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是什麼?
按照英語中“NEWS”的原初形態,新聞是“東(EAST)、西(WEST)、南(SOUTH)、北(NORTH)”四麵八方的信息集合。有人說,今日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曆史;也有人說,新聞是正在發生的曆史;還有人說,新聞是曆史的第一次草稿,是曆史的注腳。那麼,電視新聞是什麼?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兩個案例故事:
美國東部時間2001年9月11日7時開始,就像經曆過的每一個早晨那樣,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的《今日》(TODAY)主持人凱蒂·庫瑞克(KATIECOURIC)照常在節目中繼續她輕鬆而開心的話題,這是她坐鎮《今日》節目以來駕輕就熟的工作狀態,也是《今日》節目占盡美國電視早間節目風頭的保證。“曼哈頓秋天的早晨真美。”庫瑞克調動著她具有感染力的溫情,鏡頭切換到室外歡呼的觀眾,這仿佛是美國一個例常的美麗秋日。然而,8點55分,美國NBC、美國廣播公司(ABC)、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各大電視媒體紛紛中斷原來正常播出的節目,電視畫麵中開始出現紐約世貿中心大樓(WORLDTRADECENTER)北塔(NORTHTOWER)冒出滾滾濃煙的場麵——一架飛機撞上了北塔。
而《今日》節目也不例外,在進完廣告後,節目突然出現世貿中心起火燃燒的畫麵,而這個畫麵及記者的現場直播成為接下來好幾個小時的各大電視媒體的主要鏡頭。
這一曆史性的電視直播瞬間把全球帶入到紐約及弗吉尼亞五角大樓的現場氛圍中,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細節不斷呈現出令人震驚的一幕幕場景。另一架飛機撞上南樓、高樓上求救的人、不時墜樓的人、缺角的五角大樓、齏粉一樣破碎倒塌的大樓,所有觀眾的驚恐、震驚、悲痛都與電視畫麵同步相隨,電視新聞留存下這一直觀的曆史場景。
讓我們再回到18年前的一個案例,1996年7月2日下午,北京市東城交通支隊的徐建民和同事,來到了剛建成開通的京通快速路進行采訪報道,因為在這僅18.6公裏的路段上,快速路兩側的護網就被人破壞出了200多個洞,給國家財產造成損失。這兩位有心的報道者從報紙中得到了這一線索,於是尋思,除了國家財產損失之外,有人破壞護網,就一定有人橫穿馬路,而且有可能發生嚴重的交通事故。
從1995年底起,徐建民就和局裏其他兩位同誌負責北京交通管理局與北京電視台合辦的交通節目《交通新聞》的采編播及與電視台溝通協調等工作。當日下午4點左右,他們來到京通快速路出京方向6公裏處的梆子井村,隨即拍到這樣一幕,“在飛馳的車流中,第一個跳進主路的人慢慢地向前走,而第二個進來的人沒走兩步就開始跑了起來,在超過第一個人後,就大步飛奔,成功穿越了兩條車道,可就在這時,最內側車道裏,由西向東正常行駛的一輛桑塔納小客車仿佛突然出現在他麵前,車的左前部將小夥子挑飛了起來,他在空中做了個直體後空翻兩周半後,重重地摔到了汽車左後方的路上。小夥子的一隻鞋被撞飛到與過街天橋一般高,我的鏡頭跟著鞋向上搖了一下。此刻我忘記自己距離他們有400多米遠,機器向上搖一點,鏡頭裏的畫麵就立即上了天,我馬上搖下,又對準汽車,看到汽車後麵立即出現了一層白煙。行人被撞飛這一幕,就這樣被永久地被定格在了錄像帶上”。這就是當年中國電視界最高獎“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消息類一等獎作品——《一行人橫穿快速路被撞身亡》。7月3日,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北京電視台《北京新聞》先後播出此條新聞。播出當日,京通快速路上的護網全部修補,也沒有人再穿越馬路,其警示作用可見一斑。而隨後“清華大學汽車係碰撞試驗室,利用此新聞畫麵對汽車碰撞行人進行了研究,填補了科研空白”。
往事如煙,卻又曆曆在目,當筆者在撰寫這本書稿的時候,這些電視新聞的畫麵時常在腦海中閃現,它們成為最直觀的曆史。再來想想電視新聞是什麼?電視新聞是用視覺和聽覺詞彙來組織信息,呈現真實,它是形象的真實、交流的真實、動態的真實、過程的真實、同步的真實。
時代上下五千年,新聞作為大眾傳播的信息載體不過上百年,而電視新聞的曆史還不到一百年。在傳播科技飛速發展與傳媒變局的今天,我們該怎樣審視電視新聞的內涵、外延與發展?它的不變在哪裏?它的變又將朝向何方?
電視實務界有一個“金科玉律”,凡是形式上追求創新的節目其生命周期衰敗得極快,反而是那種形式穩定的節目能長久不衰。從近十年中國電視發展來看,最典型的莫過於湖南衛視《超級女聲》這類的選秀娛樂節目,其形式必須不斷求變,才能滿足觀眾日益提高的胃口。從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到浙江衛視的《我愛記歌詞》,進而到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再到東方衛視的《中國達人秀》,這些在中國電視傳媒發展不同階段具有影響力的娛樂節目,無不是各領風騷三五年。它們尋求形式的不斷創新與突破,不斷創造視覺奇觀和審美風潮。當然,除形式之外,這些娛樂節目的精神內涵也契合了中國社會不同階段價值觀的變遷。
而類似於新聞、紀錄片這樣依靠內容、內涵取勝的節目,其形式和形態相對固定和純粹。以美國為例,其長盛不衰的節目如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時政談話節目《與新聞媒介見麵》(MEETINGTHEPRESS),1947年創辦,至今仍然是全美排名第一的星期天公共談話節目。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第一個新聞雜誌節目《60分鍾》(60MINUTES),1968年創辦,收視長盛不衰,雖然近幾年因創作人員老化而收視有所下降,但仍然在深度調查報道方麵卓有影響力;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晚間新聞》(NIGHTLYNEWS),1970年起沿用此名,現在高居全美晚間新聞排名第一;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拉裏·金訪談》(LARRYKINGLIVE),1985年創辦(2010年因拉裏·金退休而停辦),為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帶來了極強的影響力。數十年來,這些節目在形式、形態方麵基本保持不變,著重的是新聞價值與新聞內涵的挖掘,在媒體公信力與品質的塑造方麵錘煉內功。它們讓我們思考的是,一個有影響力的新聞欄目並不是單純在花哨的形式和噱頭上下工夫,而是在新聞的社會輿論影響與引導,社會責任意識、價值判斷等核心理念上做足工夫。
在筆者撰寫這本書稿期間,2011年6月6日,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晚間新聞》以《60分鍾》記者斯科特·派利(SCOTTPELLEY)替代現有主持人凱蒂·庫裏克(KATIECOURIC),其重歸專業性的方式不啻是對這一理念的詮釋。庫裏克原是NBC早間雜誌節目《今日》的主持人,她擅長輕鬆格調訪談,像家庭主婦一樣為美國人帶來早間的愉悅與溫暖。2005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以千萬身價將她挖到《晚間新聞》,使其成為第一個全美《晚間新聞》女主播,目的是以她的影響力和個性化的訪談風格帶動公司《晚間新聞》的收視率,但是五年的嚐試以失敗告終。隨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以其權威的調查性欄目《60分鍾》記者斯科特替代庫裏克,其目的是利用斯科特在《60分鍾》的調查性權威、可信度增強,《晚間新聞》的權威和影響力。這種重回傳統的做法效果怎麼樣,還隻能拭目以待,但它的確讓我們思考當代電視新聞節目的競爭力和要素在哪些方麵。筆者認為,電視新聞的發展,傳播科技是基礎,專業性是手段,觀眾興趣是訴求點、社會責任是內涵,立場是隱性推手,它們共同推動了電視新聞的發展。
一、電視新聞的界定
1.電視新聞的內涵與外延
電視新聞是以傳播技術媒介為基礎的信息傳播形式。按照1994年《電視新聞分類與界定》中的描述,“電視新聞是以現代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聲音、畫麵為傳播符號,對新近或正在發生、發現的事實的報道。”據此,筆者認為,電視新聞是電視媒介傳播者以現代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聲音、畫麵為傳播符號,以大眾傳播信息為目的,對新近或正在發生、發現的事實的報道。
在原有電視新聞界定的基礎上,本文增加了傳播者和傳播目的,凸顯了電視新聞作為大眾信息傳播的功能與意義。
從傳播學的角度而言,從電視新聞的這一定義,至少可以從三個層麵去理解:
第一,電視新聞的信息內容表現、信息傳播手段和信息傳播載體是以現代電子技術為基礎,以畫麵、聲音等訴諸視覺與聽覺的形象語言為信息表現形式和信息傳播符號。這一層麵的界定,使電視新聞區別於傳統的報紙、雜誌、廣播等新聞信息,報紙、雜誌新聞以訴諸視覺的文字符號為表現和傳播載體,廣播新聞以訴諸聽覺的聲音形象符號為載體,而電視新聞則是綜合聲音與畫麵等視聽形象語言為載體,立體綜合地傳播信息。從符號學的觀點來分析,畫麵和聲音是電視新聞的能指——“具有物質性質和物質形式的用以承載符號內容的‘中介物’,是承載符號內容的表達層麵”,畫麵所表達的內容是電視新聞的所指。
第二,電視新聞是新近發生或正在發生、發現的事實的報道。換言之,電視新聞是基於非虛構基礎上的信息報道和傳播,從而與電視藝術、電視劇等虛構類的節目體裁類型相區分開來。電視新聞是見之於事實基礎上的。從哲學認識論來分析,事實是電視新聞的基礎,沒有事實,無以成為電視新聞,電視新聞是利用電子技術傳播手段對事實的反映,是主觀見之於客觀事物基礎之上的表現形式。電視新聞需要想象力,但是想象力是見之於事實基礎之上的。努力接近事實真相是電視新聞報道的目的,對事實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報道,從而讓觀眾無限接近事實真相。真實是電視新聞的生命,電視新聞保證事實的真實、細節的真實,同時也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達到本質真實。
第三,電視新聞是信息的大眾傳播,是通過電視媒介傳播信息,其信息的把關和控製具有“中心化”的特點。電視新聞區別於一般的信息交流、交換、交易,是對信息的大眾傳播,其社會責任和主流價值蘊含其中。
2.電視新聞節目的分類
根據信息的集合形式與整體表現形態的相同點和區別,電視新聞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
狹義的電視新聞是指以資訊信息為主的、簡短的動態報道,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消息類電視新聞。廣義的電視新聞是所有依賴於電視媒介傳播的見之於事實信息基礎之上的信息表達形式。在“電視新聞分類與界定”中,把電視新聞節目分類為消息類新聞節目、專題類新聞節目、評論類新聞節目。這樣的分類實際上是按照信息容量與信息所呈現出的主客觀程度這兩個維度來區分的,是參照傳統新聞學分類法特別是報紙新聞的消息、通訊、評論等主要三大類體裁形式而形成的。消息類電視新聞強調簡短、動態;專題類電視新聞則是在消息基礎上的深度擴展,不僅有動態報道、還提供了進一步的背景資料、分析與解釋;評論類新聞節目則是在客觀呈現與傳播信息基礎上加入了傳播者的主觀分析、評論與解釋。
在《中國電視節目分類體係》中,以“形態”為主要分類維度,把中國電視新聞節目分為6大類,即綜合新聞消息節目、分類新聞消息節目、新聞專題類節目、新聞談話節目、國際新聞節目和大型新聞節目。實際上,在這個分類中,不僅涉及“形態”維度,同時也有內容題材之分,比如分類新聞節目和國際新聞節目這兩類就是以題材與其他類別相區分的。
對比西方電視新聞界,西方電視媒體對電視新聞的分類沒有新聞專題一說,主要是按照消息(NEWS),新聞雜誌(NEWSMAGAZINE),新聞訪談(INTERVIEW,包括討論DISCUSSION、辯論DEBATE、談話TALKSHOW),深度報道(IN-DEPTHREPORT/ANALYSIS),新聞紀錄片(NEWSDOCUMENTARY)等幾大類,筆者認為,這實際上是按照對事實信息的報道深入程度進行劃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