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2 / 3)

【心理解析】

狹隘,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小心眼,心胸狹窄,對人對事斤斤計較,缺少一定的度量。許多不良個性的根源就是狹隘心理,比如嫉妒、猜疑、孤僻、神經質等不良性格都源於狹隘心理。是人們最普遍存在著心理素質脆弱的現象,究其淵源也是心眼小——心胸狹隘。往往這類人隻聽得好的而聽不得壞的,隻能接受成功而不能接受失敗,稍遇挫折、坎坷和不如意,就會出現過激行為,導致對自己、對他人的傷害,給家庭、社會帶來損失。

一、狹隘的具體表現。

1、心胸狹隘,認識偏激。這部分人看問題非常絕對化和極端化,很容易出現認識上的片麵性,一有問題就固執己見,容不下有悖於自己觀點的人或事,遇到一點點委屈或很小的得失便斤斤計較,甚至耿耿於懷;稍不順心就大發脾氣,導致情緒上的衝動和行為上的莽撞。甚至有的人把攻擊對象指向自己,出現自卑行為;有的把攻擊對象指向別人——朋友、家長、同事,出現暴躁、敵對情緒,做出過激的行為。

2、行為狹隘,交際麵窄。狹隘的人常常把目光投向自己,唯我獨尊,處處都從自我為中心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容不下別人比自己強,嫉妒超過自己的人,極力排斥“異己”。他們隻願意與自己一致或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與自己意見有分歧或比自己強的人,導致自己交際圈縮小,失去向別人學習取長補短的機會。時間長了,必然會帶來孤獨、寂寞和空虛。

二、形生狹隘的原因:

1、生存環境狹小,是這種心理形成一個原因。優越的生活環境,家家孩子是“小王子”、“小公主”,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早在學前階段就教孩子背唐詩、彈鋼琴、學外語等。繁多的“學業”幾乎將孩子天真爛漫,敞開胸懷接受大自然和社會影響的機會全部擠掉。在狹小單調的空間裏,他們缺乏和同齡小夥伴與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學習機會,無論是玩具、衣服,還是父母的寵愛,他們都完全獨有。他們心目中時時刻刻都隻有自己,唯我獨尊,狹隘、自私很難培養“謙讓”、“與別人合作”等精神。入學之後,在父母“殷切期盼”的壓力下,眼裏又隻有“高分數”,又放棄了一切其他的活動,長此以往,學生知識結構殘缺,眼界狹窄,個性偏激,人情冷漠,心理長期處於失衡狀態,自然受點委屈便耿耿於懷,對“異己”分子不肯接受。

2、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社會意識、道德觀念首先通過家庭影響形成。父母狹隘的心胸,辦事刻板,不肯吃一點虧,待人接物的態度,不良的生活習慣等對具有高度模仿性而缺乏選擇性的兒童來說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有些有狹隘的性格子女完全是父母性格的翻版。

3、認識水平。優越的單調的生活環境、溺愛的教育方法往往易造成人任性、驕傲、閱曆淺、經驗少,遇到問題後,容易把事情想得過於困難、複雜,加之對自己的能力估計不足,對事情感到無能為力,因此,容易緊張、焦慮。

4、成長中的挫折經曆,也可能成為原因之一。一個人的成長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出現一些問題,由於生活條件優越,平時父母保護較多,閱曆淺,經驗少,缺乏社會生活的鍛煉,把一時的挫折和失敗無限放大,導致害怕挫折害怕達不到十全十美的境界,於是,身心失衡,認識偏激,稍不如意即暴躁易怒,帶有神經質特點的脆弱、狹隘心理。

【心理危害】

狹隘的人由於長期缺乏朋友之間的友誼與歡樂,交往需要得不到滿足,內心苦悶、壓抑、沮喪,感受不到人世間溫暖,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導致消沉、頹廢;由於對周圍人產生厭煩、鄙視或戒備心理,容易導致無中生有、無事生非、疑心重重。長此以往,自負、嫉妒、孤僻、猜疑等不良心態的消極積累,使原本狹隘的心胸更為狹隘,偏激的認識更為偏激,個性缺陷惡性膨脹,容易導致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產生。

心胸狹隘的人危害有五點:

一是不利於身體健康,容易得心腦血管疾病與癌症,對消化係統也不好,容易出現消化不良,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嚴重失眠等等。根據某統計單位的統計,經常因小事生悶氣的人,患癌症的機率比性格開朗的人高3倍,高血壓患者的發病率也高出性格開朗人的2倍。

二是容易引發抑鬱症與精神疾病,狹隘之人如果長期被小事困擾,積鬱加重,不能及時疏導,嚴重時會引發抑鬱症與精神疾病。

三是人際關係緊張,總對別人產生懷疑,不能看見別人比自己好,不能客觀、事實求實地看問題,總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鬧的大家會敬而遠之,造成孤立無援的境地。

四是造成家庭缺少溫暖,夫妻感情冷淡。由於狹隘心理的支配,總是不能諒解別人,對一句話,一件事極其敏感,造成家庭成員之間矛盾發生,使家庭矛盾增多,而且複雜化,夫妻感情冷淡。

五是對教育孩子有影響,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有可能會造成孩子的心理發育畸形。

【心理逃脫術】

想要改變狹隘,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把眼光放遠,敞開胸懷,事事從長遠考慮,處處以集體為重,拋開“自我中心”,把眼光從狹隘的小圈子中放出去,一旦把眼光放在大事上,自己一時的得與失則算不上什麼,對整體、全局有利的人與事就都能容納與接受,使眼光從狹隘的個人圈子裏放出去。“心底無私”才能“天地寬廣”。

二、提高自身修養,塑造良好的個性品質。

讀書可以明理,也可以提高自身修養,尤其是讀一些有關道德修養和人際交往的書籍,更應該多讀一些,以充實自己,懂得待人接物的道理,使自己更有自知之明;也可以多和心胸寬廣的人進行交流,俗話說“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常常也會受到啟發,使人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同時也會受到其感染,見賢思齊;還可以內省養性,審視自己在人際交往中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狹隘觀念和行為,不斷給自己敲警鍾,以便逐漸克服狹隘。

三、寬以待人,助人為樂。

不要事事、處處患得患失。得失是相對的,有得就有失,有失也會有所得,隻想得不想失是不現實也不可能的。與人相處要熱情、直率、豁達大度,善於團結互助,融“小我”於“大我”之中,交往的增多,可加深彼此了解與溝通,更透徹地了解別人與自己,最終獲得他人的信任、尊重,開闊心胸。對認識的以及那些還沒有認識的朋友,我們都應該有一種助人的心態。“助人者自助,自助者天助”,我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獲得了接納、快樂和幸福的體驗。長此以往,幸福、快樂的心態必然就會常駐在我們身上。我們也就擁有了幸福和快樂。

四、磨煉自己的心胸和氣量。

要徹底矯正狹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關鍵還是要在人際交往的中不斷地接受鍛煉,尤其是在不利於自己,或自身利益受損的時候,要做到沉得住氣,把它看得開一些。即使是真的些許或局部利益受損,也不必放在心上,要丟得開、放得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盡管開始時會有痛苦,但久而久之,必會習以為常,胸襟會逐漸開闊起來。

五、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感恩就意味著感激,意味著從最普通的生活中也能發現快樂。能靜下心來曆數你曾有過的幸福,就意味著你能學會留意一些簡單的快樂,也意味著你能答謝你接受的一切。這個過程的實質其實是一種心理暗示的過程,報複情緒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滿,感覺自己的利益被侵犯,就頓時焦慮、憤懣。其實產生這種感覺的核心是個人標準不同,很多人習慣於在生活中失去,而不認為這有什麼該與不應該。去用另一種眼光來感受生活,讓自己的心態放低一點,可以使人更加快樂和更加有彈性,還能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係,使人們更加健康,並減少人們之間的衝突。

33.消除攻擊

【故事鏈接】

一個初冬的早上,南京大學38歲的某博士同往常一樣打開了電腦,想要在網上搜索一下個人的學術資料。在一家搜索網站上,當他熟練地敲擊上自己名字點擊回車時,一連串的搜索結果出現了。在眾多的搜索結果中,有一篇帖子引起了他的關注。異常顯眼並帶有汙辱性的文字,躍然出現在他的眼中:“爛人”、“猥瑣人”、“簡直就是流氓”。這篇題目為《爛人爛教材》的帖子寫道:“突然想起來明天要考某某的《新聞倫理與法規》……於是決定看書,一遍看下來,腦子裏沒有任何印象……某某果然是個猥瑣人,從他寫的書可見一斑,沒有任何邏輯性可言。他每次在概括類型時不是按照一定的邏輯歸類……簡直就是流氓。難怪一遍下來什麼都記不住,是個最爛的教材……”

他推斷這篇帖子可能是該學院的某名本科生所為,但不知具體為誰。該帖子流露出這名學生期末考試前因對教材內容與上課內容缺乏把握而倉促應考的一種心態。“對於這樣的應考心態我可以理解,對於課程方麵的建議我也可以接受,但這樣指名道姓的辱罵和人身攻擊,是我不可理喻的。”

【心理解析】

攻擊也稱“攻逼”術語,是指以積極姿態逼迫對方,使對方處於不安全或受威脅的狀態。攻擊行為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較常見,如謾罵、毆打等。

從精神學上分析,每個人的潛意識裏都有攻擊性。現在具有人類社會文明熏陶、受高等教育的文化素質較高的一些所謂“知識分子”,為什麼也具有攻擊性,而且其攻擊性更為殘酷,其攻擊性已經遠遠不是停留在“肉搏相爭”的原始動物狀態,而是將其上升到“精神”的、“人文”的層麵,例如將政治鬥爭、意識形態之爭乃至學派之爭、學術觀點之爭提升到你死我活的境地,其中充斥著陰謀算計。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程度不同的攻擊性行為。例如,人小的時候會在看到自己的食物或玩具被別人拿走時,會生氣地恐嚇對方,表現出憤怒的表情和挑戰的姿勢,如對方不理會,他接著就會衝過去攻擊對方,等等。等長大了,有些人遇事,從不理性的思考、分析,沒有平和的心態,走上來就亂罵一通,或者十分激進的發表反對的言論,一旦遭到別人的反駁,就管不住嘴地開始罵,開始出口傷人,表現出極強的攻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