的虧錢賠本,最好的團隊獲勝並得到了一切。
在這種處處充滿了競爭的文化中,難怪我們當中那些喜歡內向的人總感覺緊張兮兮的。我們期盼著自立自足獨立思考,但我們隻有在心如止水的時候才能更好地思考。當我們更情願跟隨內心的一個導向的時候,卻被迫要融入他人要跟上節奏。隨著不斷升級增長的多媒體 ——從互聯網上自動彈出的廣告到隨處都能打進來的電話—— 競爭總是能在我們呆的地方找上門來。即使連內向者神聖的避風港 ——燈光昏暗的電影院,都被廣告宣傳無情的入侵了!
內向的人感覺到了被入侵之後就會本能地對外封閉,以保護我們內心的資源。但是我們這麼做也切斷了我們與自身相聯係的通道。從這種防禦性的姿態來看,我們可能會感到我們僅有的選擇就隻有這麼幾種:把自己訓練成外向的人,轉入地下活動,或者發瘋。
是否還有另外一種選擇?或許我們可以依靠我們個人和集體的力量在我們的文化中堅決地發出內向者的聲音。是不是聽起來有點自相矛盾?是的 —— 就跟在魔舞場裏去沉思默想一樣矛盾。
所有人的內向性格
心理學家卡爾 G 榮格是一個內向的人,按他的觀點,內向和外向是存在於個體當中的兩種反作用力。榮格是首位確定這些人格類型的心理學家,一個“以通過主觀心理內容體現生命定位為特點”(內向型),另外一個則“以將興趣集中於外部客體為特點”(外向型)。性格內向的人喜歡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們自己的內心世界,而性格外向人的則更喜歡關注外部世界。伊莎貝爾?布裏格斯?梅爾斯和凱瑟琳?庫克?布裏格斯共同研製的被社會廣為采用的“梅爾斯-布裏格斯性格類型指標”(是一份性格自測問卷,由美國的心理學家Katherine Cook Briggs (1875-1968) 和她的心理學家女兒Isabel Briggs Myers根據瑞士著名的心理分析學家Carl G. Jung (榮格)的心理類型理論和她們對於人類性格差異的長期觀察和研究而著成。經過了長達50多年的研究和發展,MBTI已經成為了當今全球權威的性格測試。)就是以此為基礎的。但是當內向和外向這兩個概念越來越受到更多人的注意,他們反而失去了其原有的能動的實質。我們往往會把我們自己看成不是內向的就是外向的,而不是看成這二者的具有創造性且不斷發展變化的合成體。
正是這種精神動力作用才使得內向和我們所有人都有關係。無論是當量表向“I”方向傾斜,還是你偏向“E”(英文中“性格內向的”(Introvert)一詞的首字母是“I”,“性格外向的”(Extrovert)一詞的首字母是“E”。如果心理測試量表傾向“I”,說明被試的性格是內向型;如果偏向“E”,則是外向英文型。)的一邊,我們每個人都具有某種內向性。如果一種文化貶低了這些資質,那麼我們就都淪落了。
人生長的方式應該是往前進步的,按榮格的觀點,就是我們首先培養與生俱來的東西 —— 內向或者外向。在人的前半生,這個專門化的過程一直進行的很好;之後,個體就會對這種單一的方式感覺厭倦並希望擴展他或她的性格範圍。但是如果內向者因挫折而氣餒,或者更糟的是,被禁止去信守自己特有的氣質怎麼辦?
內向的人可能會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可是她心底究竟還是有種身無所依般的彷徨哀怨。她不會直到中年了才開始感覺厭倦 —— 因為她早已經厭倦了!從事一種不適合自己的職業真是讓人夠受的,然而對許多內向的人來說,生活本身就不適合。
對於那些內向的人來說,他們需要的並不是走向外向那一邊,而是正如我的一個朋友所說的一個“融進內向世界”的機會。本書不是關於如何在這二者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 對此我們真的已經厭倦了!除此而外,要想找到平衡就得假定我們被允許成為完全內向的人。然而我們並沒有這樣。本書是關於如何欣然接受內向性格的力量,關於縱情於歡樂、陶醉於天分、沉浸於真實自然的自我 —— 而不僅僅隻是關於偶爾的退卻。有點諷刺意味的是,隻有當我們暫時忘記外向性的時候我們所尋求的平衡才會出現;也隻有當我們發現並尊重每個人身上都存在的內向性,這種平衡才會展現於整個社會。
彌天大謊
多虧了榮格及其後繼者們,我們才有了理解這些品質的工具。我們有一個衡量內向和外向性格的測試。梅爾斯-布裏格斯心理類型指數(MBTI)已經產生了關於內向和外向性格的相當數量的研究。一些通俗的文獻也湧現出來,這些文獻旨在解釋我們每個人是如何理解以及如何很好地利用我們的人格偏好。但是關於內向性格的謊言已經深深嵌入我們的文化結構中,以致於原本意在糾正這些錯誤概念的文獻反而在無意中促進了這些謊言。
最大的謊言莫過於說性格內向的屬於少數派,在總人口中隻占四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到底幾分之幾依你所讀的報道而定。有些內向的人曾在網上做過搜索,想找到同類的人。他們可能都會碰到甚至引用過這些數字。這些數字不僅在網上流傳甚廣,而且在我們引以為信息來源的自救書本裏也被反複引用著。
當我開始為本書做些調查的時候,我想知道這些統計數據是從何而來的。我想找到曾為很多書本引用過的那項研究。因此我把精力花在了這份原始資料上:《MBTI 手冊(2003)》。這本手冊定期更新,旨在研究內向、外向、還有其他MBTI所估量的人格特性。但是我所發現的與手冊中所言卻大相徑庭。
MBTI首次大規模人的口研究表明,內向性格的人占人口的一半還多(50.7%)(如果要在這上頭斤斤計較的話,我們似乎都在多數派之列)。這項迄今最大規模的研究是在1998年進行的。更近的一次人口研究,正如《MBTI第二階段手冊》中報道的,則把內向性格的數量有往前推進了一些:57%,外向性格的人數占了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