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1)(1 / 1)

記得還是在去年(一九五二年)的冬天,煮雲法師應《菩提樹》主編朱斐居士的稿約,他告訴我擬寫關於普陀山的文章,我當時認為這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我就勸他不要浪費筆墨。

我的意思是有理論根據的。第一、寫普陀山的文章,裏麵當然少不了人物、山水、風景,而在我的意思,我們中國人現在受了西洋的風氣和影響,終日沉迷在物欲的洪流中翻滾,對於山水風景能陶冶人優美而善良的性情的這句話根本就不相信,你寫出文章來,他當然也就無心欣賞。第二、寫普陀山的文章,當然是少不了發揚觀世音菩薩的顯聖與靈感,這樣又恐被人譏為不是外國的《天方夜譚》,也是中國的《聊齋誌異》。為了這兩點原因,我不得不向我的這位老友下一個“不要浪費筆墨”的忠告。

然而,煮雲法師並未接受我的意見,他凡事隻要問心無愧,往往是很固執地不接受別人的勸諫,我懂得他的性情,我看他執筆寫的時候,也就沒有再說什麼。

《菩提樹》第三期上他的文章刊出來了,我看了看題目《普陀山傳奇異聞錄》,我覺得這個題目很好,可是,說來是很對不起煮雲法師,內容說的什麼,我並不曾去看。

第四期、第五期的《菩提樹》,都隨著冬去春來一月一月的出版,我雲遊在各地,很多人都向我提起煮雲法師寫的文章,他們都說寫得有趣、生動、活潑,無論是什麼人,隻要他稍識幾個字都能看得懂。你如是說,他也如是說,說的人多了,我心想,我不能不另眼來看《普陀山傳奇異聞錄》了。

有一天,我把已出版的幾期《菩提樹》拿出來,翻閱煮雲法師的大作,這一看把我的趣味也看出來了。

本來,煮雲法師和我早在十幾年前就成為最好的同參道友了。我在內地主編《怒濤》月刊和《霞光》旬刊的時候,他就是我們刊物的長期撰述之一,他的文章,我當然讀了不少。來台後,我負責了一個時期《人生》雜誌的編務,關於寫稿,當然我是不會放過他,後來,心悟法師主持《人生》的編務,常談到佛教裏雖然有最高的文化和真理,但畢竟寫文章的人太少,我就介紹他多向煮雲法師索稿。

煮雲法師在各地弘法的演講稿,就大批問世了。我和諸位讀者們一樣,我也覺得他的文章談笑自如,風趣橫生,村言俗語,信手拈來。極不易懂得的佛理,他能很巧妙很通俗地表達出來,讓讀者明白易曉,僅僅這一點,也就夠人稱道的了。

雖然如此,我當初無論如何想不到《普陀山傳奇異聞錄》能得到這麼廣大讀者群的熱愛,寫到這裏,我知道我們中國人不是個個都沉迷於物欲的洪流中,他們實在都愛著我國的大好名山;我更知道,把觀世音菩薩的顯聖與靈感看作是《天方夜譚》中的海上奇遇,或是《聊齋誌異》裏的狐鬼出現,畢竟是為數很少的。因此我很高興寫下我的歉意!

現在,我很幸運,煮雲法師把在《菩提樹》上已發表的以及未發表的原稿交給我,帶來台北印單行本,讓我有機會能從頭到尾閱讀一次,真飽了不少眼福,增添了不少見聞。可是煮雲法師又要我替他寫一篇序,這倒是被他難住了,推之再三,沒有辦法,那麼,我就來寫一點我對於此書問世的觀感吧!

我們做一個中國知識分子,都知道中國有兩部偉大的文學巨著,這就是被金聖歎評為才子書的《水滸傳》和《西遊記》。一部《水滸傳》,把梁山一百零八名好漢,講得活靈活現,他們呼朋引類,嘯聚山林;以及那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的描述,不知多少人受了這本書的啟示,激勵了勇氣,不甘再受環境的束縛。這雖然在宋史上隻有“梁山有水寇宋江等三十六人,被張叔夜一夜平之”的幾句話,引申成我國的一部最偉大的文學作品,但它比說教的書的影響還要大;一部《西遊記》,記述唐僧玄奘領了孫悟空等到西天去取經,雖然這部書寫得神奇怪誕,莫測高深,與正史大唐三藏玄奘法師傳相去幾千萬裏,但玄奘法師的壯誌苦行,冒險犯難,慈悲待人,犧牲為眾的精神,卻因這部書永遠深刻地留在人們的腦海裏。正史的《玄奘傳》(曾被梁啟超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傳記)裏,玄奘雖然應該更偉大些,但那隻是供士大夫知識階級的人閱讀,與一般大眾並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