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3 / 3)

最近,研究者運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對50名男性和50名女性進行了測查。讓這些被測試者在休息、精神放鬆的狀況下接受測查,結果發現:男性與女性在邊緣係統上有著很明顯的差異。總的看來,男性在更原始的區域有較多的腦活動,而這一區域與人具體的行為表現的關係更為密切;而女性在更新的、更為複雜的區域有較多的腦活動,這一部位則與人的象征性表達有關。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差別呢?舉例來講,如果有一個人憤怒時又跳又打又抓又敲,這就是行為表現;如果這個人隻是張著嘴,大聲咆哮,亂罵一通,這就屬於象征性表達了。由此看來,女性的攻擊行為比男性少,並不是她們更為溫順乖巧,可能隻是她們在情緒控製的方麵與男性不同。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同別人發生衝突或是在發脾氣時砸東西,而有的人在類似的情況下則比較克製?新的研究發現,這可能與一個人的遺傳基因和成長環境有關。

一、什麼是攻擊性行為?

心理學中把攻擊性定義為他人不願接受的出於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傷害行為,這種有意傷害包括直接的身體傷害(打人)、語言傷害(罵人、嘲笑人)和間接的、心理上的傷害(如背後說壞話、造謠誣蔑)。有傷害他人的意圖但未造成後果的攻擊性行為仍然屬於攻擊行為,但孩子們在一起玩耍時無敵意的推拉動作則不是攻擊行為。

攻擊性行為可以分為兩類:敵意的攻擊和工具性的攻擊。敵意攻擊是有意傷害別人的行為,而工具性的攻擊是為達到一定的非攻擊性目的而傷害他人的行為。光天化日之下,一個人故意打另一個人,這是敵意攻擊;但如果隻是為了爭別人手中的書而打人,則屬於工具性攻擊。

攻擊性是一種穩定、持續的特性。研究證明,如果3歲時就愛打架的寶寶,5歲時仍然愛打架;6~10歲時仍然具有攻擊性的,也就預示著10~15歲時還愛打架、愛嘲笑、愛戲弄別人、愛與同伴爭鬥的傾向性。而且這種穩定性對男性、女性都適用。

心理學家對600名受試者進行了長達22年的追蹤研究發現,無論男性還是女性,8歲時的攻擊性記錄能有效地預測其成年以後的攻擊性行為,如犯罪、夫妻不和等。另一項研究發現,不論男孩還是女孩,如果10歲左右就愛發脾氣,愛攻擊別人,長大後大多會與同事的關係緊張,難以相處。所以,小寶寶的攻擊性的強弱將對他的一生會產生影響。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一些攻擊性很強的人,他們動不動就出語傷人,並且理直氣壯。麵對這樣的人,好多人不知所措:如果直接回擊,則會激化衝突;不回應的話,又實在咽不下這口氣。

攻擊性行為的產生多是受外界影響而形成的。

三、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

1、遺傳的因素。許多研究都發現,人們對社交活動的偏好和衝動性攻擊行為可能部分來自於遺傳。我們知道,基因在大腦血清素活動期間會發生變異,對情緒的控製產生重要影響,可能致使一些人難以克製怒火,有心理障礙或因一時衝動犯罪。然而,這種情況似乎隻發生在那些在某種環境特別是在逆境中長大的人身上。研究發現,隻有對那些憤世嫉俗、充滿敵意或父親文化程度較低且脾氣暴躁也愛攻擊的人來說,就有一種較弱的單胺氧化酶-A(MAOA)的基因與攻擊性行為有關。

2、家庭因素。有些家長本身的脾氣就比較暴躁,一遇到調皮的孩子,動不動就應該用拳腳來說話,有的甚至會暴跳如雷,跳起來打孩子,還有的家長甚至把孩子吊起來打。心理學研究表明,暴力是沒有辦法征服一個人的,他隻會使我們的教育結果到達兩個極端:孩子最終會十分的膽小懦弱或者產生暴力傾向。暴力傾向比攻擊性行為更可怕。所以,不要用暴力去征服你的孩子。

3、錯誤的教育方式。有的人總是被人欺負,“別人打你,你也可以打他,打不過就咬”;“咱們寧可賠錢,也不能吃虧”。在一些家長看來,隻有“從小不吃虧”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實際上,沒有善良之心的孩子更不可能很好地保護自己。

4、影視、文化作品的影響。有些人從小就愛看卡通片,什麼流行看什麼,而現在的卡通片大都都有一些有暴力傾向的;在影視作品的選擇上也是“什麼好看看什麼”“什麼流行看什麼”,而現在的社會上影視作品的暴力傾向問題也很嚴重,也對孩子的性格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心理危害】

我國的傳統文化強調“以和為貴”,強調“溫良恭儉讓”的謙謙君子風度。近年來,卻似乎有走向聽之任之,甚至助長的趨勢,因為人們認為未來的社會競爭激烈,要將來在社會上不受人欺、“站得住腳”,從小就要培養不能吃虧,攻擊別人。其實,這樣做是把進取性和攻擊性混淆在一起了。人的進取性是應該鼓勵和培養的,而攻擊性行為卻是應反對和消除的。前者是以不傷害別人的方法,以社會可以接受的手段來達到目的;後者卻是以使別人痛苦或實行報複來攫取自己利益,是人個性發展中的一種不良傾向。

人生來就有一種內在的攻擊傾向。比如嬰兒生氣、情緒發作時,會把東西往地上扔;想喝水了,媽媽晚來了幾分鍾,寶寶會一把推開水瓶……隨著生理、心理的發展,如果加以正確引導,攻擊傾向可以轉化為成長過程中的力量,轉化為忍耐、堅毅等積極的品質。但是,如果不能正確的引導,或者家長放任的話,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他會習慣於攻擊,一旦忍不住後便會表現出更嚴重的報複性攻擊行為,有的還會攻擊自己,造成自傷自殘,或造成焦慮、憂鬱等精神疾病。有的孩子還會在攻擊行為上再加上說謊,采取隱蔽的、嫁禍於人的辦法來攻擊他人。一旦養成攻擊的習慣,他就會一直持續不斷地使用下去,他就永遠不可能停止“攻擊”。

攻擊性行為,一般在3-5歲的兒童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所表現。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會影響到孩子道德行為的發展,當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升級,並延續到青少年時期時,就有可能產生攻擊性人格障礙,從而造成孩子的人際關係緊張、交往困難等。可見,矯正兒童攻擊性行為是極其必要的。

【心理逃脫術】

怎樣改變愛攻擊的壞毛病呢?

1、增強自信。

心理學家發現不自信的人由於不能悅納自己、尊重自己,因此他們容易以一種厭惡和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別人,容易通過打擊和嘲笑對方的缺陷來獲得自我的心理平衡。我們要理解人與人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性,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但同時也有自身的短處和不足。盤點一下自己的優點,哪怕是很小的優點也不放過,做自己最拿手且最感興趣的事,並力爭取得成功;要在學習和生活中學會接受和欣賞別人的優勢和長處。從而能夠向更多的人學習、借鑒,以彌補自身的不足,促使自己更快更好地進步。

2、轉移注意力,不要用言語攻擊別人。

人都會討厭別人言語攻擊自己,當你想要言語攻擊別人時,可以先自己問下你自己:別人若這樣對你,你心裏會怎麼想?要知道文化和尊嚴不是靠攻擊別人來樹立的!這個時候你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與當前的感覺無關的事情上,使自己不再繼續對此事進行關注。要調動所有的感觀去注意周圍環境:比如對方今天穿的什麼衣服?好看嗎?適不適合?你會發現:轉一個念頭就能改變許多事情。有時候心情不好,換一個角度想想,也會很快就迎刃而解了。

3、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看問題。

既然我們都要求別人尊重自己,那麼我們同樣也應該讓自己像自己希望所得到的那樣去尊重別人,大多數親密關係的成功,直接與你能否做到換位思考有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態度,隻要不影響到自己,你為什麼要指責別人甚至是曲解別人呢?就因為你看不慣?還是你嫉妒?當別人陷入困境有困難的時候,你應克製自己,要保持冷靜,不要在對方麵前趾高氣揚,更不能見機就“踹”他一腳,往人家傷口撒鹽,這時不要再吝嗇你的語言了,你的一句鼓勵的話就是給予,也是一種溫暖。所以,要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看問題,了解他人的心理感受。

4、尊重他人,關愛他人。

一個好的人際關係應該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相互貶低和嘲笑的基礎上。其實,有許多語言上的傷害都是可以避免的。不要隻顧著圖一時口舌之快,有意無意地對他人造成了傷害,要知道有時候一句侮辱性的話完全可以葬送多年的友情。在朋友聚會時,撿愉快的事說是活躍氣氛的好辦法,但切記要“口下留情”,千萬不要以為你們很熟,就可以隨意取笑對方的缺點,揭對方的傷疤。否則,你就會成為不受歡迎的人。要尊重他人,關愛他人,顧及他人的麵子,說話就應該謹言慎行,給自己刀子般的嘴上加上一把鞘,這是我們應有的能力,這樣才可以獲得他人對你的尊重和友愛,而這些是形成良好人際關係的核心。”

5、悅納自己,悅納別人。

不能悅納自己、尊重自己的人,容易以一種厭惡和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別人,更容易通過打擊和嘲笑對方的缺陷來獲得自我的心理平衡。一個能悅納自己,也就能夠接受別人。一個人都不能和自己友好相處,又怎麼能和他人友好相處呢?釋迦牟尼說:“以恨對恨,恨永遠存在;以愛對恨,恨自然消失。”所以,生活中要學會悅納別人。悅納別人,為他人多鼓掌,這種掌聲不但對你沒有什麼損失,而且能給你帶來很大的利益。悅納別人,並不代表你自己就是一個弱者,不但不會損傷你的自尊心,相反你得到的是感激,甚至還會收獲友誼與合作的機會。悅納別人的過程,也是矯正自己自私與妒忌心理,不斷提升和完善自我,培養大家風範的過程。

34.告別生氣

【故事鏈接】

李阿姨平時也是個彬彬有禮的人,雖然待人不是非常親切,但做什麼事都還是有禮貌、表現也很得體,但是就是愛生氣,愛發火。一天李阿姨在超市買了一些日常用品,排了好久的隊,終於輪到她結賬;當大包小包的東西都塞進環保袋裏之後,伸手接過超市女店員找回來的零錢,數了數發現少了5元,李阿姨非常生氣,覺得這位女店員故意慢吞吞地做事,又少找錢,分明是故意看不起她,伸手就把手邊的可樂往女店員身上潑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