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電視新聞理論溯源(2 / 3)

為了把複雜問題簡單化,實際上,按照對事件信息的深入程度,我們大致可以梳理出電視新聞節目的一個整體分類脈絡。本文將按照形態與體裁的維度,參考西方電視新聞界以及中國國情,主要把電視新聞分為消息類新聞報道、深度報道(包括組合報道、連續報道、係列報道、電視新聞專題、調查性報道)、電視新聞訪談、電視新聞評論等幾大體裁進行分析。隨著現代電視媒體的發展,電視新聞節目的形態與體裁日趨多樣化,比如電視新聞雜誌節目和電視讀報節目的出現與發展。本文認為電視新聞雜誌節目更多的是一種內容的編排方式,是在電視媒體欄目化後的板塊結構模式;而讀報節目則趨向於電視評論節目,以多視角的觀點形成對事件性質的豐富讀解。

3.電視新聞的信息元素

(1)畫麵信息與聲音信息

電視媒介依靠畫麵和聲音元素雙通道傳播信息,畫麵信息可以分為現場信息、虛擬信息(包括動畫、圖表、文字)等信息。聲音信息包括語言、音響、音樂。在這三類信息載體中,我們可以按照主客觀的分類,把聲音信息分為客觀聲音信息——采訪同期聲、同期音響、有源音樂以及主觀聲音信息——解說詞、音樂、音響等。

從電視新聞發展的趨勢來看,隨著技術的進步,電視畫麵虛擬信息在近年來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尤其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以及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的發展,給電視新聞在畫麵信息的開拓和呈現上創造了許多方式。比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電視畫麵創造了畫麵下方的實時滾動字幕信息,以及虛擬大屏信息,文字、圖表、動畫等元素進一步拓展了畫麵信息量。但是,也有專家指出,根據格式塔心理理論,由於人的知覺簡化的原則,觀眾在接受畫麵信息的時候,總是按照自己的原則去簡化吸取畫麵信息,不可能兼顧畫麵所有的信息,因此信息這樣多層次的複雜呈現是否有效,也是個問題。

另一方麵,作為現場信息的彌補和深化,動畫新聞也成為世界電視媒體的新趨勢,尤其是台灣地區的電視媒體在這方麵有所拓展,中國大陸電視媒體在這方麵有所發展,但明顯不足。近年來動畫新聞作為一種虛擬信息的視覺化呈現手段,是在畫麵現場信息不足的情況下,為了讓觀眾更直觀地理解信息而使用的手段。同時,它也可以成為把一些抽象信息如數據,轉變為具象信息的一種方式。但是,動畫信息絕對不能代替電視新聞的現場信息,也不能成為電視新聞信息呈現的主體,更不能成為記者不去現場的借口。動畫信息隻能是現場信息不足或者不能充分說明事件性質的情況下才能使用的手段。

(2)畫麵信息與聲音信息的關係

從畫麵信息和聲音信息的關係來看,電視新聞主要分為聲畫對位、聲畫分離、聲畫複合這三種關係。聲畫對位,即是現場畫麵和現場聲音合一,共同傳達信息,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紀實畫麵。而聲畫分離的關係,即是現場畫麵或虛擬信息後期配上解說聲音、音樂、音響等。聲畫複合即是在現場畫麵與同期聲的基礎上配上後期解說聲音、音樂、音響等。

電視新聞信息元素的這三種關係分別代表了不同的表意特征:

現場畫麵和聲音合一的模式,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紀實畫麵或紀實鏡頭,是對現場信息的還原和複製,信息具有現場感,畫麵具有很強的指向性、客觀性與實證性,這種信息呈現方式通常作為電視新聞用事實說話,用證據證明的重要信息手段。需要說明的是,在運用這種方式的時候,特別要注意現場信息的有效性,要給觀眾有效信息量。

現場畫麵和聲音分離的模式,也就是我們通常所指的畫麵配解說或音樂、音響的方式,這種方式除了在單位時間內以精練的方式交代現場事件信息背景、人物關係、基本要素外,還可以成為表達創作者觀點、渲染情緒的基本方式。在這種方式中,聲音信息與畫麵信息存在相關性,但並不是那麼密切,解說詞的含意未必完全指向畫麵。另外,解說詞和音樂可以是在畫麵信息基礎上的情緒升華以及意義象征的提升。但是,由於解說詞和音樂是創作者強製附加的信息元素,因此具有創作者的主觀性,往往在使用上會有“度”的把握,如果這種外加的強製性信息不符合現場或者與觀眾的審美有差距,就會有越俎代庖或生拉硬拽之感,往往讓觀眾反感。

聲畫複合的模式,是在現場信息相對疏密的情況下,加入解說詞或音樂音響,由於保留了現場的同期聲,也即保留了現場的情緒和氛圍,同時又能交代基本背景,渲染情緒。

作為電視記者,最基本的能力是如何用視聽語言還原事件信息,如何運用現場畫麵信息和同期聲清楚、明晰地呈現事實,也就是如何通過視聽語言用事實說話。在此基礎上,才考慮用解說詞或音樂、音響交代背景、提升情感和象征意義。但是,在實際創作中,很多記者,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對新聞事件的還原和陳述往往用解說詞代替,在沒有清晰明確地陳述事實的基礎上,就妄加情緒性的音樂。正如前文所言,沒有事實的基礎,何來情緒的渲染和意義的提升。這種實際的操作誤區往往是由於創作者沒有在現場捕捉到生動、有特點的信息造成的,也是許多創作者妄求畢其功於一役的偷懶做法。最終,這樣的操作方式造成的是,外加的解說詞和音樂幹擾了事實的呈現,電視新聞的現場畫麵信息成了解說文字的依附品,而新聞的理性、說服力和公信力由此喪失。從這一方麵說,日本2011年的“3.11大地震”報道的許多報道原則值得中國電視媒體借鑒,而其中“日本媒體一般不會在新聞裏使用音樂,不希望音樂影響新聞本身,而受災民眾的悲傷與希望也不必用音樂來渲染”即反映了電視新聞用事實說話,追求客觀、理性的操作方式。

二、電視新聞的特點與優勢

在實際采訪報道中,電視記者的頭腦中應該始終琢磨,電視新聞的優勢和特點在哪裏,進而揚長避短,把電視媒介的長處發揮出來。

1.聲畫一體的形象信息形態

把電視新聞放在人類傳播的曆史坐標上看,會清楚地發現,人類傳播的終極是如何實現遠距離的最大還原與傳播信息。在信息的傳播上,與曆史上的報紙新聞、雜誌新聞、廣播新聞等相比,電視新聞的特點在於利用形象的畫麵和聲音還原物質現實。從媒介傳播的軌跡來看,這是順理成章的發展邏輯。人類的早期傳播是口口相傳,麵授耳聽的信息傳遞。隨著紙質媒介的出現,信息傳播的距離被延展,按照麥克盧漢的理論,媒介成了人的延伸,但是紙質媒介雖然擴展了信息傳播的距離,卻損失了所傳播的信息含量,報紙作為紙質媒介的大眾傳播工具,大大損耗了信息的還原與傳播。廣播的誕生則部分還原了聲音信息,使事件現場以聲音的傳播軌跡得到傳播延展。電視媒介則從畫麵和聲音等雙通道信息還原現場,並達到遠距離傳播。隨著互聯網絡的發展,信息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得到了進一步拓展。電視新聞視頻在網絡上與其他信息形態形成融合,共同傳播信息。

海德格爾曾說:“世界被構想和把握成圖像。”電視媒體正是用視聽語言傳遞信息、構造出人們對世界的印象。由於電視媒介聲畫一體的技術特性,決定了電視可以采用形象的活動畫麵,這裏指的畫麵是聲畫一體的畫麵。聲畫一體的電視畫麵是信息傳播的載體,也是電視新聞傳播的基礎,電視記者主要是通過畫麵來報道事實,而不是單靠文字敘述、描寫新聞事態。這是電視媒介傳播的特點,也是電視采訪的特點。尼爾·波茲曼認為:“電視最大的長處是它讓具體的形象進入我們的心裏,而不是讓抽象的概念留在我們腦中。”隨著傳播媒介的發展,電視新聞的傳播路徑或終端發生了變化,但無論稱之為電視新聞或視頻新聞,其形象敘事的特征並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

作為電視記者,應該掌握用聲畫視聽形象清楚、明晰地傳達有效信息,懂得用畫麵和聲音敘事。比如《白宮遭遇冷槍》這條消息,記者用切實、明確的畫麵信息展示了白宮杜魯門廳被兩顆子彈擊中的方位、位置,同時通過記者的現場出鏡報道和動畫信息有效地還原槍手開槍時所在的位置及子彈路線,整條消息簡潔、形象、生動地報道了這一突發性事件。

2.感性的信息符號形式

電視新聞的畫麵和聲音信息是感性的符號形式,更具有具體與直觀的特點,而不訴諸抽象性和概括性。盡管電視可以依靠文字、圖表等抽象符號來傳達信息,但筆者認為,電視的長處在於表現感性的存在,而不是抽象的東西,否則,與文字媒介無異。因此,電視新聞其中一個要點是,如何用感性的畫麵和聲音語言向觀眾傳達信息、表達情感和升華意義。此類案例比比皆是,上文提及的《一行人橫穿快速路被撞身亡》,“9.11事件”所帶來的影像衝擊是極具震撼力的。而諸如《北京市二環路改造工程竣工》的兩位老人的采訪敘述、《汶川地震記者偶遇受災老人》的白描式的段落、《駐伊士兵回國父子團聚》等凸顯出的鮮活語言給觀眾留下強烈的印象。

哈哈,特別的痛快!

——《北京市二環路改造工程竣工》中二環路附近居民的欣喜。

謝謝你們,讓你們操心了!

——《汶川地震記者偶遇受災老人》中受災老人從容而寬厚的回答。

誰說了,我馬上收拾誰!

——《透視滲灌工程》中鄉長對村民的威脅。

約翰(JOHN):爸爸,我想念你。

比爾(BILL):我也想念你。

……

約翰(JOHN):我愛你,爸爸。

比爾(BILL):我也愛你。

——《駐伊士兵回國父子團聚》中比爾給兒子約翰帶來的驚喜。

這些言語之所以印在觀眾頭腦中,不是因為抽象的數字和敘述,而是融合在極具個性化的交流之中,它能促使我們的情感蒸騰,思索良久。下麵,我們再看看美國全國廣播公司《今日》播出的一條災害性事故新聞報道《鄰居的噩夢——飛機撞上民宅後的英雄拯救》。一架雙引擎的飛機墜落撞上民宅,這本是一個災害性事故,但是記者的選取角度卻是放在了事故之後的一位英雄的拯救故事——“一個非凡的形象和一個非凡的故事(AREMARKABLESTORYTOGOALONGWITHAREMARKABLEIMAGE)”。事件主角的一句“這是我的時間,但是我必須救助他們(IT’SMYTIME,BUTIHAVETORESCUETHEPEOPLE)”。試想,每天都有事故發生,而這個事件的新意在哪裏,記者並沒有局限於簡單的事件陳述,而是選取了一個獨特的切入角度,在對事件進行新聞“5W”的陳述後,把著眼點放在了一個具有人情味的主題上。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信息傳達都需要這樣的操作方式,早間《今日》欄目強調輕鬆傳達信息,所以有這樣的訴求點。但是,它卻給我們如何處理日常性的報道提供了一個思路,即怎麼能把你的信息通過感性形象傳達給觀眾?因此,電視記者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把一個抽象的信息變成具有感性情緒的信息?這使筆者想到了美國媒體策劃人阿爾·湯普金斯(ALTOMPKINS)的電視節目現場報道的書名——《為耳而寫、為眼所拍,直擊人心》,想想,你的新聞作品能夠直擊心靈嗎?

3.動態性與過程感

紙質媒介是按照空間的方式排列信息,而廣播和電視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呈現信息,因此廣播和電視都有曆時性的特點。就電視而言,電視是運用連續的畫麵呈現現場信息,其展現現場的動態最具優勢。這種動態既包括現場人物運動、場景轉換、色彩變幻等內部運動,也包括攝像機鏡頭的外部運動,同時,也涵蓋了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編輯與切換。

由於電視新聞是對現場信息的還原,同步攝取現場信息的方式使電視新聞呈現出突出的過程感,每一個動態過程以及事件發展的過程都能通過電視媒介呈現出來。因此,電視新聞在呈現信息的時候,著重要考慮如何把靜態的信息轉換為動態的信息,如何用連續畫麵栩栩如生地呈現現場的動態信息,如何把點上的信息變為具有過程感的信息。